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为智慧社会提供强力支持

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为智慧社会提供强力支持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数据、算法、场景是智慧社会的三大关键要素。其中,数据是基础,算法是手段,场景是目的。同时,区块链以其可信任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能够在保证数据可信、数据质量、数据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计算,为智慧社会应用在数据质量和共享层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未来“万物智联”的时代,无论是物联网、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都是对数据存储和计算有着极高要求的技术,比如,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

“从一定程度来说,智能合约是生产关系的智能化,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物的智能化,而智能合约的目的则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关系的智能化。”[31]因此,人工智能和智能合约都在指向一种智慧社会。[32]人工智能与智能合约技术的相互促进与融合,既能给智能合约带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数据资源和算法资源,也能让人工智能变得更加安全、高效,从而提升区块链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两者的结合能够在去除信任中介、降低交易成本、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智慧社会的建设产生关键性影响。数据、算法、场景是智慧社会的三大关键要素(图4-3)。其中,数据是基础,算法是手段,场景是目的。未来智能合约还将具备根据未知场景的预测推演、计算实验和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决策功能,实现人类的社会契约向真正的“智能合约”飞跃。

图4-3 智慧社会的三大关键要素

数据:智慧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方面,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可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数据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力量,是时代的核心,与物质、能源一起成为自然世界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要素,并从描述事物的符号变成了世界万物的本质属性之一。然而在中心化社会系统中,海量数据通常掌握在政府或大型企业等“少数人”手中,为少数人“说话”,其公正性、权威性甚至安全性可能都无法得到保证。区块链数据则通过高度冗余的分布式节点存储,掌握在“所有人”手中,能够做到真正的“数据民主”。同时,区块链以其可信任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能够在保证数据可信、数据质量、数据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计算,为智慧社会应用在数据质量和共享层面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使得数据的采集、交易、流通,以及计算分析的每一步记录都可以留存在区块链上,任何人在区块链网络中,不能随意篡改数据、修改数据或制造虚假数据,这使得数据的可信性和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信用背书,有助于人工智能进行高量的建模,从而使用户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33]其次,基于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差分隐私等技术,区块链可以实现多方数据共享中的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使得数据所有者在不透露数据细节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协同计算。最后,基于区块链的激励机制和共识机制,极大拓展了数据获取的渠道。在区块链密码学技术保证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向全球范围内所有区块链网络的参与者,基于预先约定的规则收集需要的数据,对于不符合预先规则的无效数据,通过共识机制予以排除,确保可信和高质量的数据为开展计算与建模提供保障,极大提升区块链数据的价值,拓展其利用空间。总之,区块链能够进一步规范数据的使用,精细化授权范围,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形成块数据汇聚与流通,实现保护数据隐私前提下的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和开放。(www.xing528.com)

算法:智慧社会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智能合约在多个节点上执行,依赖于算法,利用算法来建立信任,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避免了传统契约、法律中受主观意志控制的危险,使得执行结果更加公平。“掌握了数据,就意味着掌握了资本和财富;掌握了算法(algorithm),就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和规制权。”[34]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本质上也是一段实现某种算法的代码,既然是算法,那么人工智能就可以嵌入其中,从而使区块链智能合约更智能。正如劳伦斯·莱斯格所言:“未来,代码既是实现自由和自由主义理想的最大希望,也是最大威胁。我们既可以设计、编程、建造出一个网络空间,用以保护我们坚信的核心价值,也可以在这个网络空间中任由这些价值消失殆尽。我们既没有中间道路,也没有万全之策。代码不是被发现的,而是由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35]另外,智能合约是区块链系统难以切断与法律联系的另一领域,“区块链智能合约既是技术,亦反映当事人权益的变动与调整,属于法律规制对象,具有技术与法律双重意义”[36]。实际上,智能合约代码是区块链智能法律合约构成要素、逻辑结构的反映,即使缺少直接的区块链智能法律合约文本,亦可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底层规则或协议、智能合约运行方式、过程及结果等,确认区块链智能法律合约。[37]但“我们需要确定和界定何种社会契约会更需要‘代码法律’”[38],而这种算法合约能否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合同还需进一步论证。因此,“在坚持解释论的基础上,现行法需要吸取法律调整电子合同的有益经验,利用传统合同法来确定智能合约的发布和代码执行的性质,为法律应对智能合约提供制度框架”[39]。另外,算法的迭代和运行需要强大的算力来支撑。在未来“万物智联”的时代,无论是物联网、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都是对数据存储和计算有着极高要求的技术,比如,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一方面,云计算的基础服务有助于推动区块链的研发部署;另一方面,区块链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等技术特点有助于提高云计算对可信度、安全等方面的控制能力。[40]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算力是生产力,数据是生产资料,而这种区块链组织算力的形式,则构成了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

区块链的真正价值:场景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智能合约不再仅仅作为区块链系统的一个技术组件,而且成了一个被研究和应用的日益独立的新技术。目前,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还是其他同类数字货币,都无法取代法币。因为它们不具有“一般等价物”特征,不能成为自然货币,同时也不能准确描述市场上的商品价值,不能消除通胀、通缩带来的危害。本质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就是一种虚拟空间的“奖励积分”,仅仅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41]因此,应将区块链技术尽快应用于“落地”的现实场景中,而不是停留在数字货币的疯狂炒作阶段。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场景应用,可以在更务实的基础上,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共同进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开放性”“信息不可篡改”等特征,带来一种崭新的不需要第三方背书、绝对可信的社会关系,而“区块链+”也将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生产关系变革。区块链的应用领域基于它的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金融属性,另一个是监管属性。其金融属性在于区块链是“信任机器”,通过算法来建立信任的机制。在金融方面,所有的金融业务原则上都可以部分或全部采用区块链技术。当然,在实际落地中还需要考虑存量、增量方面所涉及的成本、推广阻力等。例如:在征信、供应链金融、借贷、票据、证券、保险等业务方面,区块链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政务方面,区块链的应用涉及监管、审批、数据共享、仲裁、证照等;在产业方面,在如供应链存证、电子合同、质量管理、物流、溯源等领域,都有区块链的应用案例;在民生方面,文旅融合、新零售的数字身份、产品溯源等领域都有区块链落地的场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