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繁露:王道根本,如何行道爱民

春秋繁露:王道根本,如何行道爱民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本篇集中阐发公羊学视域中《春秋》所蕴含的王道理念,在董仲舒这里,王道即王者当行之道,全文以贵元正本开始,意即王者为万民之首,王者行为端正,始能令天下有道。详细举例说明《春秋》用辞笔法的诛绝讥刺之意,彰显其“纪纤芥之失,反之王道”的根本用意,更以梁亡,虞灭,以及楚灵、鲁庄等事,进一步指出王道的根本内核在于行道爱民。王道,是人道的开始。帝王来此举行封禅大典,向上天报告他的功绩。

春秋繁露:王道根本,如何行道爱民

导读

本篇集中阐发公羊学视域中《春秋》所蕴含的王道理念,在董仲舒这里,王道即王者当行之道,全文以贵元正本开始,意即王者为万民之首,王者行为端正,始能令天下有道。文中举桀纣及春秋乱礼之事,《春秋》皆书灾异以刺恶讥微,揭示春秋时期所谓“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二”乱象的因由。详细举例说明《春秋》用辞笔法的诛绝讥刺之意,彰显其“纪纤芥之失,反之王道”的根本用意,更以梁亡,虞灭,以及楚灵、鲁庄等事,进一步指出王道的根本内核在于行道爱民。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1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2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3并见。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4。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5。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疾之人。

注释

1王者,人之始也:王道是人道的开始。王者接受天命,理顺人伦。2景星:星名。《史记·天官书》云:“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正义》中说:“景星……见则人君有德,明圣之庆也。”3贼气:指四季的时气错乱。国家政治败坏,就会出现贼气。《管子·四时》:“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4什一而税:征收十分之一田亩的赋税。5使民不过岁三日:即轻徭役。政府征发徭役,一年不超过三天。

译文

《春秋》为什么重视元而讨论它呢?元,是开始的意思。就是说根本性的东西要端正。道,就是王道。王道,是人道的开始。王者如果所行端正,元气就和谐顺畅,风雨都会依时而降,景星会出现,黄龙降于人间。王者如果所行不正,就会使上天变化,贼气到处出现。五帝三王治理天下时,不敢存有君临百姓的思想。只收十分之一田亩的税。以仁爱之心教化人,以忠诚之心役使人,尊敬长辈和老人,亲爱亲人,尊敬尊贵的人,不侵夺百姓农耕的时间,使役百姓每年不超过三天。百姓家家衣食富足,没有怨恨愤怒的忧患,没有恃强凌弱的灾难,没有中伤别人和嫉妒别人的人。

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虫1不触。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麟游于郊。囹圄2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3。四夷传译而朝4。民情至朴而不文。郊天祀地5,秩山川6,以时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7立明堂8,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诸侯各以其职来祭。贡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庙,端冕盛服而后见先。德恩之报,奉先之应也。

注释

1抵虫:凶猛的鸟。2囹圄:监狱。3画衣裳而民不犯:民众触犯了法律,不处以刑罚,只是在衣服上做些标记表示惩罚,民众反而不犯罪。4四夷传译而朝:四方的人通过翻译来朝见。5郊天祀地:郊祭上天,祭祀土地。6秩山川:秩,排定次序。天子要排定一年中祭祀四方山神和川神的次序。7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指堆泥土筑成祭坛。禅,指把地打扫干净以举行祭祀。梁父,亦作梁甫,是泰山下面的山。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即在泰山、梁父筑坛祭天。帝王来此举行封禅大典,向上天报告他的功绩。8明堂:太庙,天子祭祀祖先之处。一说,为天子布政之宫。

译文

百姓都修养德行,因而人格美好,披散头发口中衔着食物四处游玩,人们不羡慕富贵,以罪恶为耻而不会去犯。父亲不因孩子夭亡而哭泣,兄长也没有弟丧的哀哭。毒虫不螫害人,猛兽不搏杀人,凶猛的鸟类也不触犯人。因此上天为人类降下甘露,朱草生出,醴泉涌出,风雨应时而降,嘉禾旺盛生长,凤凰麒麟游于郊外。监狱空无一人,只要在衣服上画个记号(表示惩戒),百姓就不再触犯刑律。四方之人都通过翻译前来朝见。民情纯朴而不事虚文。祭祀天地,排列祭祀山川的顺序,按时前往泰山、梁父祭祀天地。修建明堂,祭祀先代帝王,用祖先配祀上天,天下诸侯依据各自的职位前来祭祀。贡奉自己领土出产的东西,先拿进宗庙,戴礼帽着盛服然后拜见祖先。上天回报以恩德,这是对尊奉祖先的回应。

桀纣皆圣王之后,骄溢妄行。侈宫室,广苑囿,穷五采之变,极饬材之工,困野兽之足,竭山泽之利,食类恶1之兽。夺民财食,高雕文刻镂之观,尽金玉骨象之工,盛羽旄2之饰,穷白黑之变。深刑妄杀以陵下,听郑卫之音,充倾宫3之志,灵虎兕文采之兽。以希见之意4,赏佞赐谗。以糟为丘,以酒为池。孤贫不养,杀圣贤而剖其心,生燔人闻其臭5,剔孕妇见其化6,斫朝涉之足察其拇7,杀梅伯以为醢8,刑鬼侯9之女取其环。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群臣畏恐,莫敢尽忠,纣愈自贤。周发兵,不期会于孟津者八百诸侯,共诛纣,大亡天下。《春秋》以为戒,曰:“蒲社灾10。”

注释

1类恶:凶恶。类,戾也。2羽旄:用雉羽、牦牛尾装饰的旌旗。3倾宫:占地一顷的宫室,形容非常宽广。4以希见之意:希见,罕见。意,字疑有误。5生燔人闻其臭:燔,烧、烤。臭,气味。6剔孕妇见其化:剔,分解骨肉。化,腹中胎儿的变化情况。7斫朝涉之足察其拇:朝涉,早上渡河的人。拇,大脚趾。8杀梅伯以为醢:梅伯,商纣王时期的诸侯。醢,肉酱。9鬼侯:商纣王时期的诸侯,也作九侯。10蒲社灾:蒲,商代都城,今河南商丘,一作薄,或作亳。社,社庙,祭祀土地神之处。古代建国都,要先建社庙,殷商都城在蒲,故称蒲社。蒲社灾,事见《春秋》哀公四年。

