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重庆直辖时刻:设立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

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重庆直辖时刻:设立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人大批准直辖仅仅两个多月后召开的中共重庆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和重庆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和决策。于是,集中体现重庆决策者决策思想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分量显得格外沉重。重庆市委当即指示市委政研室牵头,主持起草党代会报告。重庆的广大党员和各界群众对第一次党代会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党代会报告的起草表现出极大的关心。

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重庆直辖时刻:设立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

1997年3月14日下午,重庆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表决中正式诞生,从此承担起“进一步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使命。在她稚嫩的肩膀上,任务是那么艰巨,困难是那么繁多:要把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老工业基地建成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要破解三峡库区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要完成3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工程;要探索以500多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群落带动2400多万人口的广大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任重道远的新重庆,将如何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在全国人大批准直辖仅仅两个多月后召开的中共重庆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和重庆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和决策。对此,重庆3000万各族人民关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地关注着,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世界也在关注着。这一切关注的目光,都将凝视点聚焦在提交给党代会的报告和人代会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报告》《纲要》)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上。

于是,集中体现重庆决策者决策思想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分量显得格外沉重。重庆市委、市政府在这两个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做的执着追求,为新重庆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起草前市委领导主持十次座谈会。初稿形成后在全市范围征求意见。修改稿经常委会、全委会反复讨论,张德邻同志与起草小组彻夜推敲——集体智慧凝聚成党代会的报告

今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重庆市第七届委员会负责筹备重庆直辖市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

重庆市委当即指示市委政研室牵头,主持起草党代会报告。在报告起草之初,中共重庆市委常委会就十分明确地提出,党代会报告要提出新重庆今后5至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是建设重庆、振兴重庆的行动纲领,立足点要高,前瞻性和指导性要强。

重庆的广大党员和各界群众对第一次党代会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党代会报告的起草表现出极大的关心。重庆市委的决策者们明确提出,《报告》起草工作一定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认真听取基层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使《报告》建立在坚实的民主基础之上,保证党代会报告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为了能详细了解基层情况和民意,从3月30日至4月9日,市委书记张德邻召集了43个区市县、市级各主要部门主要负责人,分批召开了10次座谈会,以如何起草好党代会报告、开好第一次党代会为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在会上,来自基层和市级各有关部门的同志就写好党代会报告,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不仅要充分认识新市情,分析新形势,更要明确建设新重庆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要有指导性、针对性;不仅要提出建设好直辖市的目标,而且要充分讲清楚我们面临的困难,以增强大家的危机感、责任感;要突出团结统一这个主题,树立整体意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等等。4月7日晚,张德邻与黔江地区5个县的座谈会一直开到深夜12点,他感到基层反映的一些问题必须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体现,凌晨1点回到办公室后,又把起草组负责人找来,“趁热打铁”分析听到的情况,商量加强有关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内容,一直讨论到近4点。

为了使党代会报告能充分涵盖直辖市的整体范围,起草小组还专门从万县、涪陵、黔江等新辖区抽调人力参与党代会报告写作。根据市委要求,起草小组认真学习研究了京、津、沪三市和四川省最近一次党代会报告,邀请市政府驻上海、海南、深圳等地办事处的同志回渝座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稿。5月7日,市委常委会专门开会讨论审议,对初稿的主题、结构、基本内容、观点进行了详尽分析。根据常委会意见,起草小组加紧修改报告草稿,印发全市43个区市县、市级各部委办局、各民主党派、重庆市驻各地办事处以及在渝高校,广泛征求意见。

各单位抱着对重庆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讨论报告草稿,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重庆大学等高校校领导还集中各院系负责人开会专门对征求意见稿逐条分析,并提出应在《报告》中加入“建立领先于西部的高教体系”等内容。据统计,各类反馈意见上千条,起草小组逐条认真研究,将其中的真知灼见吸纳、充实进报告中去,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又作了数百处修改,其中对报告第一部分“认清形势,勇敢地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和第二部分“苦干实干,加速振兴重庆经济”作了较大改动,形成送审稿。

