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直辖市形势与任务宣传教育提纲

重庆直辖市形势与任务宣传教育提纲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决定:1.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公元前314年,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设36郡,在重庆置巴郡。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所在地。

重庆直辖市形势与任务宣传教育提纲

1997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一年,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召开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也是设立重庆直辖市的第一年,标志着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流域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为了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一规划、安排、管理,同时解决四川省由于人口过多和所辖行政区域过大,不便管理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由国务院提请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决定:

1.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2.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

3.重庆直辖市设立以后,由国务院将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设立重庆直辖市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努力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二阶段战略任务,贯彻执行“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设立重庆直辖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重庆市面向新世纪的崛起提供的最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是重庆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体现了巴渝地区300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展示了8万平方公里巴渝大地未来发展的辉煌前景。

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重庆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和重大历史任务面前,我们要坚决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认清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肩负的历史责任,紧紧地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团结起来,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前进,不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重托,以实际行动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为全面振兴重庆迈出坚实的一步,为实现新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一、设立重庆直辖市是重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经过1891年重庆开埠以来的发展,重庆已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实现了从一座封闭的城堡发展成为开放的,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的转变,实现了从古代区域性军政中心发展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转变,实现了从偏居四川东部一隅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立足中国内陆,面向五洲四海的特大城市的转变。重庆人民在创造自己辉煌历史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一)自古以来,由于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重庆就是巴渝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与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重庆为中心的巴渝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1世纪,巴人以江州(今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逐渐控制了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为腹心,“东起鱼腹(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今陕西南部),南极黔、涪(今彭水、黔江及贵州东北和湖南西北)”的巴渝地区。公元前314年,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设36郡,在重庆置巴郡。这既是统一的中国中央政府对重庆实行一级行政机构管理之始,也是重庆代表中央政府管辖巴渝地区之始。迄今已2310年。其后,汉承秦制。南北朝时,国家动乱,巴郡改置为楚州,管辖地区大为缩小。隋、唐以后,国家中兴,重庆辖地有所扩大,逐渐发展到嘉陵江上游地区,改称“渝州”;北宋时,渝州改称“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南宋赵孝宗三子赵惇驻重庆,称“恭王”。当年,孝宗禅位于赵惇。赵惇按照宋王朝潜藩升府之惯例,改“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得名,已808年。整个唐宋时代,重庆为山南西道、夔州路下的一个普通州府。到宋末,重庆因防御元军南侵,处于“国之西门”的重地,战略地位上升,宋朝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统一指挥四川的抗元斗争。元朝时,改称“重庆路”,一度还成为四川行省的所在地。明朝时,改为“重庆府”。清在明的基础上,设“川东道”,管辖整个四川东部地区,成为自巴国以来,重庆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1891年重庆开埠。辛亥革命时期,设蜀军政府,辖川东南57州县。民国时期,设重庆商埠督办、市政公所。1929年建重庆市,曾为四川省政府所在地。到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特别市和陪都,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所在地。1954年后,大区撤销,重庆成为四川省辖市。

千百年来,重庆与万县、涪陵、黔江在保持着行政隶属关系的同时,人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交往,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不论是在城市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乡村农民进入重庆城,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庆知识青年到万县、涪陵、黔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不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还是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论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城乡经济联系的不断扩大;不论是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流,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一句话,不论是由于地理环境,还是历史沿革,不论是由于地域特色,还是文化背景方面的因素,历史都早已把重庆市与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连接成一个整体,已经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二)在3000年重庆发展史上,重庆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巴渝文化,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涌现出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江山养豪俊。”巴渝大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英杰和文坛巨匠。

爱国、重义、淳朴、刚烈的巴人是我们共同的先辈。巴国的蔓子将军以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国都的尊严;在南宋抗元斗争中,以民族英雄张珏为代表,在合川钓鱼城创造了击毙蒙哥大汗,改变世界历史的奇迹;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西征重庆,建立了农民的政权“大夏国”。白居易在忠州、刘禹锡在夔州当过刺史,陆游在奉节当过通判,张飞在彭水当过县官,黄庭坚也在涪陵当过官吏。