译文

桀、纣都是圣王的后代,却骄傲自满,恣意妄行。建立奢侈的宫室,扩大养鸟兽的园林,宫室用尽了五彩的颜料,装饰雕刻也做到极致,把野兽关在笼子里,竭尽山泽的物产,食用凶猛的野兽。掠夺百姓的财产和食物,修建高大而又精雕细刻的楼观,用尽黄金、美玉、兽骨、象牙之类的精巧工艺,用雉羽和牦牛尾装饰华丽的旌旗,穷尽色彩的变化。加重刑罚、随意杀人以欺凌臣下,听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用女子充斥庞大的宫室,园中畜养老虎犀牛等带花纹的灵奇之兽。用稀有之物,赏赐花言巧语和诽谤别人的人。用酒糟堆成山丘,用酒注满水池。不养活孤寡贫困的人,屠杀圣贤并剖出他们的心肝,炮烙活人来闻被烧的气味,剖开孕妇的肚子观察胎儿的发育过程,砍断早晨过河人的脚观察他的大脚趾,杀死梅伯并将其剁成肉酱,杀死鬼侯的女儿取走她服下的玉环。诛杀索求不停。天下空虚,群臣都恐惧不已,没有人敢对他尽忠劝谏,纣王反而越来越以为自己贤能。周武王发兵讨伐,不料在孟津会合了八百名诸侯,一同讨伐纣王,纣王失去了天下。《春秋》以此为戒,说:“蒲社发生火灾。”

周衰,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大夫专国,士专邑,不能行度制法文1之礼。诸侯背叛,莫修贡聘,奉献天子。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孽杀其宗2,不能统理,更相伐锉以广地。以强相胁,不能制属。强奄3弱,众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为之食,星霣4如雨,雨螽,沙鹿崩5。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霣石于宋五,六鹢退飞。6霣霜不杀草,李、梅实。7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昼晦。彗星见于东方,孛于大辰8。鹳鹆来巢9。《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孔子明得失,差贵贱,反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太平。刺恶讥微,不遗小大,善无细而不举,恶无细而不去,进善诛恶,绝诸本而已矣。

注释

1法文:文,指周文王。法文,即效法文王。2孽杀其宗:孽,庶子、妾所生之子。宗,宗子、嫡长子。3奄:压迫。4霣(yǔn):通“陨”,坠落。5沙鹿崩:沙鹿,城邑名,在今河北大名东。《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公羊传》认为“记异也”。6霣石于宋五,六鹢(yì)退飞:鹢,一种水鸟。《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7霣霜不杀草,李、梅实:《春秋》僖公三十三年:“陨霜不杀草,李、梅实。”8孛于大辰:孛星在心宿中出现。孛,彗星。大辰,星名,即心宿,又称大火。《春秋》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9鹳鹆来巢:鹳鹆,鸟名。鹳鹆来巢,见《春秋》昭公二十五年:“有鹳鹆来巢。”是说本非中原所有的鹳鹆鸟,来到鲁国筑巢而居。

译文

周王朝衰落,天子威势微弱,诸侯之间极力征伐,有的大夫在国中专权,有的士在封邑中专权,不能实行法度、效法周文王的礼制。诸侯背叛天子,没人再行贡奉和聘问之礼,向天子奉献礼物。大臣杀害国君,儿子杀害父亲,庶子杀害宗子,不能统治管理,又互相攻伐以扩展自己的领地。以强力相威胁,不能管制自己的下属。强大的压迫弱小的,人多的暴凌人少的,富有的役使贫穷的,兼并不停。臣下僭越君位,不能禁止。太阳出现日食,星星像下雨一样陨落,蝗虫像下雨一般降下,沙鹿城崩塌。夏天下大雨,冬天下大雪,五块陨石坠落在宋国,六只鹢鸟倒退着飞过。霜降而没有冻死野草李树、梅树在冬天结了果实。从正月起就不下雨,一直到秋天七月。发生地震,梁山崩塌,堵塞了黄河,河水三天不流。白天黑得如夜晚。彗星在东方出现,孛星移入心宿。有鹳鹆到鲁国巢居。《春秋》认为这些是怪异之事,以此来昭显社会动乱的征兆。孔子察明得失的不同,区别贵贱,返回王道的根本。讥刺天子以达到天下太平。箴刺恶行和隐微的事,大事小事都不遗漏,善事不因为细小就不彰举,坏事不因为细小就不摒去,进荐推广美好的,诛伐丑恶的,是为了断绝它的根本。

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1,刺不及事也2;天王伐郑,讥亲也;3会王世子4,讥微也;祭公来逆王后5,讥失礼也。刺家父求车6,武氏、毛伯求赙金7。王人救卫8王师败于贸戎。天王不养,出居于郑,杀母弟,王室乱,不能及外,分为东西周,无以先天下。9召卫侯不能致10,遣子突征卫不能绝11,伐郑不能从12,无骇灭极不能诛13

注释

1天王使宰咺(xu2n)来归惠公、仲子之赗(fèng):鲁惠公及其夫人仲子去世,周平王派太宰咺来赠送助丧的财物。事见《春秋》隐公元年。宰咺,名咺,宰为官名。归,通“馈”,赠予。赗,助丧事车马货财衣被等物。2刺不及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作:“其言来何?不及事也。”认为是说至葬礼已结束,周平王赠送的车马财物等才送到,不及时。3天王伐郑,讥亲也:讥刺周桓王亲自率兵伐郑。事见《春秋》桓公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4会王世子:王世子,周惠王的太子姬郑。事见《春秋》僖公五年:“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5祭公来逆王后:祭公,周桓王大臣。逆,迎、接。周桓王派祭公到纪国迎娶王后。《春秋》记载此事写作“祭公来逆王后”,是因为按照礼制“婚礼不称主人”,祭公虽为周桓王娶王后,但不应以天子的名义迎娶,而应以天子之父(母)兄师友的名义迎娶,因此《春秋》讥刺这个行为。6刺家父求车:《春秋》桓公十五年,周桓王派大夫家父到鲁国求车。按照礼制,诸侯不主动贡奉车马、衣服,天子不应私自求取,所以《春秋》讥刺此事。7武氏、毛伯求赙金:武氏,周平王的大夫。毛伯,周顷王的大夫。《春秋》隐公三年载,周平王的大夫武氏来到鲁国求取赙金。文公九年载,周顷王的大夫毛伯来鲁国求取给周襄王办丧事的赙金。依照礼制,天子办丧事不应向诸侯主动求取赙金。8王人救卫:事见《春秋》庄公六年:“王人子突救卫。”9“天王不养”至“先天下”:天王不养,指周襄王不赡养自己的母亲。杀母弟,《春秋》襄公三十年:“天王杀其弟年夫。”分为东西周,《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崩,王子猛作乱,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于王城(今河南洛阳西北),称为西周;昭公二十六年,周敬王入成周(今洛阳东),称为东周。10召卫侯不能致:事见《春秋》桓公十六年。周庄王征召卫国民众服役,卫侯朔(卫惠公)不服从命令,逃到齐国去了。11遣子突征卫不能绝:事见《春秋》庄公六年。卫侯朔得罪周庄王,庄王废朔,另立子留为卫侯,但卫侯朔不从命,在鲁、齐、宋、陈、蔡等五国帮助下又回到卫国。庄公六年,周庄王派子突征讨卫国,却无法阻止卫侯朔回国。12伐郑不能从:周桓王讨伐郑国,蔡、卫、陈三国的国君不依礼亲自随从征伐,只派大夫随从出征。13无骇灭极不能诛:事见《春秋》隐公二年。无骇,鲁国公子展无骇,柳下惠之父。极,鲁国附庸小国,当在今山东鱼台。

