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是一种地位,一种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享有的地位,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在这一地位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社会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并且社会阶层和公民身份一样,也可以建立在一套理想、信仰和价值之上。因此,有理由认为公民身份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将会以两种对立原则之间冲突的形式出现。[62]现有的身份系统阻碍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制约了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进程。数字身份的建立为弥合数字鸿沟,以及全民共享经济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
(一)从传统身份到数字身份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了特殊的概念——身份。所谓身份就是人与人之间地位差别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在行为能力上的差别。”[63]具体来看,“在社会层面,身份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位置,或者说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社会位置”[64]。在法律层面,身份是指法定范围内个人能力的总和,也就是个人法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总和。可以说,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于古代属于“家族”的权利和特权。“个人并不为其自己设定任何权利,也不为其自己设定任何义务。他所应遵守的规则,首先来自他所出生的场所,其次来自他作为其中成员的户主所给他的强行命令。”[65]进一步说,权利、义务的分配决定于人们在家族等“特定团体”中具有的身份(贵族或平民、父或子、夫或妻等)。
在“身份社会”,身份(出身)是人们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人的肉体能使人成为某种特定社会职能的承担者。他的肉体成了他的社会权利。”[66]身份成为确定人们地位高低、权利和义务多少的根本标准。身份的本质就是讲究差别、亲疏、尊卑、贵贱,因而身份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人与人之间一切差别的总根源。与此同时,身份还是配置权力的根本标准,权力来自身份,权力因身份不同而有别,没有身份,就没有权力。身份不同使权力更加不平等化、更加特权化,在一个“身份社会”,身份与权力、权威等同,促使人们崇拜权力,崇拜偶像,崇拜身份,唯上是尊,唯命是从,因此“身份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所有的人都按照出身、财产和职业分属不同等级,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观点、感情、权利、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以至于很难相信他们是同一国家的人。[67]
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数字身份应运而生,或将成为未来区块链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一环。“数字身份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身份类型。”[68]互联网时代也好,未来的区块链时代也罢,它们的特点之一都是“数字化”。而数字化活动的基础,就是用户的数字化身份。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网站数量的与日俱增,中心化身份带来了许多的混乱和限制。用户各种各样的数字身份随机散落在互联网上,用户的身份及其相关数据不为用户所控制,导致个人的隐私权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69]。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数字身份系统具有数据真实有效、数据安全及隐私得到有效保护等优势,但是,要想保证数字身份的绝对安全,还需要多种数字技术优势互补,共同作用,形成软硬一体的完备解决方案。201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一个好的数字身份应该满足五个要素:“第一,可靠性。好的数字身份应具备可靠性,可以建立对其所代表的人的信任,行使其权利和自由,以证明他们有资格获得服务。第二,包容性。任何需要的人都可以建立和使用数字身份,不受基于身份相关数据的歧视风险影响,也不会面临排除身份的身份验证过程。第三,有用性。有用的数字身份易于建立和使用,并且可提供对多种服务和交互的访问。第四,灵活性。个人用户可以选择如何使用他们的数据,共享哪些数据以进行哪些交易,与谁交易以及持续多久。第五,安全性。安全性包括保护个人、组织或各种设备免遭身份盗用及滥用,不会出现未经授权的数据共享和侵犯人权等行为。”[70]
(二)数字身份与去阶层化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变量,正在重塑社会阶层化机制。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现代-后现代”(modernpostmodern)的立维分析模式,简言之是一种“阶层化-去阶层化”的分析模式。从阶层化的视角来看,数字鸿沟可以被认为是信息时代的“马太效应”:“数字鸿沟是一种‘技术鸿沟’,即先进的成果不能为人公正分享,于是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情况。”[71]也就是说,通过数据资本与其他资本的有效转化,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最终强化了不同的阶层地位。这是一种结构主义式的说明,认为社会阶层结构是延续性的,数字技术是一种促进阶层化的新变量。与之相反,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则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个体的概念被凸现出来,它强调一种行动者个体自身的建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的多元化特征将对固有阶层结构产生巨大冲击。由此可见,数字技术有助于个人摆脱固有的阶层结构制约,实现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去阶层化”。[72]