在巴渝大地上,有“诗仙”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有“诗圣”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倾盆”的生动写照;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流连;有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由衷赞叹;更有苏东坡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深切感慨,以及白居易、刘禹锡、陈子昂王维范成大文天祥等一代文豪留下的瑰丽诗篇。

近代以来,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规定,1891年重庆开埠。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民族资本的产生,西方文化的传播,重庆逐渐发展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成为中国西部革命运动的中心。18岁的重庆青年邹容写下了千古名篇《革命军》,第一个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构想;孙中山曾制定了在重庆建立同盟会西方支部的设想,后来又实施过在重庆重建“中华民国”的计划。辛亥革命爆发以后,重庆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成功,成立了蜀军政府,辖川东南57州县,成为四川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四川,1926年1月,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相当于四川省委),标志着四川革命运动领导核心的最终形成。1926年10月,中共重庆地委领导了顺泸起义,以配合北伐战争。顺泸起义是中共重庆地委直接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革命武装,举行武装起义的一次重要尝试。其后,中共四川省委、川东特委曾长期设在重庆。

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和陪都,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国战区指挥中心。重庆的历史贡献既在于政治上的国共合作,军事上的对日抗战,在于重庆人民为支援抗战而贡献的人力、物力、财力,乃至热血与生命,还在于抗日战争造就了重庆城市经济的基础——大后方经济中心——重庆经济中心的完全形成。它从经济上支撑了大后方的抗战大业,促成了中国生产力的重新布局,推动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加快了重庆城市化和近代化的进程,奠定了50年来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重庆,领导中国南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南方局团结、领导广大革命志士在同反动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中,培育、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深刻地蕴涵了中华民族在两种命运决战的历史关头所表现的“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红岩精神”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体现。它充分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巨大的人格力量、光彩的道德风范和浩然的革命正气。“红岩精神”是“延安精神”在南方敌后斗争中的具体生动的体现,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作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同时,它又植根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沃土,植根于几千年来重庆人民身上所凝聚的传统美德,所以“红岩精神”既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又具有鲜明的重庆特色,是我们重庆人民的骄傲。

1985年10月15日,年届八旬的邓颖超同志重访红岩村,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红岩精神”的高度评价,对革命后辈的期望和嘱托。1991年4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重庆,走进红岩村,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历史丰碑下驻足凝思,挥毫题词:“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

重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闇公、刘伯承聂荣臻、赵世炎的家乡;重庆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董必武吴玉章陈毅贺龙叶剑英、邓颖超等工作和战斗过,并且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地方。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杨虎城,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挺廖承志、车耀先、罗世文,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许晓轩、江竹筠、陈然、王朴等歌乐英烈在狱中与敌人进行过殊死的斗争,有的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将永远受到3000万巴渝人民的爱戴,他们是巴渝大地上最为灿烂的群星。

今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既充分考虑到重庆的建置沿革,又考虑到重庆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既考虑到重庆发展的现状,又着重于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未来;既考虑到自然的地域条件,又适应了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在重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里,3000万巴渝各族人民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魂牵梦绕的家园,实现“开发大三峡,建设新重庆”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二、设立重庆市直辖市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的亲切关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和关注重庆的建设和发展。四川省委和省政府也对重庆的发展给予了关心和支持。

解放以后,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对重庆的发展与建设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当时的重庆是我国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西南地区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邓小平)、“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所在地。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领导下诞生的重庆“直辖市”,为在重庆和西南地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巩固和发展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千疮百孔、破败凋敝的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实施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计划,和平解放西藏,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重庆解放4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重庆于7月1日并入四川省建制,改为省辖市。自大区撤销以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重庆视察工作。

