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罗巴切夫斯基去世的那年初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的小城弗赖堡(今捷克共和国昔日博尔)。整整100年前,旷世的音乐天才莫扎特也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弗洛伊德是那个时代最有智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开拓者,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精神分析学是有关人类心灵的学说,也是减轻精神疾病痛苦的一种治疗方法,以及解释社会和文化的一种观点。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学)这个词便是由弗洛伊德发明的,源于他细致的临床观察和洞察力。
弗洛伊德像(1921)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这一心理学术语。它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我们如何做出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潜意识可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如果说意识好比是欧几里得几何,那么前意识和无意识就是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
弗洛伊德是父亲第三次结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其父是个犹太裔皮毛商人。他三岁那年,全家迁居莱比锡,一年后又迁到维也纳。除了生命的最后一年,因德国侵占奥地利搬到伦敦避难并在那里去世,弗洛伊德在音乐之都居住了78年,但他并不喜欢维也纳,部分原因是市民经常反犹。尽管如此,精神分析学是以这座帝国都市的文化和政治为背景的。例如,他的父辈所遭受的权力衰落可能促动了弗洛伊德学说里父亲权威易受伤害的感触;他对女孩们被诱奸的主题很感兴趣,这一点同样可以追溯到维也纳人对妇女性生活的态度。
弗洛伊德出生的房子
弗洛伊德小时候,家里经济比较拮据,幸好时常得到两个在曼彻斯特经商的同父异母哥哥的接济。弗洛伊德学习成绩优异,并连续六年担任班长,他尤其擅长语言,不仅德文和希伯来文名列前茅,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成绩也相当突出。显然他是母亲最宠爱的孩子,晚年说起他时母亲总称他为“我的宝贝西格伊”,而弗洛伊德自个儿也认为他是母亲“无可争议的宠儿”。每当他在家学习时,四个妹妹出奇地安静,她们中有几个原本处于好动的年纪。
1873年,17岁的弗洛伊德从文科中学毕业,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在此之前,可能在一次朗诵会上,他听到有人朗诵德国诗人歌德论自然的随笔,因此决定选择医学作为职业。在维也纳大学九年求学期间,他在学校动物研究所和生理研究所进行过研究,并与当时知名的生理学家布吕克一起工作过,后者是黑尔姆霍兹医学学派领导人之一,这个学派的宗旨之一是清除生物学中的宗教观点。受其影响,弗洛伊德毕生的抱负就是建立科学的心理学,即用可以计算的引力和斥力解释所有心理活动,从而使得心理学符合物理和化学定律。
16岁的弗洛伊德与母亲
1882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总医院,做了一名临床医学助教。据说他没有继续做研究是因为布吕克的劝告,为了改善经济条件,那时候他已经在谈恋爱,不得不为结婚和生儿育女考虑。三年以后,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神经病学讲师,同时获得一笔旅行奖学金,到巴黎师从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夏尔克。在巴黎的四个月是弗洛伊德事业上的转折点。当时夏尔克正在研究“歇斯底里的人”,他的工作使弗洛伊德意识到心理障碍的根源可能在心灵而非大脑,从此弗洛伊德开始对癔病和精神病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886年,弗洛伊德从巴黎学习归来,即在维也纳挂牌行医,专治精神病。数个月以后,他与订婚已久的玛莎结了婚。玛莎出身于犹太望族家庭,其先辈里有一位汉堡犹太教首席教士,还有大诗人海因里希·海涅。他们生了六个孩子,最小的一个是女儿安娜。安娜依靠自己的努力,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是儿童精神分析法的创始人,是该领域杰出的临床工作者之一。她认为游戏是儿童适应现实的手段,出版过多部儿童心理学的名著,包括与人合著的《战时的幼儿》《无家可归的婴儿》《战争与儿童》等。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中,性的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因而人们也很自然地对他本人的性生活和婚姻状态产生兴趣。这就像比他小13岁的法国大画家马蒂斯(HenryMatisse,1869—1954)颠覆性的作品被批评家斥为野兽派以后,有好奇的记者专程前往采访,试图挖一些花边新闻娱乐大众,结果却大失所望。因为马蒂斯无论是外表看起来,还是举止谈吐都像一位学究式的教授。而马蒂斯的作品主题除了灰暗的战争年代以外,却总是“生之欢乐”,他的画面中最常见的是赤身裸体的人们载歌载舞,他(她)们或是在阳光明媚的户外,或是在色彩艳丽的室内娱乐。