传统的社会阶层是根据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荣誉等单一维度或单纯的多维整合来划分的。在数字化条件下,社会阶层的划分依靠的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维度——数字化维度主要包括数字化意识,信息通信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信息内容的获取、利用和创造,数字化信息素质,数字化凝聚力[73]。基于此,根据社会分层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社群主义理论以及数字不平等的表现维度,数字化时代的社群及其成员被划分为五个层次:数字精英群体、数字富裕群体、数字中产群体、数字贫困群体和数字赤贫群体(表3-7)。数字精英群体是五个阶层中唯一具备数字化凝聚力的群体。数字富裕群体的特征是能够通过创作并上传、公开数字化内容来实现数字富裕。数字中产群体的特点是拥有基本信息通信设备,而且拥有数字意识、数字素养以及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等设施的动机与欲望,并且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被动地获取网络信息内容,他们不一定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字贫困群体是指在ICT(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内容方面属于物质贫困、意识贫困、素养贫困中的一种或以上贫困类型的人群。数字赤贫则是三种数字贫困现象叠加之后的表现。[74]
表3-7 数字化社会阶层的定性描述
续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闫慧:《中国数字化社会阶层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数字身份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了可能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指出:“在一个信息自由流通的国家中,是没有真正的贫困的。信息的公开和流通及其全民享有,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均衡、健康发展。”结合数字鸿沟的成因、具体表现及伦理危机,在数字化时代应当弘扬共享精神、契约精神和人文精神。首先,在数字化时代,掌握了数据就意味着拥有资源优势,在生产生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就必须消除数据割据和数据孤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数字身份的可靠性、包容性、有用性、灵活性、安全性等特性,为保护数据隐私,推动数据的共享、开放和流通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实现数据共享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大数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等纠纷。如果这些纠纷没有处理好,弘扬共享精神终将沦为口号。因此,需要从契约伦理视角明确大数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等的界限。[75]最后,“大数据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它只是决策的一种量化手段。正确认识事物的是非利害,遵循人文精神是更为重要的前提”[76]。数字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文价值。积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人文价值,数字化时代才将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时代,一个颠覆传统生存方式的时代。
(三)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日益扩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在变局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经济结构和产业链调整十分关键。数字身份的出现,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与传统身份系统相比,将大幅提高整体社会效率,最大化地释放用户价值,使政府、服务提供方、用户等各方均从中获益。[77]数字身份不仅重要,还很脆弱。在实际应用中,数字身份安全面临较大威胁。从各国针对数字身份保护的现有规制措施来看,个人数据保护法规和隐私法规是现行数字身份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数字身份还没有像隐私权那样受到普遍重视。[78]在纷纷加紧对个人数据管制的同时,数字身份领域存在的信息碎片化、数据有虚假、数据易泄露、用户难自控等一系列痛点亟须有效解决。
区块链凭借其技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字身份的可信验证、自主授权提供了相对可信的解决方案。较为典型的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身份链管理系统和数字身份系统。“据Research & Markets预测,全球区块链身份管理市场将从2018年的9040万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9.299亿美元。”[79]身份链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实现了“数据可信,人更诚信”。“身份链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网络电子身份认证的唯一标识,它能保障身份信息不被泄露,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拓展网络身份标识编码的服务形式及范围,进而提高网络身份标识编码的服务能力,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形式多样的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同时保护用户隐私。数字身份链通过赋予所有参与的主体数字身份,对线下实名身份与线上数字身份进行映射关联和统一管理,让数据变得阳光透明;用户能够通过权限设置控制自己的数据是否开放或者部分开放,并且还可以设置谁能够访问被开放的数据,从而使数据不会被别人操控,很好地保护了用户的隐私。”[80]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身份系统能确保数字身份及其关联的一系列活动、交易等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有研究表明,所有身份系统都有一些共同点——由用户、身份提供者及依赖方等要素构成。[81]数字身份系统也不例外,它以尖端的身份甄别技术和安全协议确保身份记录难以被损毁、篡改、盗窃或丢失,可分为内部身份管理、外部认证、集中身份、联合认证、分布式身份五个基本类型(表3-8)。而一个成功的自然身份网络应该基于五大原则。第一,社会价值。身份系统能为所有用户使用并实现利益相关方收益最大化。第二,隐私保护。用户信息只在恰当的情况下向正确的实体提供。第三,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可控制自己的信息并决定谁有权持有和获得这些信息。第四,可行且可持续。身份系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且具有较强的抗政治波动能力。第五,开放灵活。身份系统依据开放的标准建立,以保障系统具有可拓展性和可开发性,系统标准和指导原则需对利益相关方保持透明。[82]
表3-8 数字身份系统概况
资料来源:德勤、世界经济论坛:《完美构想:数字身份蓝图》,德勤,2017年,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financial-services/articles/disruptive-innovation-digital-identity.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