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网络产生之初,每个计算机厂商都有自己的一套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它们之间互不兼容。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互联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简称OSI 模型。由于ISO 组织的权威性,OSI参考模型成为广大厂商努力遵循的标准。OSI 参考模型为连接分布式应用处理的“开放”系统提供了基础。“开放”这个词表示:只要遵守OSI 参考模型和有关标准,一个系统可以与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守OSI 参考模型及有关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连接。国际标准组织所定义的OSI 参考模型提供了连接各种计算机的标准框架。
OSI 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各层所提供的服务。OSI 参考模型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清晰地分开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服务描述了每一层的功能,接口定义了某层提供的服务如何被高层访问,而协议是每一层功能的实现方法。通过区分这些抽象概念,OSI 参考模型将功能定义与实现细节分开说明,概括性高,使它具有了普遍的适应能力。
OSI 参考模型本身并不是网络体系结构。按照定义,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层次结构和相关协议的集合。通过下面对OSI 参考模型各层的介绍,不难发现,它并没有精确定义各层的协议,没有讨论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界面,只是描述了每一层的功能。但这并不妨碍ISO 组织制定各层的标准,只不过这些标准不属于OSI 参考模型本身。OSI 参考模型是一个具有七个层次的框架,如图3.4所示,自底向上的七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该模型有下面几个特点:
图3.4 OSI 参考模型示意图
(1)每个层次的对应实体之间都通过各自的协议通信。(www.xing528.com)
(2)各个计算机系统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
(3)不同系统的相应层次有相同的功能。
(4)同一系统的各层次之间通过接口联系。
(5)相邻的两层之间,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同时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图3.4中的虚线框部分是通信子网,它和网络硬件的关系密切,而且通信手段是一个传一个的连接方式;而从传输层开始向上,不再涉及通信子网的细节,只考虑最终通信者之间的端到端的通信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