琼斯(ErnestJones,1879—1958)是出生于威尔士的英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帮助其在英语世界传播精神分析学。琼斯在弗洛伊德去世多年以后出版了三卷本传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生活与工作》(1953—1957),他认为玛莎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最爱也是唯一爱过的女人,并认定弗洛伊德与其妻妹米娜和俄罗斯名媛莎乐美有暧昧关系的说法是没有任何证据的。米娜自1896年便搬到姐姐家里住且终生未嫁,俄国女作家莎乐美(LouAndreas⁃Salomé,1861—1937)是哲学家尼采和诗人里尔克爱慕的对象和女友,在1911—1913年做过弗洛伊德的学生,之后与弗洛伊德保持了长达20多年的通信,她们可能比玛莎更加理解、更能领会他的学术思想。
1922年,弗洛伊德(前排左1)与同道们,后排右1为琼斯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是双性的,身体上有性乐区,甚至认为儿童也有性欲。弗洛伊德的合作者中,有柏林的鼻喉科医生弗利斯(WilhelmFliess,1858—1928)和维也纳的内科医生布洛伊尔(JosefBreuer,1842—1925),弗洛伊德的许多最大胆的想法都曾与他们探讨过。或许正是因为对性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使得弗洛伊德本人的性欲比普通男子衰退得更早。虽说是弗洛伊德把性的问题变成可以探讨的主题,可他本人对自己的性生活却闭口不谈;虽说是他的学说和理论支持了性解放,可他本人却过分的洁身自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颇具讽刺意义的,弗洛伊德为此做出了牺牲。
《梦的解析》
19世纪80年代,大多数到神经病专科医生处看病的病人都是神经官能症患者,肌体上并无病症。那时除了催眠术以外,并无其他有效的办法。可是,催眠术又有巫术和庸医之嫌,因此弗洛伊德开业之初,用催眠法作治疗方法时,他是有些不好意思的。1892年,弗洛伊德用“自由联想”代替催眠术,取得了成功,并使这种疗法有了科学的体面地位。所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想到什么说什么,这种不受指引的随想随谈可让病人回忆起长期压抑在心头的心灵创伤。这一宣泄疗法的理论依据是: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是受压抑的感情在身体上的表现,如果回忆起造成这种痛苦的往事,再把这种“被扼杀了的”(无意识)感情表达出来,病状就会消失。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病研究》(又译《歇斯底里研究》)出版了,后者也是这部书的出资人。书中给出了“自由联想”疗法的临床病例(布洛伊尔称之为“谈话疗法”),还试图解释受压抑的感情是如何变成身体上的病状。可以说这部书一方面是基于他们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已故德国犹太作家伯尔内(LudwigBörne,1786—1837)所提倡的自动写作法的延伸。这部著作通常被看成是精神分析学的开山之作,书中还引入了诸如创伤、压抑、无意识、移情以及发泄等新概念。
但是,布洛伊尔对书中下列两个结论持有不同的观点:接受“自由联想”疗法的病人对治疗医师的感情极深;致病的、创伤性的往事往往与性的问题有关。可是,这类道德上的风险和分歧并未影响弗洛伊德的研究,他最终想出了“移情”(transference)这个概念解释前者,而用幼儿性能力的理论来解释后者。尽管如此,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这对合作者,最终因为这两点分歧而分道扬镳。此外,“自由联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困难——突然的沉默不语和口吃,弗洛伊德称之为病人的防御倾向,是一种“阻抗”(resistance)。他根据治疗女性歇斯底里病人的经验,认为“阻抗”最常见的原因属于性的范畴。
在创建精神分析学的过程中,弗洛伊德经常会陷入沉思和孤独,尤其是布洛伊尔离他而去以后,每每陷于自己的梦中不能自拔,他甚至患上了心脏病。这种孤独感在他与弗利斯医生通信和偶尔的会面时才有所缓解,几乎所有同行都认为,他在弗利斯身上体现出了“移情”。1896年,弗洛伊德的父亲去世,他极度悲痛。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梦的解析》的写作。在这部巨著的最后,他有把握地声称自己发现了三个真理:梦是无意识的欲望和(多数情况下)儿时欲望伪装的满足;每个人都有俄狄浦斯情结,希望占有父母之中与自己性别相异的,而杀死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儿童具有性爱的感情。