5月20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再次开会讨论。有的同志说党代会报告要充分展现市委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思考,要把重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说透,突出特色,同时把困难讲清楚,要在全市人民中形成共识: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完成重庆肩负的一系列历史重任。有的同志建议报告强调团结合作、和衷共济,突出反映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有的同志就老工业基地改造、流通问题和加强个体经济等方面谈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有的同志则提出《报告》是个历史性文件,结构必须严谨,用词造句要准确朴实生动。各位常委提出了百余处修改意见。这些修改意见大到报告的指导思想、结构,小到标点符号,充分体现了严肃、认真、负责的精神。

一次次地征求意见、集思广益,报告起草组又写出第五稿。5月22日晚,张德邻同志和起草小组一起,从晚饭后一直奋战到第二天清晨7点半,根据大家的意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向5月24日召开的中共重庆市七届十一次全会提交了报告审议稿。根据全委会讨论的意见,25000字的报告又作了修正。

5月27日,在直辖后的重庆市第一次党代会上,《负重自强,加快发展,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重庆而奋斗》这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对重庆市今后较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报告,郑重地提交给750位代表。

市政府历时三个多月调查研究,市政协和在渝高校专家学者全面参与,吸纳近300份人民建议,先后三次邀请国家级专家学者进行研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进行目标设计、制定发展规划中努力超越局限,走向科学

一位到重庆考察的专家指出,上海近几年之所以实现了快速发展,与认真研究市情、汲取广大专家意见,制定出了一个切合上海实际的战略发展规划有很大关系。重庆要汲取国内外一些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分析和解剖重庆,搞好发展战略规划这个最大软件的开发,制定出一个目标定位准确、发展路子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早在去年7月,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时起,重庆即组织力量研究新的发展战略。历时3个月调查研究,起草形成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思路》,以及20个专题报告。这些战略研究在分析重庆市情的基础上,力图从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等方面,解决重庆在发展上一些带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重庆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也在为关系自己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竭尽所能。重庆市政协充分发挥专家型委员多的优势,广泛发动,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重庆市战略发展,并向发展战略领导小组提交了10余个专题调查报告;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公开向市民发出号召,动员全市人民为重庆发展战略研究献计,年逾古稀的重庆大学教授雷亨顺带病熬夜研究,提出库区应成为“生态经济区”的观点;渝州大学两位学生赴库区考察后写出长达万余字的“库区发展战略建议书”。据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统计,收到的人民建议达300份。

尽管如此,市委、市政府决策者们仍不满足于已做的努力,他们担心由于自身所处位置的局限,难以把研究置于国际、国内的大背景,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去思考,对一些问题的研究还不透彻。因此,张德邻和蒲海清又亲赴北京,邀请中央有关部门和两院院士来渝座谈,借助外脑,帮助重庆理清发展思路。重庆规模最大、发动最充分、讨论最热烈的战略研究由此展开。

为增强针对性,重庆市向来渝的各位专家发送了问卷,就困惑自己的一些问题,如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如何优化,资源如何配置,生产力如何布局,已形成的支柱产业如何发展提高,潜在的支柱产业如何培育等,虚心向学者请教。张德邻、蒲海清等重庆市主要领导自始至终认真倾听专家发言,并做了数万字的笔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在研讨会上很感慨地说:“参加全国各省市的战略论证会不少,但像重庆市主要领导和各委办局负责人这样认真听会并不多见。这体现了重庆市各级领导在决策时对科学、对知识的尊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义埙说:“重庆请来如此多的专家论证战略发展规划,是极有远见的举措。重庆的发展从开始就沿着严谨、理性的轨道前进,这为完成中央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渝的专家学者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紧紧把握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研究问题,他们的发言对重庆修正发展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深化了对面临形势的认识。专家们指出,重庆目前有很多的机遇,有很多优势,但所有优势背后都隐含着巨大的困难;优势很多但大多是潜在的,困难不少而大多是现实的;重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并存的形势,可谓压力大于机遇,责任大于喜悦。这是制定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www.xing528.com)

