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寺院多为住宅式,“以前厅为佛殿,后室为讲堂”,宅第与寺院合为一体,这主要是受了寺即为官署或私人府第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印度佛寺的影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筑模式,即塔庙和石窟寺。塔庙,也称塔院,俗称浮图寺,是一种以塔为中心建筑,周围辅以廊庑殿堂的独特的设计格局。《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胡三省注:“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宫宇,号为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石窟寺以依山开凿的洞窟为中心,或于石窟左右两壁开挖僧房,或于石窟前面空地建造寺院,窟寺联体,构成另一种格局。隋、唐时期,住宅式格局与塔庙格局逐渐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设计布局,即南边建塔、北面建殿、周围绕以门廓。寺院的主体不再是塔,而是供奉佛像的殿堂,一些寺院已为塔专辟领地,另建塔院。宋至明清,寺院建筑更趋于定型,形成了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由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斋堂等建筑有序组合而成的最后格局。
喇嘛庙建筑的格局,形成于元、明之后。它一般由经堂、佛殿、噶厦、扎仓和康村组成,经堂是诵经的场所,佛殿用于供奉佛像,噶厦是处理日常宗教事务的办公机构,扎仓为开设的佛学院,康村为喇嘛的住宿区。
中国道观建筑的最早雏型是汉代的静治。唐代后,受佛寺规范化影响,宫观格局也趋于严格和定型。一般说来,道教宫观由观门、灵官殿、玉皇殿、三清殿、纯阳殿、邱祖殿、经堂、斋堂、客堂等构成。(www.xing528.com)
寺观建筑的艺术风格可谓千姿百态,这不仅因为地域上的不同和时代上的差异,而且还因为佛道两家的互补和相交,使得建筑艺术精巧绝伦,形式多样。一般而言,应从两方面加以观照,即外观形态与平面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