1899年,《梦的解释》正式出版了。为了强调其划时代的意义,弗洛伊德要求把印刷日期写成20世纪初。书中提出了他的发现,他分析了自己的梦例和临床实践中病人所讲的梦例。弗洛伊德认为,梦在精神生活中起了主要作用。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心灵的能量是不固定的、可塑的力量,可流于过剩而成为困扰的力量。为此弗洛伊德发明了一个词“力比多”(libido)来形容它,它主要是指(但也不仅仅指)性驱力。他认为,这个力量如果适时释放出来就能得到快乐,否则就会酿成痛苦。如果不能通过直接动作得到满足,力比多能量就会通过精神渠道寻求释放。
«梦的解析»德文首版扉页(www.xing528.com)
用“释梦”的语言来讲,上述欲望能用在想象中实现欲望的方式求得满足。弗洛伊德宣称,所有的梦,即使带有焦虑色彩的噩梦,也都是满足这类欲望的手段。确切地说,梦是欲望的伪装表现,它把做梦者最近几日白天经历的琐事和最深层的经验混淆在一起。可以忆起并讲述出来的梦的内容,实际上已遮盖隐蔽的真意。梦是以扭曲的形式体验到的被禁止的欲望,必须经过解释才能了解梦。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一种解释方法来揭开梦的伪装,他把这种伪装称为梦的工作。
维也纳郊外的纪念碑,弗洛伊德在此获得写作«梦的解析»的灵感
弗洛伊德指出,梦的工作有四个基本活动。只要注意到这些基本活动,梦最终都能被解释出来,揭开令人迷惑的假象。第一个活动是凝聚,即把几个不同的梦的成分融合在一起,弗洛伊德称之为过度决定。第二个活动是置换,即把梦的思想偏置于中心之外,也意味着把一个有关联的人由另一个无关的人替代,例如国王象征了父亲。第三个活动是转化,即把思想转化为形象,而释梦是通过自由联想把视觉的形象变回到人们思想的语言。最后一个活动是修饰,即以叙事式的连贯性来填补梦的内容,让梦变得有秩序,容易理解。
梦的解释就是把梦的工作倒转方向,由对梦的有意识讲述出发,通过前意识,越过监察作用,进入到无意识的本身。所谓监察是人的心灵的理性部分,监察大多发生在白天,睡眠使心灵的监察放松,但夜间监察仍部分存在。可以说,《梦的解析》像一支火炬,照亮了人类内心生活的洞穴,揭示了许多埋藏于心灵深处的奥秘。它为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里程碑。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非欧几何学的发现可以与之媲美,如同鲍耶所言,“从虚无中,我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书中包含了一系列对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意义的新观念,正如希尔伯特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演讲指引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同年出版的《梦的解释》也在人类心灵方面引导20世纪文明的进程。
精神分析运动
20世纪前20年,弗洛伊德致力于阐述、发挥和宣扬他的精神分析学,他写下了80篇论文和9部专著,其中最主要的有《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例学》(1904)、《关于性欲理论的三篇论文》(1905)、《图腾和禁忌》(1913)和《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英文版1952)。与先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一样,弗洛伊德认为原始人是群居的,其首领是一位强有力的男子,他不准其他青年男子接近他的女人。他还认为,青年男子经常联合在一起弑食父亲,并用图腾宴会方式纪念这类原始罪恶。
1902年,一些仰慕者集合在弗洛伊德的维也纳诊所内,开始了著名的心理学星期三聚会,参加者有未来精神分析运动的卓越领袖,如本国的阿德勒、施特克尔,外国的费伦奇、荣格、兰克、艾丁根和布里尔。六年以后,这个聚会改名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在萨尔茨堡举办了首次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议。同年,柏林也成立了第一个分会。1910年和1919年,又分别创建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学出版社。也是在1919年,弗洛伊德的又一个信徒、后来移民美国的奥地利小伙子赖希(WilhelmReich,1897—1957)也加入了学会。