1954—1958年,考虑到重庆的历史地位和它在西南的特殊区位优势以及经济上的巨大影响力,中央决定对重庆实行经济计划单列,将重庆的各项经济计划管理纳入全国的综合平衡。重庆市计划管理接受中央和省的双重领导,重庆作为省级计划单位参加全国计划会议和全国性的各种业务会议。国家下达计划采取“先一后二”的办法,即把四川省作为一个计划单位列出后,再把重庆市的计划从四川省中单独列出来,直接下达给重庆。这一时期,重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据1957年底的统计,在四川省内,重庆全市工业总产值占1/3以上,钢及钢材只有重庆才能生产,发电量、水泥、机床、硫酸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份额分别占全省的73%、87%、95%和66%,奠定了重庆作为新中国内陆工业基地的基础。

1964—1967年,为加强对经济的统筹管理,中央将全国七个大工业城市纳入全国的计划综合平衡,对重庆再次实行了经济计划单列。此时,正值国家大力着手“三线”建设的有利时机。1964年编制了以重庆为中心进行工业布局的《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实施,共迁建、新建项目约200个,总投资达42亿元以上,从而使重庆的工业门类更加齐全,整体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大大推动了重庆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重庆改革、开放、发展都给予了很大支持,把重庆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场,许多综合的、单项的改革试点都放在重庆进行。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作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大城市;从1984年起,对重庆第三次实行经济计划单列。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两次单列相比,第三次经济计划单列具有更加鲜明的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对重庆市实行国家计划全面单列,而不像前两次单列那样只是部分经济指标;重庆市作为省级独立计划单位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赋予重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下放省属企事业单位;对财政、金融、物价、工资等宏观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重庆市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行。到1996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重庆农村面积广阔,物产丰富,是我国猪肉、蚕茧、柑橘商品基地和重要粮食产地;重庆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物质技术基础较好,工业是重庆国民经济的主体,固定资产存量达713亿元;工业企业7612户,其中国有企业及国家控股企业72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216户,有12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家大型企业行列;重庆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物资集散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5年消费品零售总额449亿元;重庆科技实力雄厚,全市有高等院校25所、各类科研机构近1000所、科技人员40余万人,强大的科技优势,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重庆是对外开放口岸,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合作关系,1996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4.1亿美元,年末外商投资企业1960个。重庆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已经具有良好而广阔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重庆作为现代化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特别是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日益成为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诸种矛盾的焦点。进入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加快重庆的发展寄予厚望。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多次来重庆考察指导工作。中央又批准重庆作为全国第二轮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沿江开放城市,给予许多优惠的政策。特别是1994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来渝视察时说:“重庆地位太重要了”,并题词勉励“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同年12月,李鹏总理又来渝考察,题词“开发三峡,振兴重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人民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199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重大决策。9月5日,国务院对四川省关于委托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的报告作出批复,从9月15日起,重庆市对上述“两市一地”进行代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重庆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推动重庆经济社会更快发展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这也是多少年来在重庆工作的同志和广大山城人民长期希望得到的机遇。

从1996年秋天以来,李鹏、朱镕基、胡锦涛、邹家华、吴邦国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重庆视察、指导工作,给重庆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就新时期重庆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就加强移民资金管理、监督、使用等作了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就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和理顺重庆整体发展思路,作了重要指示。吴邦国副总理按照李鹏总理的指示,率领19个部委的领导同志来到重庆和库区,听取汇报,调查研究,对重庆进一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搞好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振兴工业经济,作了深入分析和具体指导,系统地提出了支持重庆改革、发展的措施和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就抓好农业生产及粮食的收购与存储,就推进企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尤其是对企业实行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等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中央领导同志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形势,了解了发展的机遇和前景,找到了工作和思想上的差距,逐步理清了思路,改进了作风,增强了信心。3000万巴渝儿女正满怀信心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几十年来重庆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取得的,是四川省各兄弟地市和四川1亿多人民共同支持的结果。过去重庆和四川是一家人。设立重庆直辖市后,重庆和四川虽然在行政管理上分了家,但是,感情上不会分家,工作上不会分家,合作上不会分家,文化上更不会分家,我们巴蜀之间的亲情源远流长。在新的形势下,重庆市和四川省面临着共同的发展任务,需要共同开发市场,共同开发资源,因此,更需要加强团结,互相支持,共同发展。重庆市会以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绩来回报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回报全川父老乡亲的关心和支持。

