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而技术进步历来都是驱动金融业发展与变革的主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金融业因对信息数据高度依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日益加深,这加速了金融创新。2016年3月,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首次对“金融科技”做出以下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1]根据上述概念,金融科技的关键是金融与科技的交互融合,技术突破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结合信息技术对金融的推动作用,可以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表4-1)。可以看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表4-1 技术驱动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阶段
续表
201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为《规划》),确立了我国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规划,有利于建立更加全面的金融科技发展体系,结束了目前行业发展的无序局面,有效地避免了金融科技资源浪费,鼓励金融科技创业者发展具有特色场景应用的金融科技。同时,《规划》也指出“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合约等技术,金融科技能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并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在优化金融交易可信环境方面的应用,稳妥推进分布式账本等技术验证试点和研发运用。区块链作为新兴分布式账本技术,其智能合约是高度安全的、防篡改的数字协议,可以部署在分布式账本上,以无信任的方式提供有保证的执行和处理。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有机结合,可以被应用在数字货币、数字票据、证券交易、金融审计等诸多金融领域。(www.xing528.com)
区块链:金融科技的底层核心技术。驱动金融发展的金融科技已经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层面转向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创新。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账本系统,能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灵活更新市场规则,防止信息篡改和伪造,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稳定性。区块链是信任链接的基础设施,可以低成本解决金融活动的信任难题,并且将金融信任由双边互信或建立中央信任机制演化为多边共信、社会共信,以“共信力”寻求解决“公信力”问题的途径。[2]此外,区块链也有利于监管,可以成为监管科技的一部分,促进监管部门获得更加全面、实时的监管数据。可以说,区块链技术将是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关键底层基础设施。区块链作为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架构,必然在很多方面重塑金融业态。无论是在传统金融服务,还是众筹、P2P个人网贷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抑或在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打击非法集资等领域,区块链技术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互联网金融正在进入“区块链+”时代。总之,区块链作为金融创新的基础技术,具有很强的战略价值,已经得到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的广泛认可。它们利用区块链技术,正在研究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供给、促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信用、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必将在金融领域以及经济、社会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区块链:数字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从金融视角来说,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就是新一代的数字金融体系,“由数字世界基本规律和成熟技术构建的区块链数字金融极具侵略性,BTC(比特币)在短短的十年间构建了数字金融的产业基石”[3]。在金融数字化背景下,数字货币具有为商业活动提供便利、降低发行成本、提高央行对货币流通掌控能力等优势,已成为全球共识。“数字金融或将重构金融运行方式、服务模式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它简洁明快,超越时空和物理界限,打破国域疆界,自由而开放,尊重市场参与者的自主和自愿。”[4]在金融科技驱动下,它不需要依赖于传统的金融中介,能够使资产在保持原有全信息量的前提下流动起来。传统的金融业务将被逻辑编码为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甚至一个智能合约就代表一个金融业态。从这种意义上说,控制智能合约将意味着控制未来的金融业务。因此,在安全高效的用户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的基础上,智能合约在上链前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验证,以确定其程序是否能够按照监管部门的预期政策运行。必要时,监管部门可以阻止不符合条件的智能合约上链或关闭当地居民执行智能合约的权限,同时可以建立允许代码暂停或终止执行的许可监管干预机制。区块链的应用已经从最初的金融扩展到智能制造、物联网、供应链管理、数据存证及交易等诸多领域,未来区块链必将改变当前社会商业模式,创造全新的数字金融体系,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
区块链:普惠金融发展的强大引擎。“普惠金融的目的是在遵循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5]普惠金融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普及”“惠及”以及“金融可持续”等难点。区块链的点对点网络模式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开放性,使金融服务能够逐渐渗透到偏远地区,为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它可以打破传统的地理空间限制,为长期以来受到金融排斥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通过植入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在确保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上,可实现信息、资产以及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将因信息不对称而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群体纳入金融体系,通过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共享,避免垄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效率,也使金融机构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群体。另外,在精准扶贫等方面,通过区块链对数据的全程监控,参与方高度透明,社会资源完全可控,由于区块链上的资金流向难以篡改,相关部门很容易对定向扶贫资金进行有效管理,解决诚信问题。
区块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强大支撑。金融的本质是风险,风险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区块链能解决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难的问题。这将大大降低金融业的成本,同时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而智能合约更是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在区块链金融应用场景中,技术性信任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取代商业信用,但并非否定传统的信任方式,其实质上不是去信任,而是用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用,这有利于维护契约原则,维护金融诚信。[6]区块链是构建信任的机器,不仅在陌生人间通过分布式账本和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也能让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建立信任关系。通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共同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在企业授权的前提下,区块链有助于实现中小微企业经营数据的真实、可信、共享,大大降低了银行尽职调查的成本,减少了信用风险。智能合约还能实现智能放贷、智能收取利息和智能风控等,进而助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7]此外,智能合约的参数设置也是一种监管手段,正如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来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一样,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调整或干预智能合约的参数来控制金融业务的规模和风险。比如,在票据业务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可编程智能合约实现对商业约定的具体限制,并引入监控节点对交易各方进行确认,从而保证价值交换的唯一性,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