译文

(《春秋》记载)周天子派宰咺前来鲁国赠送助惠公、仲子之丧的车马之物,是讥刺他没赶上葬礼;周天子讨伐郑国,是讥刺他亲自率军;诸侯会见周王嫡子,是讥刺周天子地位衰微;祭公前来迎娶王后,是讥刺周天子失礼。讥刺周天子大夫家父来鲁国求车,武氏、毛伯来求取办丧事的钱财。天子派子突救援卫国,周王的军队被贸戎打败。天子不奉养母亲,躲出王室到郑国去居住,杀死同母的弟弟,王室动乱,(《春秋》)不直说天子躲到外面,周朝分为东周、西周,不能作天下的表率。召唤卫侯竟不能将他叫来,派遣子突征讨卫国也不能阻止卫侯朔返国即位。周天子讨伐郑国,诸侯国君不跟从出征,鲁大夫无骇灭亡极国却不能诛伐他。

诸侯得以大乱,篡弑无已。臣下上逼,僭拟天子。诸侯强者行威,小国破灭。晋至三侵周,与天王战于贸戎而大败之。戎执凡伯于楚丘以归1。诸侯本怨随恶,发兵相破,夷人宗庙社稷,不能统理。臣子强,至弑其君父。法度废而不复用,威武绝而不复行。故郑鲁易地2,晋文再致天子3。齐桓会王世子,擅封邢、卫、杞,横行中国,意欲王天下。鲁舞八佾4,北祭泰山,郊天祀地,如天子之为。以此之故,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

注释

1戎执凡伯于楚丘以归:事见《春秋》隐公七年。凡伯,周桓王大夫。楚丘,地名,在今山东曹县东。西方的戎人打败了中原的军队,还活捉了周朝的大夫,是《春秋》不认可的事情。2郑鲁易地:《春秋》桓公元年载:“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郑庄公拿祭祀泰山的汤沐邑祊田加上玉璧,交换鲁国朝觐天子时的朝宿之邑许田,这是违反周礼的行为。3晋文再致天子:晋文公两次召周襄王前往诸侯结盟之地。4鲁舞八佾:八佾,天子专用的乐舞。佾,行列。每佾八人,八佾共六十四人。八佾是天子之礼,公爵用六佾,侯爵用四佾,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氏舞八佾是僭越。《论语·八佾》载孔子云:“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诸侯因此大乱,篡位弑君没有休止。臣下威逼国君,僭越名分自拟天子之事。诸侯中力量强大的耀武扬威,力量弱小的国破家亡。晋国多次侵扰周王室,和周天子在贸戎交战并大败周王。戎人在楚丘拘捕周天子的使臣凡伯回国。诸侯间因彼此怨恨而致互相厌恶,发兵互相征伐,夷灭对方的宗庙社稷,周王也不能统治管理。臣下势力强,以至于弑君弑父。法律制度被废弃不再用,天子、国君的权威失效不再奉行。所以郑国、鲁国私自交换土地,晋文公两次召周天子会盟。齐桓公与周世子会面,擅自分封邢国、卫国、杞国,在中原横行,想要称王天下。鲁人僭用八佾的乐舞,向北祭祀泰山,祭祀上天大地,如同天子的行为。由于这些缘故,被大夫弑杀的国君有三十二个,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这都是由于细小的恶行没有阻断而造成的。

《春秋》立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诸山川不在封内1不祭。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赋2,不得適3天子之贵。君亲无将4,将而诛。大夫不得世5,大夫不得废置君命6。立適7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夫人以適不以妾。天子不臣母后之党。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

注释

1封内:诸侯封国疆域以内。2致天子之赋:收取天子的赋税。3適:匹敌。4君亲无将:君,君主。亲,父母亲。无将,不要怀着要弑杀的心。5世:世袭。6废置君命:弃置而不执行君主的命令。7適:通“嫡”。

译文

《春秋》制定法则: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社稷,不在受封疆域之内的山川不可以祭祀。有天子在位,诸侯不能专有土地,不能擅自分封,不能擅自拘执天子派出的大夫,不能使用天子所用的乐舞,不能收取天子的赋税,不能和天子的尊贵相匹敌。不要怀着弑杀君父之心,若有这样的打算就应该被诛杀。大夫不能世代相袭,大夫不能不听从国君的命令。立嫡子为继承人,要以年长为先,不看是否贤明;立儿子要立出身高贵的,不看是否年长;立夫人要立嫡妻,不立妾。天子不以母亲和王后的亲族为臣。亲善近处的人以吸引远方的人,没有不先亲善近处的人而能吸引远方的人的。所以要先亲善自己国家内的人,然后才亲近中原各国,先亲近中原各国,然后才是夷狄之国,是说要从近处开始。

诸侯来朝者得褒,邾娄仪父称字1,滕薛称侯2,荆得人3,介葛卢得名4。内出言如,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王道之意也。5诛恶而不得遗细大,诸侯不得为匹夫兴师,不得执天子之大夫,执天子之大夫与伐国同罪,执凡伯言伐6。献八佾,讳八言六。7郑鲁易地,讳易言假。8晋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桓公存邢、卫、杞,不见《春秋》9,内心予之,行法绝而不予,10止乱之道也,非诸侯所当为也。《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故诛赵盾贼不讨11者,不书葬,臣子之诛也。许世子止不尝药,而诛为弑父。12楚公子比胁而立,而不免于死。13齐桓晋文擅封,致天子,诛乱、继绝、存亡,侵伐会同,常为本主14。曰:桓公救中国,攘夷狄,卒服楚,至为王者事。晋文再致天子,皆止不诛,善其牧15诸侯,奉献天子而服周室。《春秋》予之为伯,诛意不诛辞之谓也。