三、设立重庆直辖市使重庆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标志着重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面向新世纪,重庆肩负的历史使命

设立重庆直辖市是党中央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同时又赋予重庆新的、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对重庆的建设和发展寄予殷切希望。

今后十五年重庆肩负着三大历史使命:

1.统筹组织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保障三峡工程顺利进行,加快库区经济发展

三峡工程是我国在建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它的突出效益是防洪、发电、航运,并将为南水北调创造条件,对我国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三峡水库淹没区除少数在湖北省外,其主体部分都在重庆市,共涉及19个县市,直接受淹人口84.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47万,农业人口36.15万,淹没土地55万亩,成库后将形成长达600公里,水面面积1084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库。据测算,到2008年,整个三峡工程动态移民总数将达到120万人,重庆直辖市要承担107万移民任务。同时,需迁建或部分迁建13座县(市)城和140个集镇,搬迁工矿企业1300多家。动迁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都是中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科技、生态、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三峡工程给我们出的一道世界级的难题。

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复杂、最艰难、事关全局的大事。在中外历史上,有关水利工程在移民方面不乏成功的经验和动人的事例,但也有不少惨痛而深刻的教训。就我国而言,修建的水库规模越大,移民的后遗症就越多,延续时间就越长。究其缘由,盖因实行补偿性移民的办法所致。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最为关切的是百万移民的安置。李鹏总理在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指出:“库区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这一方针是我国政府对中外众多水库移民的成败得失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在对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传统的补偿性移民方式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从三峡工程的特殊性和三峡库区贫穷落后的实际出发作出的慎重决定。这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探索和创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峡工程的成败关键在移民,而做好移民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把开发性移民的方针落到实处,使三峡工程建设实实在在地成为库区人民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契机。

设立重庆直辖市,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和市郊直辖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统筹规划、统一领导三峡库区的移民工作,加强对移民资金的统筹安排和管理,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投入到三峡移民工程中来。通过合理运用移民资金及其他发展投入(如扶贫资金),充分运用中央给予的政策,并结合库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充分利用库区资源,广泛发动库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对库区沿江19个县市和农村进行改造和开发,扩大人口生息容量,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安置移民,改变库区落后面貌,比较快地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实现库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真正把国家开发性移民的政策落到实处。还有利于对三峡库区进行集中管理,并促使三峡经济区的完全形成;加大对三峡库区开发开放的力度,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群体优势,从而有利于做好移民工作,加快三峡工程建设。(www.xing528.com)

要实现移民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目标,就要努力建设库区大社会,调整库区经济结构,重新布局库区生产力,使库区社会迅速发挥其功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速度。这就意味着,在不到15年的时间内,新重庆要全面开放、开发,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追赶全国先进省市,完成历史赋予新重庆的经济发展和淹没迁建的双重任务。这是国内其他直辖市和省区所没有的特殊使命。

2.加快重庆市经济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上游产业群,从而充分发挥重庆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计,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沿海地区,这一战略的实施已使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揭开了我国经济大发展的序幕。那么,90年代开发的重点就是长江流域,以形成长江经济带。因此,党中央作出了开发上海浦东,并以浦东为“龙头”,实施长江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

在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中,包括长江上游在内的整个长江经济带,是继沿海经济带之后正在兴起的支撑中国经济的又一条发展主轴。长江与沿海一起,构成了当今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的主框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之一的长江流域,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条黄金地带。

目前,重庆的城市综合实力与京津沪和其他老大哥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新重庆的多数经济指标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均居于20位以后的中下水平。因此,重庆的任务首先就是要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切实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铸造雄厚的经济基础,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起与上海浦东产业群相呼应的长江上游产业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最终带动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快速发展。

3.在特大城市带大面积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方面探索新的路子,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

