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篇与下面《郊义》 《郊祭》 《四祭》 《郊祀》四篇应本为一篇,本篇当为合篇最后一部分。篇中所言“郊”,专指祭天之礼,全篇即论证郊祭的理据和必要性。篇中先以自然界一些奇特的、当时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来说明命运中总有超乎人类理性限度的事情,并引用孔子的话来证明天命的权威性与可畏。由此申明自古以来祭天制度的必要,并辅以秦朝废弃郊祭古礼的教训佐证。又以天与天子的父子关系,阐明君主应当继续举行郊祭礼。实际上是在承认皇权神圣性的基础上,试图重建儒家天命观对于权力的约束力。同时也透露出,汉代儒者在秦制变革之后,恢复儒家理想的礼制的努力。
人之言:醖去烟1,鸱羽去眯2,慈石3取铁,颈金取火4,蚕珥丝于室5,而弦绝于堂,禾实于野,而粟缺于仓,6芜荑生于燕,橘枳死于荆,7此十物者8,皆奇而可怪,非人所意也。夫非人所意而然,既已有之矣,或者吉凶祸福、利不利之所从生,无有奇怪,非人所意如是者乎,此等可畏也。孔子曰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彼岂无伤害于人,如孔子徒畏之哉?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暗者不见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10,默而无声,潜而无形也。由是观之,天殃与主罚所以别者,暗与显耳。不然其来逮人,殆无以异。11孔子同之,俱言可畏也。天地神明之心,与人事成败之真,固莫之能见也,唯圣人能见之。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也,故圣人之言亦可畏也。奈何如12废郊礼?效礼者,人13所最甚重也。废圣人所最甚重,而吉凶利害在于冥冥不可得见之中,虽已多受其病,何从知之?故曰:问圣人者,问其所为而无问其所以为也。问其所以为,终弗能见,不如勿问。问为而为之14,所不为而勿为,是与圣人同实也,何过之有?《诗》云:“不骞不忘,率由旧章。”15旧章者,先圣人之故文章也。率由,各有修从之也。16此言先圣人之故文章者,虽不能深见而详知其则,犹不知其美誉之功矣。今郊事天之义,此圣人故。故古之圣王,文章之最重者也,前世王莫不从重,栗精17奉之,以事上天。至于秦而独阙然废之,一何不率由旧章之大甚也!
注释
1醖去烟:应作“醯去烟”。醯(xī),醋。据记载,用醋熏眼睛,可以使眼睛更明亮。2鸱羽去眯:鸱鸮的羽毛可以去除眼中异物。眯,进入眼中的异物。3慈石:磁石。4颈金取火:应作“真金取火”,以金向日聚光照射易燃物可以得火,所以说真金取火。5蚕珥(ěr)丝于室:珥丝,蚕用口吐丝。据说老蚕吐出的丝呈黄色,外观如耳饰,所以称珥丝。又古人以丝为乐器之弦,新丝脆,用它做弦易断,所以下文说“弦绝于堂”。6禾实于野,而粟缺于仓:田野谷物成熟,而仓库中粮食缺少。7芜荑生于燕,橘枳死于荆:芜荑生长在燕地,橘枳在楚地死亡。芜荑,榆树科,种子加工后是一味中药。8此十物者:上文所记计为八物,以上可能有遗漏。9孔子曰:下引语见《论语·季氏》。10言不必立校:言论不必立即收到效验。校,效验、验证。11不然其来逮人,殆无以异:然而它们达到人身上的作用,大概没有什么不同。不然,“不”字为衍文。其来逮人,灾祸、惩罚达到人身上。逮,及、达到。12如:应作“而”。13人:应作“圣人”。14问为而为之:疑应作“问其所为而为之”。15不骞不忘,率由旧章:见《诗经·大雅·假乐》。骞,通“愆”,过失、差错。16率由,各有修从之也:疑应作“率由者,有循从之也”。循,随从。17栗精:畏惧且精心,谨慎而真诚。
译文
人们说:醋可以去掉眼睛的烟翳,鸱鸮的羽毛可以除去眼中的异物,磁石可以吸铁,真金可以取火,老蚕在室内吐丝,而琴弦在堂中崩断,田野中的谷物结实,正是仓库中的粮食缺少的时候,芜荑生长在燕地,橘枳在楚地死去,这十种事物,都是奇特而令人怪异的,不是人能够臆测的。不能臆测就出现这样的现象,早就已经存在了,也许是吉凶祸福、利与不利出现的缘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不是让人臆测的,而是让人畏惧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位的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这三者难道对人们没有伤害,而孔子无故敬畏他们吗?由此可见对天不可以不敬畏,如同对君主在上者不可不恭谨侍奉。不恭谨侍奉君主,灾祸就来得十分明显;不敬畏上天,灾祸来得比较隐蔽。隐蔽的看不到端倪,像是很自然的。所以说:堂堂正正像上天降下灾祸一样。言语不一定立即产生效验,静默无声,只是隐藏着没有表现出来。由此看来,天降灾祸和君主惩罚的区别之处,只是隐蔽和明显罢了。然而灾祸、惩罚达到人身上,大体没有什么区别。孔子认为这两种祸害相同,都认为是可畏惧的。天地神明的想法,和人事成败的真正原因,本来是没有人能发现的,只有圣人能发现。圣人,是能看见人们所看不见的人,所以圣人的言论也值得敬畏。为什么废弃郊祭之礼?郊祭是圣人最为重视的。废弃圣人最重视的,而吉凶和利害隐藏在幽微不能发现之处,虽然多次受到危害,哪里能够知道呢?所以说:询问圣人事情,是问他做什么,而不问这样做的原因。因为问了这样做的原因,一般人最终也不能发现,不如不要问。问做什么就跟着去做,圣人不做的事也不去做,这就和圣人的实际行为相同了,怎么会有过错呢?《诗经》说:“没有过错也没有失误,遵循先王的典章制度(率由旧章)。”所谓“旧章”,是古圣王的典章制度。所谓“率由”,就是遵循的意思。