注释

1邾娄仪父称字:《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眜。”《公羊传》云:“曷为称字?褒之也。”仪父是附庸小国邾国的国君,《春秋》对国君的称呼有七等,“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邾国本应称名,《公羊传》认为《春秋》对其称字是褒扬他前来与鲁隐公结盟,说明有亲义慕贤、讲信修睦之意。邾国因仪父善行作为开端,逐渐会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褒扬仪父。2滕薛称侯:《春秋》隐公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公羊传》云:“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其兼言之何?微国也。”滕、薛皆小国,此处称侯,是因来朝而褒之。两国并在一起说,是因为二者都是小国。3荆得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荆人来聘。”《公羊传》云:“荆何以称人?始能聘也。”庄公二十三年,当楚成王元年,据《史记·楚世家》载,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春秋》此前称楚国只称荆,此处称荆人是提高了三个等级,表示褒扬楚国开始能够与诸侯聘问结好。4介葛卢得名:《春秋》僖公二十九年:“春,介葛卢来。”《公羊传》云:“介葛卢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乎朝也。”葛卢是介国的国君,因他不懂中原的朝礼,所以不称为“朝”,但他能来与鲁国结好,《春秋》就称名以示褒扬。详见《玉杯》篇注。5“内出言如”至“王道之意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何休注:“《春秋》王鲁,王者无朝诸侯之义,故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 意思是从鲁国(内)去到别国(外),要称“如”,别国来鲁国,称“朝”或“聘”。6执凡伯言伐:《春秋》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公羊传》云:“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执之也。”凡伯是周天子的大夫,被派往鲁国聘问,结果被戎国在楚丘攻伐并俘虏(执)带走。《春秋》不说俘虏,而说攻伐,是因为不赞许夷狄俘虏中原诸侯。7献八佾,讳八言六:《春秋》隐公五年:“初献六羽。”六羽是指规格为六佾的羽籥舞。鲁国获赐可以在祭祀周公时使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鲁公作为诸侯可以用六佾,但此处是献给隐公夫人仲子的乐舞,实际上仍是僭越。董仲舒认为这里实际上使用了八佾,《春秋》为避讳而写作六佾,可能是公羊学派口传之说。8郑鲁易地,讳易言假:事见上文“郑鲁易地”注。“讳易言假”是依《穀梁传》的说法,“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桓公元年)。诸侯没有擅自交换土地的权力,郑伯用璧交换鲁国的朝宿邑,《春秋》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就避讳说是假(借),但又说“以璧”,透露出实际不是假借。9桓公存邢、卫、杞,不见《春秋》:齐桓公曾经保护了邢国、卫国和杞国,并把卫国、杞国迁到别的地方另为筑城,使他们延续,但《春秋》未予记载。《公羊传》认为是因不赞许诸侯专封。10内心予之,行法绝而不予:《公羊传》认为《春秋》对齐桓公救护邢国之事,是内心赞成,但因礼法上没有规定,所以不在文辞上赞同。11诛赵盾贼不讨:《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獋。”《公羊传》载:“亲弑君者赵穿,则曷为加之赵盾?不讨贼也。何以谓之不讨贼?晋史书贼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獋。’赵盾曰:‘天乎!无辜!吾不弑君,谁谓吾弑君者乎?’史曰:‘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复国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晋灵公夷獋为赵穿所弑,赵盾回国后没有诛杀弑君者,晋国史官董狐书写晋史时就说是赵盾弑君。12许世子止不尝药,而诛为弑父:《春秋》昭公十九年:“冬,葬许悼公。”《公羊传》云:“止进药而药杀也。止进药而药杀,则曷为加弑焉尔?讥子道之不尽也。”详见《玉杯》篇注。13楚公子比胁而立,而不免于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灵王为无道,作乾谿之台,三年不成,楚公子弃疾胁比而立之。”楚灵王无道,公子弃疾胁迫公子比为楚王,后又杀之,自立为楚平王。14本主:会盟的主持者,盟主。15牧:率领,统治。

译文

诸侯前来朝见的得到褒扬,邾娄仪父在《春秋》中称其字,滕、薛的国君被称为侯,荆被称为人,介国国君葛卢被称名。从鲁国出到别国要说“如”,诸侯前来拜见要说“朝”,大夫前来拜见要说“聘”,这是王道的意思。谴责丑恶,无论小大都不能遗漏,诸侯不能因个人的事发动军队,不能拘执天子的大夫,拘执天子的大夫,罪过如同攻伐别的国家,所以拘执凡伯说“伐”。鲁国举行典礼时献八佾舞,《春秋》不说“八佾”而说“六佾”。郑国用玉璧交换鲁国的土地,不说“交换”而说“借用”。晋文公两次招来周天子,不说“招来”,而说“巡狩”。齐桓公保存了邢国、卫国和杞国,不见《春秋》记载,内心里赞同这些行为,但因做法不合王法,所以不在文字上表示赞同,这是为了制止天下的混乱,这本不是诸侯应该做的事。《春秋》的法则是,大臣不讨伐弑君的贼子,就不是合格的臣子。儿子不为父亲复仇,就不是合格的儿子。所以谴责赵盾不讨伐弑君者,不记录灵公下葬,是对臣子的谴责。许世子止不替父尝药,(父亲吃了药后死了)就谴责他是弑父。楚公子比被胁迫而继承君位,最终不免于被杀。齐桓公晋文公擅自分封诸侯,招来天子,诛讨动乱,使将绝祀之族得以延续,使将灭亡之国得以保存,联合各国攻伐会盟的时候,常常作为盟主。《春秋》说:齐桓公挽救中原各国,抵御夷狄,最终使楚国臣服,做了王者当做的事。晋文公两次招来周天子,都不予记录且不谴责,这是褒扬他率领诸侯,尊奉天子而服事周王室。《春秋》称他们为伯,就是心里谴责但不在文字上谴责的说法。(www.xing528.com)

鲁隐之代桓立1,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死节,公子目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2之心,《春秋》嘉气义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夷狄邾娄人、牟人、葛人,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此其诛也。杀世子母弟,直称君,明失亲亲也。鲁季子之免罪,吴季子之让国,明亲亲之恩也。阍杀吴子馀祭,见刑人之不可近。3郑伯髡原卒于会,讳弑,4痛强臣专君,君不得为善也。卫人杀州吁5,齐人杀无知6,明君臣之义,守国之正也。卫人立晋,美得众也。君将不言率师,重君之义也。7

注释

1鲁隐之代桓立:《春秋》隐公元年,经文不书隐公即位,是因隐公、桓公皆为惠公之子,隐公长而贤,桓公幼而贵,依礼当立桓公,然惠公死时,桓公年幼,故立隐公,隐公不欲即位而欲待桓公年长而让之。《公羊传》云:“凡隐之立,为桓立也。”2惓惓(quán):恳切诚挚。3阍杀吴子馀祭,见刑人之不可近:事见《春秋》襄公二十九年:“阍弑吴子馀祭。”馀祭是吴王寿梦次子,在位四年即被一个受过刑罚、仇视国君的守门人弑杀。任用受过刑罚的人担任驻守防卫王宫的职位是不合于古代礼制的,《公羊传》认为用非其人是导致馀祭被杀的直接原因,当引以为戒。4郑伯髡原卒于会,讳弑:事见《春秋》襄公七年:“郑伯髡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郑伯髡原即郑僖公,因与大臣政见不合,被大夫子驷派人刺杀。《公羊传》认为《春秋》于此事记录郑僖公死亡地点是为了隐讳其为大夫弑杀的原因。5卫人杀州吁:州吁是卫庄公庶子,庄公卒,桓公立,州吁弑桓公自立。州吁不得人心,大夫石碏杀州吁立公子晋,是为宣公。即下文所云“卫人立晋”。6齐人杀无知:无知是齐僖公弟弟夷仲年之子,齐襄公从弟。无知弑杀襄公自立,齐国人杀无知,后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7君将不言率师,重君之义也:《公羊传》隐公五年“卫师入盛”经文下云“君将不言率师,书其重者也”。即王者亲征,就不说“率师”,只突出统帅之名,是表示尊重王者的意思。