重庆直辖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01.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9.43万人,占总人口18.63%。现辖43个区市县、150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耕地面积162.91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81亩。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新重庆市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其面积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39倍,人口是三个直辖市总人口的83.2%,所管辖的区县是三个直辖市所辖区县总数的75.4%。而且新重庆除有类似京、津、沪的特大都市外,同时还拥有更广阔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1.37%。还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城乡二元经济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巨大;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也有明显的过渡性。

如何探索城乡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既是中国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从1983年重庆经济计划单列以来,重庆就肩负起了“市带县”的改革重任,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坚定步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重庆市也因此具有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特点。今后,在重庆直辖市管辖的范围内,农村特别是较为贫困的农村的比例大幅度地提高,使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更加突出。以特大城市来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这种状况是我国其他特大城市所没有的,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没有先例可循。我们相信,只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重庆城市经济的整体优势,在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发展、共繁荣的新路子方面提供新鲜经验,不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为我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新重庆发展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要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使命,新重庆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

1.重庆在内陆城市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重庆在我国版图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处在长江大动脉的上游,云、贵、川三省的交界点,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接合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了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其中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还有一个是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重庆则横跨这两大经济区域。同时,重庆还处于我国三大国土开发区(三峡经济区、乌江水电及有色金属开发区、攀西六盘水开发区)的中心部位。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重庆具有对长江经济带和西南经济区的双重聚散功能,兼得长江沿江地区和西南地区开发之利,在东西部的渗透和融合中发挥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枢纽作用。

2.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与海外经济往来的重要内河口岸,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

现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冶金、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一批优势行业支撑的工业体系,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配套优势和运输优势。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和邮电通信网络正在形成,交通、邮电通信较发达,是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邮电通信发展迅速,是西南地区的邮电网络中心。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拥有科研机构近1000个,普通高校25所,科技人员40多万;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也多有长足发展,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5%。卫生机构和体育设施也较完备。已同海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合作关系。现有各类开发区近5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0个。此外,还广泛开展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如五省七方经济协作、三峡移民对口支援等,都取得良好效果。内外贸易、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资金存贷、同业拆借、证券买卖、外汇调剂为主的金融市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市场建设、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城市住房等都有了明显改观。城市的多功能服务作用加强。投资环境大为改善。

3.区内资源丰富多样,尤其是优势资源突出

重庆及三峡库区是我国西部资源富集区之一,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光热水土配合良好,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土资源,是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物资基础。境内有价值的矿产资源40余种,尤以天然气、铝土矿、盐矿等矿产资源最为丰富。淡水及水能资源异常丰富。重庆有世界上最大的三峡水库,平均水资源总量超过每年5000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400多万千瓦,拥有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750万千瓦。农业的自然条件好,市场潜力大,全市的粮食、生猪、蚕茧、烟叶、柑橘、茶叶等产量在全国大城市中居首位。自古以来,“巴山蜀水”便以峡谷风光为主体的自然风景驰名天下。在重庆辖区内,有以三峡为代表的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良好,市场辽阔。长江三峡闻名世界,大宁河小三峡山清水秀,乌江峡谷号称天险,嘉陵江小三峡险峻幽深,金佛山闻名天下,缙云山号称“川东小峨眉”,四面山有地球同一纬度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更有红岩村、歌乐山、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等历史胜迹,从而展现了旅游业成为重庆新的支柱产业的美好前景。

4.市场潜力巨大

重庆背靠大西南和沿长江一线,面对着广阔的、达1亿人口的内地城乡腹地市场,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三峡工程巨额投资、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发展、能源基地建设等,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更是重庆经济发展广阔的空间。

5.重庆人民有着不甘落伍、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广泛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的活动,“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红岩精神”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已成为激励重庆人民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为重庆的振兴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目前,重庆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财政金融形势平稳,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取得新成就,移民工作进展顺利,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发展,精神文明进一步加强,代管工作圆满实现了“思想领先,平稳过渡”的要求。这些便构成了新重庆前进和进一步大发展的基础。

四、设立重庆直辖市使重庆在全国大格局、大战略中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前景对重庆的召唤