1910年,弗洛伊德偕同荣格和费伦奇一起到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旅行。他在那里做了演讲,讲稿不久以《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为名出版(1910),这是他写给大众的第一本书,包含了一系列后来人们熟知的病例研究,这本书使得弗洛伊德的学说影响超出了学术圈。而随着《精神分析引论》的出版,他以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向普通读者阐述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对性象征主义的解释最为清楚。至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已被公众广为知晓,可以这么说,一场全球性的精神分析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这20年里,弗洛伊德学说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一个微小的例子:为了促进移情,他发明了有名的技巧,即让病人躺在靠椅上,不直接面对医生,让他或她自由幻想,尽可能地不被打扰,医生保持克制和中性态度。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他试图把早年的精神划区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改变为后来的精神结构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id)即“伊特”,是指无组织、无意识、本能冲动;“自我”(ego)是在外界作用下“伊特中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超我”(super⁃ego)是指“自我”中产生自我批评、自我反责、自我怨恨的那一部分。
美国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提出了冰山理论或冰山隐喻,她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只有表面很少一部分行为或应对方式被人看见,而大部分内心世界隐藏着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其他行为和应对方式,以及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己。这其中,感受有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观点有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期待有对自己的、对他人的和来自他人的;渴望包含爱、接纳、归属、创意、联结和自由;自己包含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和本质。依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冰山隐喻与本我、自我和超我
赖希认为,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是对以往他自己的全部主张的倒退和背叛,因为他似乎在主张以自我去控制难以驾驭的冲动,而不主张解放力求进行自我表达的本能愿望。果然不久,赖希和费伦奇、兰克先后与弗洛伊德绝交,而在此以前,阿德勒在1911年、施特克尔在1912年、荣格在1913年也先后与弗洛伊德分裂。只有琼斯始终忠实于恩师,在他撰写的传记中申明弗洛伊德没有过错。后世的研究表明,弗洛伊德的思想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存在各种是是非非,与其说精神分析运动是一个科学团体,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教派。
说到弗洛伊德的弟子和曾经的追随者,他们有的虽与老师分道扬镳但仍成就非凡,成为各自领域的执牛耳者。下面我们介绍其中三位——阿德勒、荣格和赖希。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比弗洛伊德小14岁,在维也纳郊区长大,从小患软骨症,四岁才学会行走,这促使他日后选择医学为终生职业。在阿德勒看来,自负逞能和谋权意志这对“攻击性本能”,是较之“性本能”更重要的人行为的基本动力,这是他与弗洛伊德不同的地方。他还认为,人格的形成是由个人奋斗的目标所决定,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推测的那样,由过去个人发生过的事情所决定。
阿德勒在家中排行老二,这使他相信出生次序对心理会产生重要影响,老二往往特别有雄心,总是试图超过老大。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对于他脱离精神分析学的不满是典型的长子因为弟、妹要超过自己而感到受威胁的例证。对此作者表示同意,甚至认为,在拉丁民族中,老二意大利与老大法兰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关系。老三西班牙和老四葡萄牙子女(殖民地)众多,他们得到了老大法兰西的诸多照顾,而老五罗马尼亚从小过继给斯拉夫民族。只有老二不服老大,无论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甚或时尚生活方面,这两个民族都相互竞争、交相辉映,而在足球为代表的体育方面,意大利人甚至更胜一筹。