译文

鲁隐公代替桓公继位,祭仲驱逐公子忽立公子突为君,仇牧、孔父、荀息等人为气节而死,公子目夷(司马子鱼)不把国家让给楚国,这些都是执行权变保存国家,实行纠正世俗的正道,持守诚实恳切之心,《春秋》嘉赏这种正义,所以全都记载表现出来,这是为了恢复正道。把邾娄人、牟人、葛人视为夷狄,是因他们在周天子驾崩时相互朝聘,这是对他们的谴责。杀死世子和同母的兄弟,直接称他们为君,以表明他们没有做到善待亲族。鲁季子赦免其兄庆父的罪过,吴季子把国家让给兄弟阖闾,以此表明他们善待亲人的恩情。守门隶杀死吴子馀祭,表明受过刑罚的人是不能亲近任用的。郑伯髡原在诸侯会面时被杀,讳言被弑,是痛恨强臣专擅国君,使国君不能行善事。卫国人杀死公子州吁,齐国人杀死公孙无知,表明君臣的大义,坚守国家的正道。卫国人立公子晋为君,是赞美他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国君亲自领兵出征,不说率领军队,这是表示尊重国君的意思。

正月,公在楚,臣子思君,无一日无君之意也。诛受令1,恩卫葆2,以正囹圉之平也。言围成,甲午祠兵,以别迫胁之罪,诛意之法也。3作南门,刻桷4,丹楹5,作雉门及两观6,筑三台,新延厩7,讥骄溢不恤下也。故臧孙辰请籴于齐,孔子曰8:“君子为国,必有三年之积。一年不熟乃请籴,失君之职也。”诛犯始者,省刑,绝恶,疾始也。大夫盟于澶渊,刺大夫之专政也。诸侯会同,贤为主,贤贤也。

注释

1诛受令:疑当作“诛不受令”。2恩卫葆:此句疑有误脱。按俞樾说,“葆”通“宝”,“俘”义,即施恩惠于卫国的俘虏。姑从俞说。3“言围成”至“诛意之法也”:“围成” 事见《春秋》庄公八年:“甲午,祠兵。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鲁国想要违背礼制消灭同姓国盛国,又不敢暴露,就在春天的甲午之日举行祠兵的仪式,直到夏天才包围盛国的成地,最终和齐国一起灭掉了盛国。《春秋》隐讳了灭同姓国的恶行,不说盛国而只说成地,不说盛降于齐鲁,单说成降于齐师。但特意记载祠兵于甲午日,表明从祠兵到开战的时间过久了。4刻桷(jué):雕刻屋椽。桷,方形的椽子。5丹楹:把柱子漆成红色。楹,柱子。6作雉门及两观:雉门,诸侯宫三门(库门、雉门、路门)之一。鲁之雉门是公宫南门的中门。观,是宫殿门外左右两旁的高台上的建筑物,亦称阙。这里的两观是指在雉门两旁的观。事载《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7新延厩:厩,马厩。延厩是马厩之名。庄公二十九年重新翻修了马厩,因为是饥荒之年,还要劳民伤财,因此被《春秋》记载讥讽。8孔子曰:下引文与《公羊传》同。

译文

正月时,记载“襄公在楚国”,表示臣子思念国君,不能一天没有国君的意思。谴责不接受君命,恩惠卫国的俘虏,以此来使牢狱之事公平。记载“包围成地”和“甲午日整习军队”,以此区别这与胁迫罪的不同,这是在思想上谴责的笔法。记载(在不适当的时候)修筑南门,刻饰屋椽,丹漆房柱,修建雉门和两侧的观楼,修筑三个高台,翻修马厩,是批评修筑者骄纵奢侈,不知体恤百姓。因此,臧孙辰到齐国请求买粮,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有三年所需口粮的储备。一年歉收就要到外边去请求买粮,是国君的失职。”对罪恶的开始阶段加以谴责,可以减省刑罚,杜绝罪恶,这是痛恨罪恶的肇始者。记载大夫在澶渊盟会,是讥刺大夫专擅国家政事。记载诸侯会盟议和,贤者做盟主,是称赞贤能的人。

《春秋》纪纤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贵信,结言1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后成约。故曰:“齐侯卫侯胥命于蒲2。”《传》曰:“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宋伯姬曰:“妇人夜出,傅母不在,不下堂。”曰: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桓公曰:“无贮粟,无障谷,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3宋襄公曰:“不鼓不成列,不厄人。”4庄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君子笃于礼,薄于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祥。强不陵弱。”5齐顷公吊死视疾,孔父正色而立于朝,人莫过而致难乎其君,齐国佐不辱君命而尊齐侯6,此《春秋》之救文以质也7。救文以质,见天下诸侯所以失其国者亦有焉。潞子欲合中国之礼义,离乎夷狄,未合乎中国,所以亡也。8吴王夫差行强于越,臣人之主,妾人之妻,卒以自亡,宗庙夷,社稷灭,其可痛也。910王投死,於戏11,岂不哀哉!

注释

1结言:口头结盟或订立誓约。2齐侯卫侯胥命于蒲:《公羊传》桓公三年何休注:“胥,相也。时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以不言盟也。”齐僖公、卫宣公在蒲地(卫国之地)结盟,结言为信但不歃血盟誓。3“无贮粟”至“为妻”:见《公羊传》僖公三年。贮粟,即囤积粮食。障谷,障塞川谷以断水流。树子,即已被立为世子的嫡长子。4不鼓不成列,不厄人:见《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厄,危难。厄人,即乘人危难攻打他。5“古者”至“强不陵弱”:见《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杅,同“盂”,盛浆水的食器。穿,破败。蠹,虫蛀、蚀坏。6齐国佐不辱君命而尊齐侯:事见《春秋》成公二年。国佐,齐国大夫。7此《春秋》之救文以质也:董仲舒以文质论朝代更迭改制规律。文指制度,文为礼,文过之弊即如秦之繁律苛政;质指礼之质、礼之本,即不拘外在形式的仁德仁心,质过之弊即宽柔无序。“救文以质”即以复归仁政来矫正礼制过度之弊。8“潞子”至“所以亡也”:潞子,指春秋时潞子国,为赤狄的一支。鲁宣公十五年,晋国灭亡潞子国,俘虏其君潞子婴儿。因其君向慕中原礼义,欲革去夷狄之俗而未能完成就被灭亡,因此《春秋》为其哀悯感伤。9“吴王夫差”至“其可痛也”:吴王夫差击败越国,越王勾践率其大夫文种等人赴吴求和,自愿称臣,以妻为吴王妾。后勾践复仇,卒灭吴国。10长:年老。11於戏:意同“呜呼”。