——理清了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专家们指出,制定重庆发展战略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运用市场机制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农业基础、现有支柱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系,国家及兄弟省市的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关系。

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不仅从宏观思维上启发了重庆市、开阔了重庆的眼界,而且对修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具体问题也颇有补益。

——基于重庆面临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较为严峻的形势,不少院士提出要高度重视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他们建议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的前提下,建立“生态工业圈”,把不同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技改,包括推广绿色技术、建立若干产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实现生态平衡,以求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不少专家指出,工业是重庆的主体和优势,应当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来促进一、三产业尤其是三产业的发展。在支柱产业的提法上,专家提出建议改提“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而不仅仅提“两车”;充分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

应该说,今天摆在各位党代会代表面前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将在人代会上提交审议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凝聚着领导、专家、群众三方的智慧,体现了重庆市3000万各民族人民的意愿。

振兴重庆,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富民为本”的指导思想,“从严治党”的保障措施,形成了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精髓和理解两个文件的主线。

出席中共重庆市七届十一次全委会的委员们在讨论提交给直辖后第一次党代会的报告和建议时,认为这两个重要文件反映了市委对设立重庆直辖市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闪耀着求真务实的光芒,报告和建议着眼现实,思考未来,为重庆规划了继续前进的正确航向。

报告的最大特点和精髓是鲜明地提出了“富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贯穿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主线。

“富民为本”思想是重庆市委常委会在对重庆市情的透彻认识的基础上,吸纳专家学者的建议,反复思考、讨论的结果。在讨论《报告》时,张德邻曾多次提醒起草组的同志仔细地分析重庆的现实困难,多想想重庆人口多、贫困面大、人均收入水平低这一突出特点。他说:“我们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时首先应想到3000万人民。目前重庆库区移民任务重,城市困难企业多,农村贫困人口多,我们这届市委、市政府的任期目标就是要让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让全市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所以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突出‘富民’,把加大扶贫力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报告和发展战略纲要的主要脉络。”

于是,《报告》和《纲要》对如何富民提出了指标:“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1%,到本世纪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到201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形成长江上游新的产业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1995年翻两番,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达到全国省市中等偏上水平,人民生活富裕文明。

“富民为本”的提出实际上是我们党群众观点这一基本政治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具体化。张德邻在讨论《报告》时,着重强调:“‘富民为本’的提出还在于要纠正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点淡薄、同群众感情淡化的倾向,纠正一些领导干部只贪图自己享受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富民为本’的提出就是要让我们的干部树立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的观点,真正做人民的公仆。依靠和带领3000万人民完成建设重庆、振兴重庆的伟业。”

《报告》根据“振兴重庆,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思想,用相当的篇幅强调了“从严治党”,这是搞好下一步工作的根本保障。

在讨论修改《报告》时,张德邻和蒲海清一再强调:在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上要充分体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在领导班子作风上要突出真抓实干,强调在重任和困难面前不等不靠,自加压力,主动出击,不搞形式主义、不图虚名、不尚空谈;在领导班子团结上,强调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视团结为党的生命,自觉养成维护团结、顾全大局的政治品格。班子成员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补充。在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上,强调以领导干部廉政自律为重点,大力加强党性党纪党风教育,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上。

于是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基础,以维护中央权威为核心,以健全集体领导为重点,以加强党内监督为保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规章制度,真正形成班子议事有规则、处理党内关系有原则、规范党内行为有准则的运作有序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纵观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任何伟大的成功无不建立在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之上,这已成为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客观规律。依据这一规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起步的新重庆,尽管困难重重,征途漫漫,只要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不懈奋斗,宏伟的蓝图一定会变成美好的现实!

(新华社记者 王 安 刘 亢)

【注释】

[1]本文原载于《重庆日报》,1997年5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