80年代,我国成功地实施了沿海发展战略,已经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与世界经济融合度最高的地区。但是,在此期间,我国广大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有鉴于此,进入90年代,党中央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高度,作出了实施中西部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三峡工程建设这“三大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对重庆来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宏观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是重庆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历史为重庆的发展提供了四个重大的机遇:

(一)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的实施

中西部开发战略就是要把改革开放和投资的重点及政策导向,逐步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以实现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外金融组织的贷款也将大幅度地向中西部倾斜,这就为广大内陆腹地的全面开发、开放,特别是中西部的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资源富集地区,东部则是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重庆所具有的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接合部和传递手的战略地位,因此,要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就首先需要发展重庆,要拉开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序幕,就需要首先选择重庆来启动。这一战略的实施和重庆独特的区位优势,既给重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了重庆进一步壮大自己,充分发挥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历史责任。同时也预示着未来中国西部地区发挥优势,告别贫穷,实现面向21世纪经济腾飞的历史性跨越的美好前景。

(二)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实施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命脉,长江流域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历史赋予长江跨世纪的使命,也给予长江流域跨世纪的机遇。这是我们走向新世纪的基础。

在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第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和第三个发展阶段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布局将有一个战略性的调整,即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优先发展的地区将是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贯通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腹地辽阔,沿江七省一市人口4.085亿,占全国的34.9%;面积为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1%;国内生产总值8964亿元,工业总产值15473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03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4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7.3%、41.7%、36.7%和27%。农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分别占全国的38.5%、34.8%和24.8%。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迅猛发展的同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国最强大的经济区之一,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也已初具规模。在上游,则有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圈的中心作用,是其他城市所难以替代的。

不论是作历史的研究,还是对现实的分析,不论是中国经济资产的数量还是质量,不论是人口的数量还是国民的素质,长江流域都高于中国的北部和南部地区。这一流域的发展将会带来最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最高的回报率。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将更加强劲地带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发展。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将不断向长江流域纵深推进,长江流域经济带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重庆地处长江“龙尾”,是“龙尾”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以重庆为依托建设长江上游新型的产业群,从而与上海浦东“龙头”相呼应。龙头耸峙,龙身涌起,龙尾摆动,方能促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完全形成,长江流域将成为中国经济在21世纪起飞的高速路。

(三)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经济开发战略的实施

正在建设的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中国最大的跨世纪工程。它与浦东分别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东、西两端。这两个跨世纪工程的巨额投资,尤其是它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和开发开放的能量积聚,将推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新飞跃。

重庆作为库区最大的城市,既承担着开发三峡、服务三峡的任务,又面临着抓住三峡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发展重庆、振兴重庆的使命。重庆市承担的百万三峡移民工作是一项艰巨任务。但是,辩证地看问题,这又是重庆振兴和发展的巨大机遇:首先是中央对三峡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将投入巨额移民资金,这对重庆市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机遇;其次,中央确定由全国几十个省市和部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各地市县的移民工作,这种对口支援的主要形式是把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到三峡库区来;最后,三峡工程所形成的巨大市场已经引起国外财团的巨大投资热情,将会出现国外投资从沿海地区向中国西部,特别是三峡库区转移的局面。这就使重庆在三峡库区形成新的产业带成为可能,成为重庆进一步振兴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只要我们坚决地、正确地执行中央所确定的开发性移民的工作方针,利用好国家支持三峡库区开发的政策,就不仅能够成功地完成移民任务,而且完全可以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建设形成一个新型的产业群,库区经济发展大有希望。

(四)重庆直辖市的设立

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将大大地提高重庆在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增大重庆在行政、立法、司法方面的管理权限;提高重庆在国家经济调控体系中的层次;中央对重庆的支持将有利于解决重庆的困难,奠定未来大发展的基础;将更加有利于发挥重庆的中西部桥梁和纽带作用,长江开发的“龙尾”作用和三峡库区开发的牵头作用,从而推动重庆城市超常规跳跃发展,以发挥其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