译文

《春秋》对于纤芥般细小的失误也要记载,是为了能够回返王道。追从古老的规则,看重诚信,口头上缔结盟约就可以,不必使用牺牲歃血等仪式才订立盟约。所以记载说:“齐侯、卫侯在蒲地彼此口头上结盟。”《公羊传》说:“古代不盟誓,只在口头上结盟就退兵。”宋伯姬说:“妇人夜晚外出,如果傅母不在身边,就不走下厅堂。”《公羊传》说:“古代周公向东征伐时,西部的人就会不满。”桓公说:“不要囤积粮食,不要阻断水流(使其他国家没有水用),不要轻易改立太子,不要把妾当作夫人一样。”宋襄公说:“不击鼓进攻没列好阵形的军队,不乘人之危发动进攻。”楚庄王说:“古时家中器皿不破裂、皮衣不蛀蚀,就不出去。君子笃守礼义,淡泊名利,只要敌人降服就不占领人家的土地;宣告臣服还不赦免,是不吉祥的。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齐顷公悼念战死者、探视伤者;孔父严肃地站在朝廷之上,人们没有敢经过他身旁而向国君发难的;齐国的国佐没有辱没国君的使命而使齐侯受到尊敬。这些是《春秋》用本质来矫正流于形式的弊端。用本质矫正流于形式,也可看出天下诸侯之所以失去自己国家的原因。赤狄潞子想要融合中原的礼义,脱离夷狄,但并没能融合中原的礼义,这是它灭亡的原因。吴王夫差在越国行用强权,以越国国君为臣,以越国君主之妻为妾,最后自己灭亡了,宗庙被夷平,社稷被毁灭,多么令人痛惜!年老的王者自杀而死,哎呀,难道不可悲吗?

晋灵行无礼,处台上弹群臣,枝解宰人而弃之1,漏阳处父之谋,使阳处父死。2及患赵盾之谏,欲杀之,卒为赵盾所弑。晋献公行逆理,杀世子申生,以骊姬立奚齐、卓子,皆杀死,国大乱,四世乃定,几为秦所灭,从骊姬起也。楚平王行无度,杀伍子胥父兄。3蔡昭公朝之,因请其裘,昭公不与。吴王非之,举兵加楚,大败之。4君舍乎君室,大夫舍乎大夫室,妻楚王之母,贪暴之所致也。晋厉公行暴道,杀无罪人,一朝而杀大臣三人,明年,臣下畏恐,晋国杀之。5

注释

1枝解宰人而弃之:枝,通“肢”。宰人,膳宰,掌管君主膳食的官员。此为晋灵公故事,灵公无道,随意虐杀膳宰官员,让人把尸体放在筐里扔掉。2漏阳处父之谋,使阳处父死:漏,泄露。阳处父,晋国大夫。他曾谏言晋灵公废除不受民众爱戴的将领射姑,晋灵公却把这话泄露给射姑,导致射姑刺杀阳处父,之后射姑也逃奔到狄人那里。3楚平王行无度,杀伍子胥父兄:楚平王听从宠臣太子少傅费无极的谮言,抢夺了为太子建迎娶的秦女嬴氏,又派太子建镇守城父。之后费无极诬陷太子建及太子太傅伍奢(伍子胥之父)密谋叛乱,太子建逃到宋国,伍奢及其子伍尚(子胥之兄)被杀。4“蔡昭公”至“大败之”:蔡昭公朝见楚昭王时,携带了两块精美的玉佩与两件贵重漂亮的裘皮衣,献给昭王,昭王又回赠一半给蔡昭公。楚国的国相子常也想要,但蔡昭公没给,于是子常就在楚王面前进谗言,使得蔡昭公被扣留在楚国三年。蔡昭公弄清楚原因后,就把玉佩献给子常,获得自由,回国途中将玉扔到汉江中并发誓,后联合晋国讨伐了楚国,并联合吴国大败楚师于柏举。事见《左传》定公三年、四年,与本文所言有出入。5“晋厉公行”至“杀之”:晋厉公早年听信三郤即晋国郤氏家族的三位将领郤锜(qí)、郤犨(chōu)、郤至的谗言,杀害了敢于直言进谏的伯宗,失去民心。后来又听信栾书的诬陷,诛杀了对晋国有功的三郤。最终被晋国两位重臣栾书和中行偃等人反抗并逮捕,拥立了新君。

译文

晋灵公行为无礼,在高台之上用弹丸射群臣,肢解膳宰将其装在筐里扔掉,泄露阳处父不要任命射姑为将的意见,使得阳处父被射姑杀死。直到因为讨厌赵盾不断进谏,想要杀死赵盾,最终被赵盾杀害。晋献公违逆正道,杀死太子申生,又为骊姬要立奚齐、卓子为君,他们全被杀,国家大乱,历经了四代君王才安定下来,差一点儿被秦国灭亡,这都是从骊姬开始的。楚平王行为不合法度,杀害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蔡昭公朝拜楚国,(楚国令尹)想要蔡昭公的皮裘,昭公不给。吴王认为楚国不对,就发动军队对付楚国,并大败楚国。吴王住在楚王的宫殿里,吴国大夫住进楚国大夫的家,吴王以楚王的母亲为妻子,这都是楚平王贪婪暴戾招致的结果。晋厉公实行暴戾政策,屠杀没有罪过的人,一天之内杀死三名大夫,第二年,臣下都很畏惧,晋国人杀死了晋厉公。

陈侯佗淫乎蔡,蔡人杀之。1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左右,备一师,以备不虞2。今陈侯恣以身出入民间,至死闾里之庸,甚非人君之行也。3宋闵公矜妇人而心妒,与大夫万博。万誉鲁庄公曰:“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闵公妒其言4,曰:“此虏也。尔虏焉故5,鲁侯之美恶乎至?”万怒,搏闵公绝脰6。此以与臣博之过也。古者人君立于阴7,大夫立于阳8,所以别位,明贵贱。今与臣相对而博,置妇人在侧,此君臣无别也。故使万称它国卑闵公之意,闵公藉9万而身与之博,下君自置。有辱之妇人之房10,俱而矜妇人,独得杀死之道也。《春秋传》曰:“大夫不適11君。”远此逼也。

注释

1陈侯佗(tuó)淫乎蔡,蔡人杀之:陈侯佗,即陈废公。据《公羊传》桓公六年记载,陈侯佗本篡弑即位,又淫于蔡侯考父之姑姊妹,后为蔡人所杀。2不虞:没有意料到的事。虞,意料。3“今陈侯恣”至“非人君之行也”:据《穀梁传》桓公六年载:“陈侯憙猎,淫猎于蔡,与蔡人争禽,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庸,通“佣”,佣作之人,指乡间帮佣的人。4“宋闵公”至“妒其言”:宋闵公,名接。大夫万,南宫万,宋国大夫,以勇猛力大闻名,曾在与鲁国的战争中被鲁庄公俘虏过。博,博戏。宋闵公因大夫万当着宫中妇人的面称赞鲁庄公而心生嫉妒。5尔虏焉故:故,缘故。意思是说大夫万是个俘虏,不知好歹。6绝脰:折断脖子。脰,脖子。7君立于阴:阴,北面。君王坐北朝南。8阳:南面。9藉:践踏,凌辱。10房:当作“旁”。11適:相当。

