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繁露:性的实际情况与本质的探讨

春秋繁露:性的实际情况与本质的探讨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提出“中民之性”的说法,将圣人与斗筲之人排除,以中民之性为性,是性三品说的先声。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况且名是体现性的实际情况,性的实际情况就是它的本质。止于限度之内的叫作天性,在限度之外的叫作王教。考察孔子讲这话的用意,以为善实在是很难做到的;而孟子认为万民的本性全可与善相对等,是错误的。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质而不以善性7,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春秋繁露:性的实际情况与本质的探讨

导读

本篇继续从名号的角度讨论人性论的问题,相较于《深察名号》篇,本篇更为直接地指出,如果认为“性已善”,就等于否定了教化,人们顺其自然就能“已善”,也就不需要王道政治了。这在儒家等于是自相矛盾,因此是不合理的说法。并提出“中民之性”的说法,将圣人与斗筲之人排除,以中民之性为性,是性三品说的先声。

孔子1:“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辞2,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3,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4。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为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甚难当;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

注释

1孔子曰:下引文见《论语·子路》。2美辞:应作“异辞”,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说法。3以米为饭:应作“以禾为米”。4故不可谓性:疑应作“故不可谓性善”。

译文

孔子说:“名称不正确,言论就不通顺。”现在有人认为人性已经是善的,那不是近乎说不要行教化而顺其自然,这种看法又不顺应施行政治的道理了。况且名是体现性的实际情况,性的实际情况就是它的本质。性的本质在没受过教化时,怎么能够突然变成善?善如同米一样,性如同禾苗一般。禾苗虽然能生出米,但禾苗不能就叫作米;性虽然可以培养出善,但性不能就叫作善。米和善,是人们继承天命又通过外部加工完成的,不是天的作为的范围内完成的。天的作为是有限度的。止于限度之内的叫作天性,在限度之外的叫作王教。王教是在本性之外,使得本性不得不顺随的。因此说:性有善的资质,而没能达到善。哪里敢讲和先圣观点不同的话,实际就是如此。天的所为,只限于茧、麻和禾苗。用麻织成布,把茧抽成丝,用禾苗生成米,将本性变成善,这些全是圣人继承天命而进一步完成的,不是人的性情自然本质朴实就能完成的,所以不能叫作本性。校正早晚时间以北斗星为标准,纠正有疑惑的事就以圣人为标准。圣人所命名的,天下人都视为标准。如今考察圣人的言论中本来没有性善的说法,却有“善人我不能见到”的感慨。假使民众的本性都已经成善,善人为什么见不到?考察孔子讲这话的用意,以为善实在是很难做到的;而孟子认为万民的本性全可与善相对等,是错误的。(www.xing528.com)

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1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2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3而后能为丝,性待渐4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其比多5,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卵之性未能作雏也,茧之性未能作丝也,麻之性未能为缕6也,粟之性未能为米也。《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义也,真其情也,乃以为名。名霣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其六,此皆其真也。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质而不以善性7,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注释

1斗筲:量器,比喻人的才识器量鄙陋狭小。指下愚之民。2中民:普通民众。3茧待缲以涫汤:缲,同“缫”,蚕茧用热水浸泡后抽丝。涫汤,即沸水。4渐:浸,浸染。5其比多:相同的类比很多。6缕:麻线。7质而不以善性:当作“质而名以善性”。

译文

圣人的性不能用来命名性,下愚之民的性又不可以用来命名性,可以用来命名性的,是普通民众的性。普通民众的性就如同茧和卵,卵要等到孵化二十天后才能变成幼禽,茧要等到在沸水中缫丝后才能变成丝,性要等到教化规范浸染之后才能变成善。善,是教化规范的结果,不是天生的质朴就能达到的,所以不能称(善)为性。所谓的性,应该要知晓它的名称,是不依恃外在的条件就出现的,是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如果善也是自身本来就具有的,那么教化规范才具有的善就不是性了。所以米是从粟中磨出的,但粟不能说就是米;玉是从璞中磨出的,但璞不能叫作玉;善是从本性中修养而成的,而性不能就叫作善。这些相同的类比很多,放在事物当中就认为正确,放在人性上却认为不对,为什么不贯通成同类去思考呢?卵之性还未能成为幼禽,茧之性还未能成为丝,麻之性还未能成为麻线,粟之性也未能成为米。《春秋》通过辨别事物的原理来匡正它的名称,命名事物一定各自依照其真实情况。真实地表现各自的意义,真实地表现各自的情况,来确立名称。称陨石就把“五”字放在后面,说鹢鸟后退着飞就把“六”字放在前面,这都是表现真实情况。圣人对于语言表述,是从不马虎的。所谓的性,是自然的本质;所谓的善,则是君王教化的结果。没有自然的本质,君王就无法教化;没有君王教化,自然本质就不能成为善。自然本质而称为善性,那名称就不正确,所以不能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