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诺苏语并非濒危语种,代际传递仍未停止。但因受到汉语影响,其影响力正在减弱。虽然大多数儿童仍将诺苏语作为母语使用,但仅限于一些场合。同时,社会人口的组成也影响着凉山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
在原凉山的几个县中,非正式场合广泛使用诺苏语。以美姑县为例,98.74%的人都是彝族人,其余包括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回族。诺苏语是日常生活中彝族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用于民族内交流的语言。实际上,诺苏语在一些场合也作为跨民族交流语言。如我们采访的一位在美姑县工作了10多年的摩梭族小学老师,现在能讲流利的诺苏语。但当他刚来美姑县的时候一句苏诺语都不会说,他表示:“诺苏语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必要的,我3个月就学会了这门语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原凉山的彝族人仅会一种语言。相反,他们也会讲一定水平的四川方言(汉语)。四川方言与标准汉语相似,只在发音、词汇、语法上与标准汉语有细微差异。四川方言用于彝族和汉族的跨民族交流。正式场合如学校、会议、电视、电台节目等的恰当用语主要还是汉语。诺苏语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会前小规模议论或是教授诺苏语的彝语课堂。
在书面语方面,有两种彝语字体:古彝文和现代彝文。前者是一种音节语标系统,其历史可追溯至7世纪甚至更久之前(Wu,1991)。古彝文大约有1万字,主要为精通彝族文化并为彝族人举办宗教仪式的彝族巫师毕摩所使用。现代彝文是具有819个基本字形的规范音节表(Li et al.,1983)。现代彝文在1974年改革后于1980年推广。从此,普通彝族人民都用现代彝文读写。现在,许多毕摩也用现代彝文抄录经文。我们观察到,原凉山地区的商店标语都用现代彝文和汉语双语书写。原凉山地区大多数大众媒体如报纸、电台、电视节目等都用中文,但仍有一些媒体使用诺苏语,如《凉山日报》(诺苏语版)、彝族电台节目、彝族电视频道。(www.xing528.com)
现在,原西昌地区当地人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四川话。在大多数都是彝族人的场合或在彝族家庭成员间,人们才可能会用诺苏语。在正式场合,汉语才是主要语言,如课堂教学使用普通话,开会使用四川话。但原西昌地区有彝族电视节目。至于书面语,其情况和原凉山的情况大致相同。
在凉山,人们偶尔出于一些目的使用英语。但西昌使用英语的频率要比原凉山的几个县高。因为西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而闻名,所以西昌许多标语使用三语。此外,西昌也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虽然原凉山不常使用英语,但也有一些需要使用英语的情况。如举办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和学术会议,比如昭觉县举行的中英艾滋病预防和控制项目与美姑县举行的国际彝学研讨会。
此外,地理因素对彝族人的语言使用有显著影响。根据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衣》(HnewoTepyy),汉族人居住在沿河湖的平原,而彝族人居住在靠近河谷陡坡的多山地区。虽然许多彝族人现在从山区搬到了平原,但他们总体的生活习惯仍未改变。因此,那些居住在山区的彝族和汉族交流较少,几乎不会讲汉语,而那些居住在平原的彝族与汉族交流密切。从历史上来说,何(1980)认为汉族人的经济建立在盐、米、铁制品基础上,他们把这些卖给彝族人,而彝族人则用皮毛和草药同汉族人进行交易。农业上,汉族的粮食如水稻、玉米、小麦等被引入彝族人生活的地区。政治上,那些和汉族居住在一起或住在汉族地区附近的彝族人用封建制度替代了传统的奴隶等级制度。如今,与过去相比,汉族和彝族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但显然汉族的影响力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