荣格(CarlJung,1875—1961)是瑞士人,他九岁以前是独子,且在学校里成绩遥遥领先,因而童年时代多少有一种孤独感。荣格11岁去巴塞尔上学,后来进巴塞尔大学学医。正当他决定要从事外科专业时,看到一本精神病学教科书,促使他下决心从事这一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他在苏黎世一家精神病院工作五年以后,被任命为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一年以后,荣格的《早发性痴呆心理学》出版,他给弗洛伊德寄去一本,后者十分欣赏,随即邀请他去维也纳会面。荣格对精神分裂症进行研究之后形成了“集体无意识”思想,这种“集体无意识”是人所共有的较深层的思想,它处在仅能表现个人不同特点的表层思想之下。
1909年,弗洛伊德(前排左1)与同道们,前排右1为荣格
1907年,荣格见到了弗洛伊德(那年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巴黎画出了《阿维尼翁少女》)。之后的六年时间里两人积极合作,包括一道去美国讲学。荣格辞去教职,专心于他那越来越兴旺的私人诊所。荣格的心理学被认为是“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学”有所不同。他认为“无意识”不仅是人产生精神紊乱的原因,也是热切的希冀和抱负的源泉,因此不同意弗洛伊德把病症归结为儿童时期经历的变化。他们的分歧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临床经验,弗洛伊德从未在精神病院工作过。由于与弗洛伊德的分歧越来越深,荣格退出了精神分析运动,并于1914年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长之职。
《荣格选集》长达18卷,证明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和写作者。除了交谈,荣格还运用画画、做模型、写文章作为辅助手段,他把重点放在精神上而不是肉体上,这对弗洛伊德的方法是个有益的补充。荣格的后半生漫长而平凡,有时去印度、非洲、美国或其他地方旅行,但大部分时间待在苏黎世湖畔的家中生活和工作,直至85岁辞世。随后,他成为西方一代青年膜拜的偶像,包括诗人黑塞、作家普利斯特利、历史学家汤因比、艺术史家里德、物理学家泡利在内的各界知名人士都对荣格表示过钦佩。
赖希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他不仅是精神分析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性革命的先驱。与弗洛伊德一样,赖希出生于加利西亚,是奥地利公民,父亲是不信教的犹太农场主。14岁那年,母亲自杀身亡,三年后父亲去世。“二战”期间,他在意大利服兵役,退伍之后短暂涉猎法律后转而学医,做了一名开业医生,加入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而立之年,他出版了名著《性高潮的功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性本能的糟蹋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此语已成为业界常识,但当他期望与弗洛伊德进行探讨时,却遭拒绝。翌年他在莫斯科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学》,后来却被德国共产党开除。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在女儿安娜被捕后,年事已高的弗洛伊德被迫逃亡英国(他的四个妹妹后来惨遭杀害)。此前,在纳粹统治德国后,他的著作作为“犹太科学的成果”列入第一批销毁的书目。虽然心理治疗在第三帝国未被禁止,但精神分析基本上被放逐了,最优秀的专家纷纷逃往北美或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数周以后,弗洛伊德因患颌骨癌死于伦敦,比弟子四散黯然伤神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早四年辞世。死亡并未阻碍他的学说和思想被人们接受和传播,涌现了许多弗洛伊德学派,沿不同方向发展精神分析学。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和反对,弗洛伊德依然是20世纪以来知识界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在巴黎,第一个信奉精神分析学的是诗人安德烈·布勒东,他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袖,是将要在下一章出现的重要人物。
(1)琉森湖(德语:Vierwaldstättersee ),即四森林州湖.位于瑞士中部,是瑞士联邦的发源地.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WihelmTell)出生在琉森湖畔,他是席勒最后一部重要剧作«威廉 退尔»的主人翁,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据此创作了同名歌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