译文

陈国国君佗到蔡国淫乱,蔡国人杀死了他。古代诸侯走出本国疆界,一定带上左右护卫,配备一支军队,以防备出现意外情况。如今陈侯放纵地一个人出入于百姓中,以至于死在民间佣作之人手上,这绝对不是国君的行为。宋闵公在妇人面前矜夸,心里又好嫉妒,与大夫南宫万博戏。南宫万称赞鲁庄公说:“天下诸侯适合做国君的,只有鲁庄公一个。”宋闵公对这句话很是忌妒,说:“这人是个俘虏。你这俘虏怎么知道鲁侯的好坏?”南宫万大怒,和闵公搏斗起来,结果折断了闵公的脖子。这是因为和臣下博戏的过失。古代国君站立于北面,大夫站立在南面,是为了区分位次,表明尊贵和低贱的差别。现在国君和大臣面对面博戏,让妇女待在身旁,这是君臣没有分别。所以令南宫万称赞别的国君,表现出轻视闵公的意思,而宋闵公羞辱南宫万,又和他博戏,是降低自己君王的身份。又在妇人旁侮辱他,同时还在妇人面前自夸,于是招来杀身之祸。《春秋传》说:“大夫不可与国君等同。”就是说明要远离大臣对国君的逼迫。

梁内役民无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为伍,一家亡,五家杀刑。1其民曰:“先亡者封2,后亡者刑。”君者将使民以孝于父母,顺于长老,守丘墓,承宗庙,世世祀其先。今求财不足,行罚如将不胜,杀戮如屠,仇雠其民,鱼烂而亡3,国中尽空。《春秋》曰:“梁亡4。”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虞公贪财,不顾其难,快耳悦目,受晋之璧、屈产之乘,假晋师道,还以自灭。5宗庙破毁,社稷不祀,身死不葬,贪财之所致也。故《春秋》以此见物不空来,宝不虚出,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此其应也。楚灵王行强乎陈蔡6,意广以武,不顾其行,虑所美,内罢7其众。乾谿8有物女,水尽则女见,水满则不见。灵王举发其国而役,三年不罢,楚国大怨。有行暴意,杀无罪臣成然9,楚国大懑10。公子弃疾卒令灵王父子自杀而取其国。虞不离津泽11,农不去畴12土,而民相爱也。此非盈意13之过耶?

注释

1“梁内役民”至“杀刑”:梁,国名,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南,亡于鲁僖公十九年。比地为伍,百姓相邻的五家连为一伍。据《公羊传》记载,梁君严刑峻法,一家犯罪,其他四家连坐,以至一国之中,没有不遭受刑罚的。2封:富足。3鱼烂而亡:指百姓忍受不了严苛的刑罚,纷纷逃亡,就像鱼的溃烂是从内部开始一样,国家的败亡也是从自身内部百姓叛逃开始的。4梁亡:《春秋》僖公十九年记载梁国灭亡只说了一句“梁亡”,意思是没有别的国家来攻打,就是自己灭亡了。5“虞公贪财”至“还以自灭”:虞公,虞国的国君。屈产之乘,北屈地方所产的宝马。《公羊传》僖公二年记载,虞国收受晋国的贿赂,借道给晋国攻打虢国,结果晋军回来时顺道把虞国也灭了。6楚灵王行强乎陈蔡:据《春秋》昭公八年、昭公十一年记载,楚灵王连续攻打并灭亡了陈国和蔡国。7罢:通“疲”,疲困。8乾谿:即乾溪,楚国地名,在今安徽亳州东南。9成然:楚国大夫。10懑(mèn):愤懑,愤恨。11虞不离津泽:虞,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员。津泽,渡口和川泽。12畴:田畴,田地。13盈意:纵欲满志。

译文

梁君对内役使百姓没完没了,百姓不能忍受,就让相邻的百姓每五家编为一伍,如有一家逃亡,五家都要杀掉。百姓说:“先逃走的富足了,后逃走的受刑。” 做国君的应该令百姓孝敬父母,顺侍长辈和老人,守护先人的坟墓,接续宗庙,世代祭祀他们的先人。如今他贪求货财永远不知满足,实行刑罚好像总也罚不尽,杀人如同屠夫一样,将百姓视为仇人,国家像鱼从内部腐烂一样丧亡,国家完全空虚。《春秋》记载说:“梁国灭亡了。”这个国家灭亡是自己灭亡的,不是别人将它灭亡的。虞公贪图货财,不顾念自己将要遭到的祸难,只图耳目的愉悦,接受晋国的玉璧、北屈所产的宝马,将道路借给晋国军队,晋军在灭掉其邻国虢国之后,回来顺路就灭掉了虞国。虞国的宗庙被毁,社稷再也无人祭祀,国君死了都不能埋葬,这是他贪图货财导致的。因此《春秋》用它来表明财物不会凭空而来,宝贵之物不会无故出现,由自己内心产生的贪欲,如果没有外物诱惑与之相遇合,就不会施行出来,外物的诱惑,如果内在没有定力主宰,就不会自己停止,内外是彼此感应的。楚灵王对陈国、蔡国实行强权,想以武力扩张势力,不顾念自己的行为,心中只考虑喜爱的东西,对内使民众疲惫不堪。乾谿有神怪之女,当水流尽时就会出现,水满时就看不见。楚灵王就征集全国的民众服劳役来修筑高台,三年都没修完,楚国人对此十分怨恨。灵王又推行残暴的政策,杀死无罪的大臣成然,楚国人十分愤懑。公子弃疾于是让灵王父子自杀而取得楚国政权。管理山泽苑囿的官员不必离开渡口和川泽,农夫不必离开田地,百姓互相爱护。灵王的行为难道不是放纵自己为所欲为的过错吗?

鲁庄公好宫室,一年三起台。1夫人内淫两弟2,弟兄子父相杀3,国绝莫继,为齐所存4。夫人淫之过也。妃匹贵妾,可不慎邪?此皆内自强5,从心之败己6,见自强之败,尚7有正谏而不用,卒皆取亡。曹羁谏其君曰:“戎众以无义,君无自適。”君不听,果死戎寇。8伍子胥谏吴王,以为越不可不取。吴王不听,至死伍子胥。还九年,越果大灭吴国。秦穆公将袭郑,百里、蹇叔谏曰:“千里而袭人者,未有不亡者也。”穆公不听,师果大败殽中,匹马只轮无反者。9晋假道虞,虞公许之。宫之奇谏曰:“唇亡齿寒,虞虢之相救,非相赐也。君请勿许。”虞公不听,后虞果亡于晋。10