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将实现重庆与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的优势互补。重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城市综合实力。而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路交通、旅游资源等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势。设立重庆直辖市就可以在8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上,实现资源、经济、科技、人才和政策优势的互补,各地可以互为市场、互为基地、相互支援、共谋发展,并形成新的综合优势,从而在更大的区域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加有效地联合开发与利用,更加科学地进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与发展,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重庆市将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斗,更加有力地带动这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全市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携手并进的新局面,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设立重庆直辖市将极大地推进新重庆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重庆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十多年重庆改革的目标指向,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地域束缚下的工业基地,改革成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重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三峡库区迈向现代化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是三峡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首要任务。当前,重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还很不平衡。设立重庆直辖市后,重庆这个特大城市将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极大地加速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水平。而三峡库区的发展又会促进重庆城市的发展。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大城市的崛起光靠自身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强大的城市群的依托。重庆城市经济在三峡库区一枝独秀的状况已经成为重庆在新世纪再度崛起的制约因素。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将会造就出一批各具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小城市,形成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大大推进整个新重庆的现代化步伐。

设立重庆直辖市将极大地推进重庆改革的步伐,是进行体制创新的最好条件。新设立的重庆直辖市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它既有特大的城市,又有广袤的农村;既是“直辖市”,又具有“省”的某些特征。这种特殊的新体制、新格局,既是挑战,更是重庆进行体制创新的极好机遇。它不仅能使重庆更好地推进“两个转变”,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又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探索军民结合、部市结合、城乡结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路子。

设立重庆直辖市将极大地提高重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极大地增强重庆人民热爱重庆、建设重庆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责任感,极大地振奋重庆人民的精神,鼓舞重庆人民振兴重庆的信心和决心。

设立重庆直辖市,也使重庆面临着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关系全局的四大难题,即完成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工作,这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完成近4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是造福人民,关系国家2000年实现扶贫攻坚总目标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大事;老工业基地改造任务很重,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好,影响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库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经济区。同时,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很脆弱,重庆市人口较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全国中偏下水平,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城乡差别较大,城市人文环境欠缺,市民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加快发展是重庆最为紧迫的历史任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总之,只要我们从世界、中国、中西部发展战略上去审视重庆直辖市的设立的重大意义,就会发现这是我国实行中西部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三峡工程建设这“三大跨世纪发展战略”聚集的必然,是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前景对重庆的召唤。

世界著名政治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对重庆发展前景的“预言”,或许能够给我们以启示。1996年9月8日,他第三次访问重庆。在渝期间,他参观了桂园、史迪威将军博物馆,再一次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合作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再一次亲眼目睹了重庆的可喜变化,访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1987年他访问上海时曾“预言”浦东将得到巨大的发展。可是有人并不相信,说浦东开发是永远不可能的。然而两年前,当他再次访问上海的时候,浦东已经成为一座拥有152万人口的“新城”。基辛格预言:“重庆的发展将取得像浦东一样辉煌的成果”,“重庆将具有辉煌的未来”。[2]历史钟情于重庆,全国人民寄希望于重庆直辖市。重庆应集全国改革开放之经验,抓住历史新机遇,以全新的机制、全新的面貌,促进重庆大发展,使重庆尽早真正成为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的“火车头”。

【注释】

[1]本提纲是市委下达给重庆市委党校的研究课题,是集体研究的成果。由市委宣传部与市委党校共同拟定编写大纲,由市委党校副校长周勇教授、王钟副教授执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绍辉、理论处处长吴绍阶,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助尧教授、杨选成教授、黄树勋教授、周世勋教授、余凡副教授等参加了修改审定工作。在全国人大通过重庆直辖议案后的第二天(3月15日)正式提交市委审定。根据市委的意见,课题主要内容以《当前重庆市形势与任务宣传教育提纲》为名,印制成32开的小册子,向全市发行,广为传播,成为重庆直辖宣传教育的基本材料。随后,市委组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宣讲团,以此宣传教育提纲为蓝本,在全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讲活动。

[2]《张德邻会见基辛格博士》,载《重庆日报》,1996年9月9日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