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篇主题仍为君主驾驭臣民的统驭之术,但在君何以禁制臣民的手段中融入儒家的价值观,使得全文结论走向与黄老思想相反的方向去了。如黄老道家强调无欲,本篇却以民无欲(所好)则君无以禁制为由,顺利推导出民要有欲,儒家强调的尊卑之制、贵贱之差也因此具有必要性,由此而反证了黄老学说的无欲思想。后文用同样的方法论证了君臣虽须分职而治,君欲隐其形迹来治国,就须因国为身,因臣为心,而非一人独断,最终推导出儒家主张的君臣相辅的治国方式。
民无所好,君无以权1也。民无所恶,君无以畏也。无以权,无以畏,则君无以禁制也。无以禁制,则比肩齐势2而无以为贵矣。故圣人之治国也,因天地之性情、孔窍3之所利,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贵贱之差。设官府爵禄,利五味,盛五色,调五声,以诱其耳目,自令清浊昭然殊体4,荣辱踔然相驳5,以感动其心,务致民令有所好。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劝也,故设赏以劝之。有所好,必有所恶,有所恶,然后可得而畏也,故设罚以畏之。既有所劝,又有所畏,然后可得而制6。制之者,制其所好,是以劝赏而不得多也。制其所恶,是以畏罚而不可过也。所好多则作福,所恶多则作威。作威则君亡权7,天下相怨;作福则君亡德,天下相贼。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共则失恩,威分则失权。失权则君贱,失恩则民散。民散则国乱,君贱则臣叛。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
注释
1权:应作“劝”,劝勉、鼓励。2比肩齐势:地位平等、权势齐平。比肩,一般高,即地位平等。比,并列。3孔窍:耳、鼻、口、目等五官,比喻官能欲望。4清浊昭然殊体:声音的清浊清晰区别。清浊,琴弦或松或紧发出的声音为清浊不同。殊体,异体。5荣辱踔然相驳:意即要明辨赏罚。踔,同“灼”,明显。相驳,互相交杂、互相不同。6制:节制。7作威则君亡权:作威,指臣子擅行刑罚。这会导致君主丧失权力。
译文
百姓没有所喜好的,君主便无从劝勉。百姓没有所厌恶的,君主便无法使他们畏惧。无从劝勉,无法使人畏惧,君主就没有办法施以禁止和节制。无法施以禁止与节制,君主和百姓地位相等而权势齐平,就没有办法令自己尊贵。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因顺民众天然的性情、五官的欲求,来建立尊卑的制度,以区别身份贵贱的差别。设置官府和爵位俸禄,利用不同的口味,丰富不同的色彩,调和不同的声音,来诱导百姓的耳目,使清浊的音律明显地有差别,恩荣与责辱明显不同,以使百姓的心受到震动,务必让百姓有所喜好。有所喜好,然后才能受到劝勉,所以设置奖赏来劝勉百姓。有所喜好,就一定会有所厌恶,有所厌恶,然后才能使他们畏惧,所以设置惩罚来使百姓畏惧。有了劝勉的手段,又有了使他们畏惧的手段,然后才可能进行节制。节制,就是节制人们所喜好的,所以劝勉奖赏不能太多。节制人们所讨厌的,所以惩罚畏惧也不能太过。所喜好的奖赏多了,大臣就会专擅行赏的权力;所讨厌的惩罚多了,大臣就会专擅刑罚的权力。大臣专擅刑罚的权力,君主就可能失去政权,天下人就会怨恨他;大臣专擅行赏的权力,君主可能失去恩德,天下人就会贼害他。所以圣人节制百姓,让他们有所欲求,但不能超过节度,让他们敦厚纯朴,但不能没有欲求。没有欲求和有欲求,各自都能得到满足,为君之道就有所得了。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是因为有恩德;君主之所以成为君主,是因为有威势。所以恩德不能君臣共有,威势不能分散。恩德共有了就会失去民众的感恩,威势分散了就会失去权力。失去了权力,君主就低贱,失去了恩德,民众就会离散。民众离散国家就要动乱,君主低贱大臣就会背叛。因此做君主的,一定要牢牢守住自己的恩德,以使民众归附;一定要牢固地执掌自己的权柄,以使大臣端正。(www.xing528.com)
声有顺逆,必有清浊,形有善恶,必有曲直。故圣人闻其声,则别其清浊,见其形,则异其曲直。于浊之中,必知其清;于清之中,必知其浊;于曲之中,必见其直;于直之中,必见其曲。于声无小而不取,于形无小而不举。不以著蔽微,不以众掩寡,各应其事以致其报1。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2,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是为象则3。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4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因国以为身,因臣以为心。以臣言为声,以臣事为形。有声必有响,有形必有影。5声出于内,响报于外;形立于上,影应于下。响有清浊,影有曲直,响所报非一声也,影所应非一形也。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其行赏罚也,响清则生清者荣,响浊则生浊者辱,影正则生正者进,影枉则生枉者绌6。擥7名考质,以参其实。赏不空施,罚不虚出。是以群臣分职而治,各敬而事,争进其功,显广其名,而人君得载其中,此自然致力之术也。圣人由之,故功出于臣,名归于君也。
注释
1各应其事以致其报:各自与其所做的事相对应,得到相应的结果回报。2去就:远离与接近。3象则:指法则。象,法象、效法、模仿。4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语出《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本意是圣明的君主不有为造作,不施行以主观臆断发号施令的教化。5有声必有响,有形必有影:指君主发出声音一定会产生影响,有形迹也必定会有反映。所以君主施政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极其谨慎。6绌:通“黜”,免黜、贬退。7擥(lǎn):同“揽”,揽取。
译文
声音有顺从和悖逆,就一定有清有浊;形有善有恶,就一定表现出有曲有直。所以圣人听到他的声音,就能分辨清浊,见到形象后,就能分别曲直。在浊当中,必定能分辨出它的清;在清当中,必定能分辨出它的浊;在弯曲之中,必定能见到它的直;在直当中,必定能见到它的曲。不因声小而不取,不因形象小而不举用。不以显著的遮蔽隐微的,不以众多的掩盖寡少的,各自适应各自的事而得到相应的回报。黑白分明,然后百姓就知道该远离的和该亲近的,百姓知道该远离的和该亲近的,然后可以达到天下大治,这就是治国的法则。做人君的居处在无为的位置,实行不言的教化,寂止而无声响,安静不显露形迹,执守专一不偏于一端,成为治国的源泉。以国家作为身体,以臣子作为心腹。以臣子的言论来发声,以臣子的行事为形迹。有声音必定有回响,有形迹必定有反映。声音发自于内,回响报返于外;形体立于上方,影子映现于下方。回响有清有浊,影子有曲有直,回响所回应的不是一种声音,影子所映现的不是一种形体。所以做君主的,要使自己内心虚灵静处无为,灵敏地听到响声,明敏地察看影像,以便实行奖赏和惩罚的法则。在实行奖赏和惩罚时,回响声清亮的要令行事清静的官员得荣耀,回响声混浊的要令行事污浊的官员受责辱,影子端正的要令做事端正的官员得提升,影子不正的要令做事不端正的官员受罢黜。依据名声来考察他的实质,以便参验他的实际作为。奖赏不凭空施予,惩罚也不无根据地发出。因此群臣能够各依职分进行治理,各自敬慎自己的事业,争着进献自己的功绩,显扬扩大自己的名声,而人君就可以安坐其中,这是让群臣自然效力的办法。圣人按照这样去做,所以功业由群臣做出,名声却归于君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