注释

1鲁庄公好宫室,一年三起台:鲁庄公喜好修治宫室,一年之内建了三座楼台,因此被《春秋》讥讽。2夫人内淫两弟:鲁庄公夫人哀姜,与庄公的两个弟弟,庆父和公子牙私通淫乱。3弟兄子父相杀:据《公羊传》闵公二年记载,庄公杀死公子牙,传位给子般,庆父又杀死自己的侄子子般和之后即位的闵公。4为齐所存:庆父之乱后,齐国扶持了正直的大夫季友,并拥立鲁僖公回国即位,保存了鲁国的政权。5此皆内自强:内心以自己为强,即自信太过。6从心之败己:师心自用而导致自己失败。7尚:倘若。8“曹羁”至“死戎寇”:曹羁,春秋时曹国大夫。以,而。適,抵抗。曹国受到戎人入侵,曹羁认为戎人众多,武力强盛,又不守中原礼义,因此国君不宜亲自与其交战,要求代替曹君前往。三次劝谏,曹君都不听从,曹羁就自己逃去陈国,曹军果然被戎人打败。9“秦穆公”至“无反者”:百里,百里奚。百里、蹇叔,都是秦国大臣。秦穆公想攻打郑国,不听二人劝阻,秦国军队果然不仅伐郑无果,还在殽之战中被偷袭的晋军打得大败。10“宫之奇”至“亡于晋”:宫之奇,虞国大夫。上文所说晋国假道虞国讨伐虢国时,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道,认为虞虢两国唇亡齿寒。虞公贪图晋国所赠的良马和宝玉,没有听从宫之奇的谏言,果然为晋所灭。

译文

鲁庄公喜好宫室,一年之内三次修筑高台。他的夫人和两个弟弟淫乱,兄弟父子之间互相屠杀,国君之位都没人能继承,依靠齐国才得以保存政权。这是庄公夫人淫乱的过错。选择妃妾,难道可以不审慎吗?这些都是内心自信太过,师心自用导致失败的,发现自信太过导致的衰败,倘若有正确的谏言也不采用,最后都灭亡了。曹羁向曹国国君进谏说:“戎狄兵众很多又不守中原的礼义,君王不要亲自与他们对阵。”曹君不听谏言,果然死在戎狄之手。伍子胥向吴王进谏,认为越国不可以不攻取,吴王不听谏言,还将伍子胥处死。越王回国九年,果然灭了吴国。秦穆公将要偷袭郑国,百里奚、蹇叔进谏说:“远行千里去偷袭别人的,没有不失败的。”秦穆公不听,秦军果然在殽地被打得大败,连一匹马一只战车的车轮都没能回来。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虞公答应借给晋国。宫之奇进谏说:“嘴唇若是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虢二国应互相救援,而不可互相出卖。请求国君不要答应借道。”虞国国君不听进谏,后来虞国果然被晋国灭亡。

《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观也。观乎蒲社,知骄溢之罚。观乎许田1,知诸侯不得专封2。观乎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知任贤奉上之功。观乎鲁隐、祭仲、叔武3、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观乎楚公子比,知臣子之道,效死之义。观乎潞子,知无辅自诅4之败。观乎公在楚,知臣子之恩。观乎漏言,知忠道之绝。观乎献六羽,知上下之差。观乎宋伯姬,知贞妇之信。观乎吴王夫差,知强陵弱。观乎晋献公,知逆理近色之过。观乎楚昭王之伐蔡,知无义之反。观乎晋厉之妄杀无罪,知行暴之报。观乎陈佗、宋闵,知妒淫之祸。观乎虞公、梁亡,知贪财枉法之穷。观乎楚灵,知苦民之壤5。观乎鲁庄之起台,知骄奢淫泆6之失。观乎卫侯朔,知不即召之罪。观乎执凡伯,知犯上之法。观乎晋郤缺之伐邾娄7,知臣下作福之诛。观乎公子翚,知臣窥君之意。观乎世卿8,知移权之败。故明王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天覆地载,天下万国,莫敢不悉靖共9职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则不能相先10,情同则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观之,未有去人君之权,能制其势者也;未有贵贱无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

注释

1观乎许田:指“郑伯以璧假许田”事,参见上文“郑鲁易地”注。2专封:此处应作“专地”。3叔武:卫成公的弟弟。晋文公攻打卫国,卫国人赶走了卫成公,成公逃到楚国。晋文公立叔武为君,叔武怕成公因此不能归国,不想即位而让给别人。成公返国后却说叔武篡位,杀了叔武。4自诅:诅,当作“作”。自作,即独断专行。5壤:疑当作“伤”。6泆:放纵。7晋郤缺之伐邾娄:郤缺,晋国大夫、将领。据《公羊传》文公十四年记载,郤缺率领有八百乘兵车的军队送邾娄文公次妃晋姬所生之子接菑回国,试图以强力迫使邾娄立庶子接菑即位。由于邾娄人要依礼立元妃齐女所生嫡子,拒不接受。郤缺最终没有动用武力,而依从了其国人的意愿。《春秋》字面上贬低郤缺,实际上是赞许他。8世卿:即世代为卿者。是依血缘关系而得卿位,实际不合于礼,依礼制,应当选贤者为卿。以血缘世袭为卿者常有削夺国君权威,乃至篡弑的。9靖共:共,通“恭”。恭谨。10相先:居于领导地位。

译文

《春秋》彰明这些事,是要令国家存亡的道理可以为人观见。看到蒲社亡纣之事,可以知道骄横奢侈所受的惩罚。看到郑国用玉璧交换许田之事,可以知道诸侯不可以擅自交换土地。看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可以知道任用贤能尊奉周天子的功效。看到鲁隐公、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等人,就可以知道效忠国家之臣的功效。看到楚公子比的作为,可知为人臣子的原则、为国家捐躯的道义。看到赤狄潞子,可以知道没有贤臣辅佐而独断专行的失败。看到鲁襄公在楚国,可以知道人臣对君主的恩义。看到国君泄露忠臣的建议,可以知道忠诚之道的断绝。看到鲁国献演“六羽” 之乐,可以知道地位尊卑的差别。看到宋伯姬,可以知道贞节妇人的诚信。看到吴王夫差的征讨,可以知道强国欺凌弱国的事实。看到晋献公,可以知道违背正理喜好女色的过失。看到楚昭王攻打蔡国,可以知道不行正义的结果。看到晋厉公随意杀害无辜,可以知道行为残暴的报应。看到陈侯佗、宋闵公,可以知道忌妒和淫乱的祸患。看到虞公和梁国灭亡,可以知道贪财枉法的困窘。看到楚灵王,可以知道役使百姓的伤害。看到鲁庄公修筑高台,可以知道骄横奢侈荒淫放纵的过失。看到卫侯朔,可以知道不服从天子征召的罪过。看到拘捕凡伯,可以知道冒犯君王的过错。看到晋郤缺攻伐邾娄国,可以知道臣下干涉国君废立所应受的谴责。看到公子翚,可以知道臣下窥探国君想法的危害。看到世袭的卿相,可以知道权力下移导致的失败。因此明智的君主能在事态不分明时就看得清,在声音还未发出时就听得清,天所覆盖、地所承载之处,天下万国,没有敢不恭谨尽职完成所受之命的,明智的君主不把自己了知的一切明示臣子。因此君臣所行之道相同就不能居于领导地位,情感相等同就不能相役使,这是作为君王的教法。由此看来,没有抛弃人君的权威还能控制形势的;没有贵贱没有差别还能保全自己地位的。所以君子应该审慎地对待这些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