这里是说先圣的典章制度,虽然不能深入地了解和详细知晓他们的原则,但同样不会失掉他们美好的功效。现在郊祭侍奉上天的含义,这是圣人原有的。所以古代的圣王,制定典章中最重要的内容,前代君主没有人不顺从重视它,谨慎真诚地奉行,来侍奉上天。到了秦朝却独独废除空缺了,这是何等的不遵循先王典章制度啊!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何以言其然也?祭而地神者,《春秋》讥之。1孔子曰2:“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其法也。故未见秦国致天福如周国也。《诗》云:“唯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允怀多福。3” 多福者,非谓人也,事功也,谓天之所福也。传曰:“周国子多贤,蕃殖至于骈孕4男者四,四产而得八男,皆君子俊雄也。”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非周国之所能为也。今秦与周俱得为天子,而所以事天者异于周。以郊为百神始,始入岁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乃敢于地,先贵之义也。夫岁先之,与岁弗行也,相去远矣。5
注释(www.xing528.com)
1祭而地神者,《春秋》讥之:事见《春秋》僖公三十一年,鲁僖公占卜不宜,于是免除了郊祭的牺牲,但却在泰山、河、海举行了三场望祭。《春秋》特地记录表示批评。2孔子曰:下引文见《论语·八佾》。3“唯此”至“多福”:见《诗经·大雅·大明》。翼翼,小心谨慎的样子。4骈孕:双胞胎。5“夫岁先之”至“远矣”:指周朝在岁首郊天,秦朝废除了郊祀不施行,两者相差甚远。
译文
上天,是各种神灵的君主。侍奉上天如果不周备,即使侍奉众神再好也没有什么益处。为什么这么说呢?(不祭祀上天)而只祭祀地神,《春秋》就会讥讽他。孔子说:“得罪了上天,就没有什么好祈祷的了。”这就是孔子的原则。所以没有见到秦朝能像周朝那样招致上天的福佑。《诗经》说:“就是这位文王,小心谨慎,明白地侍奉上天,真能得到很多福佑。”很多福佑不是指在人身上的,而是功业上的,是说上天赐给的幸福。古书上说:“周朝的子孙多有贤才,繁衍出现怀孕双胞胎男孩四次,四次生出八个男孩,都是杰出雄武的君子。”这是上天让周朝兴起,不是周朝自己能做到的。如今秦朝君主和周朝君主一样都当上天子,但秦朝侍奉上天却和周朝不同。周朝将郊祭作为祭祀众神的开始,把它放在一年的初始,一定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先享祭上天,然后才敢再祭祀地神,是把尊贵者放在前面的意思。每年的开始先祭祀上天,与每年不祭祀上天,相差太远了。
天下福若1,无可怪者,然所以久弗行者,非灼灼见其当而故弗行也2,典礼之官常嫌疑3,莫能昭昭明其当也。今切4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今身有子,孰不欲其有子礼也?圣人正名,名不虚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独何为不欲其子之有子礼也?今为其天子,而阙然5无祭于天,天何必善之?所闻曰:“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今灾害生,见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行也。《诗》曰6:“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觉者著也,王者有明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风化,善于彼矣。故曰:悦于庆赏,严于刑罚,疾于法令。
注释
1天下福若:上天降下福德给天子。若,即你,代表天子。2非灼灼见其当而故弗行也:是说秦朝废除郊祀之礼并非出自真知灼见,而是自己觉得合适就不施行了。3典礼之官常嫌疑:主持典礼的官员也常常有所怀疑。典礼之官,主管礼仪的官员。典,主管。4切:确切。一说,疑应作“窃”,自谦之词,指自己。5阙然:空白的样子。6《诗》曰: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抑》。
译文
上天降下福禄给天子,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然而秦国长久不施行郊祭,并不是出于真知灼见而是自己认为应当如此,主管礼仪的官员也常心怀疑虑,不能清楚明了怎么做恰当。现在要确定它恰当与不恰当,可以向自己内心反省来确定。尧告诉舜说:“天道的运行规律在你自己身上。”是说省察自身便可以了解天道。如今自身有了儿子,谁不想儿子对自己行儿子的礼仪呢?圣人匡正名称,名称不是凭空出现的。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用自身去推测上天,上天为什么单单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行儿子的礼仪呢?如今身为天的儿子,却不祭祀上天,上天何必要善待他?我所听说的是:“如果天下和平,灾害就不会发生。”现在灾害发生了,可知天下没能和平。天下没能和平,是天子的教化未能施行。《诗经》说:“把显著的德政施行天下(有觉德行),四方各国就都来归顺。”觉,就是显著的意思,君王如能在世上施行显著的德政,四方各国没有不响应顺从教化的,因为比他们美善。所以说:德政比赏赐更令人愉悦,严厉却超过刑罚,传播的速度则超过法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