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寺观文化:稳定社会秩序与破坏的力量

中国寺观文化:稳定社会秩序与破坏的力量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寺观稳定社会秩序一样,它也是破坏社会秩序的渊薮,它既是一些失败者东山再起、重构政治的理想场所,又是一股时刻威胁君王统治的强大力量,还是策划社会动乱的根源。道教也总是在统治者扼佛灭僧时遭受同样的厄运,也难逃劫难。最后,寺观还是各种社会动乱的主要策源地,中国古代一次次的农民起义足可以说明这点。尽管寺观对中国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维护社会安定和稳定政治秩序上,但它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却不容忽视。

中国寺观文化:稳定社会秩序与破坏的力量

与寺观稳定社会秩序一样,它也是破坏社会秩序的渊薮,它既是一些失败者东山再起、重构政治的理想场所,又是一股时刻威胁君王统治的强大力量,还是策划社会动乱的根源。

首先,寺观可以直接作为权力重构的政治场所。这种事例虽不多见,但并不是没有。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不知去向。为了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以灭后患,朱棣费尽了心力。由于很多人皆言建文帝为僧出逃,又有人传说他潜隐于武当山中,因此成祖才遣给事中胡滢偕内侍来武当山,表面上营造宫观,而实际上是为了搜捕建文帝。与此类似的还有李自成的传说等。这些虽不可信,但却可证明寺观是重构政治的场所。

其次,寺观还是威胁国家政权的一种力量。鉴于此,统治者总是对寺观规模严格控制,有时还直接进行压制和打击,以削弱其势力。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大建寺庙,佛教一时兴旺发达,势力很大。许多大臣都对此深存忧虑,如郭祖深上言:“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蓄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请精加检括,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着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8]此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对佛教的无情摧毁,唐代武宗的灭佛,加上五代的周世宗这“三武一宗”对佛教的打击,都是从保护国家政权不受危害为出发点的。道教也总是在统治者扼佛灭僧时遭受同样的厄运,也难逃劫难。

最后,寺观还是各种社会动乱的主要策源地,中国古代一次次的农民起义足可以说明这点。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太平道作为发动、组织农民起义的舆论工具与联络手段的,东晋时的孙恩、卢循起义也与太平道关系甚大,清初许多反清复明的义士利用全真道结社、待机而动等等。佛教虽比道教稍显逊色,但也为数不少,如北魏延兴三年(473)的慧隐起义、延昌三年(514)的幽州刘僧绍起义等。

尽管寺观对中国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维护社会安定和稳定政治秩序上,但它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却不容忽视。

【注释】

[1]《旧唐书·武宗纪》

[2]《后汉书·皇甫嵩传》(www.xing528.com)

[3]陆修静:《道门科略》

[4]《隋书·百官志》

[5]《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9

[6]《魏书》卷114《释老志》

[7]《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

[8]《南史·郭祖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