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南朝各代统治者及一般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扩展,并且已经与道教相抗衡。另一方面,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也深深渗透到广大民众之中,俗讲、变文相当流行,这一外来宗教终于达到了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体戚与共的地步,形成中国佛教史上的最高峰,同时也对东亚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时的重玄派开始引佛入道,奠定了道教哲学的基本范畴。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产生于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其后,由于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汉化的道路。隋唐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演化为中国化的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中国人只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将它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时,人们多把释迦牟尼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黄帝老子相提并论,将他们并列作为祠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载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他在宫中设华盖以祀黄老、浮屠。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入和流布,其势力也逐渐有所壮大。桓帝、灵帝时代首次翻译经典,最早提供汉译佛典的是安息的安世高和月支的支娄迦谶,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当时的佛教中心是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纷乱残酷的时代,也是外来佛教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时代。这时的洛阳和建业(今江苏南京)分别成为南北佛教传播的两个中心。东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统治者多数提倡外来的佛教以抗儒学,以后赵、前后秦和北凉较盛。南朝各代统治者及一般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扩展,并且已经与道教相抗衡。由于这时期佛教的幅射力度和范围都在逐渐地加深和拓宽,所以在流布过程中许多思想和教义都在逐步地发生变化,使佛教逐渐在中国化。隋朝虽然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却奠定了中国佛教黄金时代——唐代佛教的基础,使佛教在北周武帝实行废佛后又迅速地复兴起来。隋文帝杨坚推行佛教治国方针,炀帝杨广也是一个佛教徒。取代隋朝而建立唐朝李渊定都长安,充实武力,对内发展文化事业,对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佛教受到唐代帝室和贵族的普通尊重,十分繁荣。玄奘、义净等从印度传来的新佛教和不空三藏等传来的密教,为原先的佛教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奠基于南北朝时期的各个宗派,至唐代也是名徒辈出,如法相宗基、律宗道宣、华严宗法藏、净土教善导、禅宗慧能等。另一方面,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也深深渗透到广大民众之中,俗讲、变文相当流行,这一外来宗教终于达到了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体戚与共的地步,形成中国佛教史上的最高峰,同时也对东亚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佛教的中国化的成熟期。五代时期,变乱相仍,战争频繁,唐代各宗派相继衰落,唯禅宗一系宗风不泯,继续发展。随着贵族的没落,这时文化和宗教的主角也由文人士大夫所取代。宋代虽给佛教以适当保护,但佛教却开始离开了纯一精湛的条理而趋于调和混同,以致逐渐退化。在教内则禅教一致、禅净一致,在教外则儒佛一贯、佛道一贯。宋儒理学无论是排佛还是崇佛,实质上都与禅宗有密切的关系,对佛教影响甚大。同时由于封建势力浸透到了佛教内部,封建宗法制度成为其无法摆脱的束缚而流于世袭,导致佛教的文化学术逐渐消沉。与宋同时,北方的辽、金和西方的西夏,佛教却得到了发展。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即位前的天复二年(902),就在潢河之南的龙化州(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以西)建立了开教寺,至圣宗、兴宗、道宗,佛教发展臻于极盛,其中道宗对佛教的崇拜尤其。金代佛教发展迅速,以致威胁国家统治,出现天会八年(1130)的一度灭佛。西夏自元昊创西夏文字起,陆续将全部大藏经翻译成西夏文字,延续整个西夏的年代。元代在灭亡了金和西夏,兼并了南宗,统一了西藏地区后,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为了克服以落后文化统治先进文化的先天不足,元代统治者特别需要利用宗教来维护其统治,于是将宗教事务作为政治上的头等大事。终元之世,喇嘛僧人享有特权,而对汉地的佛教控制很严。在元代佛教各派中,依然数禅宗最为繁荣。明清以后的佛教虽在大趋势上是逐渐衰落,但其教义已深入人心,化为血肉,且与道教和民间信仰关系相当和谐,真正渗透到民众生活之中。道光以后,国势衰落,佛教也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衰歇。(www.xing528.com)

道教最初肇始于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传播太平之道,正式完成于东汉顺帝时沛人张道陵在鹄鸣山创立天师道,即五斗米道,它是在承袭古代的巫术、神仙方术和先秦道家、儒家墨家阴阳五行和汉初黄老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汉、魏之际,中国已有丹鼎道士活动于各地,但影响不大。相反由民间巫术发展起来的符箓派把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禳灾治病作为主要活动,赢得了民众的信任,最终形成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大道派。随着黄巾起义的被镇压,太平道昙花一现,而五斗米道则在张鲁的领导下,割据汉中。晋时,留在蜀地的五斗米道势力东山再起,形成陈瑞道派。而播迁江南的五斗米道则步入上层,走进许多门阀世族,出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著名道士,陆续对道教进行清理整顿。唐代,由于李唐王朝与老子李耳同姓,统治者有意提倡,因此朝野上下崇道成风,各代帝王都倍加崇祀,其中许多人都因服丹中毒而丧失生命。这时的重玄派开始引佛入道,奠定了道教哲学的基本范畴。同时,在这种风气弥漫下,兴建了大量的道观,完整了教派的科律,进一步健全了斋醮仪式,并且开创了宣讲注释道经的形式。宋代是道教发展的又一高潮,这不但表现在宋代各君王尤其是太宗、真宗、徽宗等极端推尊道教,而且还表现在出现了大量的教派,如北方的全真道、太乙教等,南方的南宗、净明宗等,对后来道教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至元代,全真道在北方形成强大的教团势力,“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陌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1]规模颇盛。同时江南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教派也在政府的扶持下,成为南方道教中的主要势力。明初,朱元璋命正一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正一派地位超过全真道而凌驾其上。全真道士遂隐修云游,先后形成了龙门、随山、南无、华山等门派,而以龙门一派势力最大。正一派虽在明代位处贵盛,但因其教义无甚发展,日渐下降,至清其地位已今非昔比,终不能号令天下各派。全真道虽在清代稍呈中兴气象,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但也无法抗拒由停滞而趋衰落的大趋势。总的来说,明清时代道教日趋没落,其中原因大概为教派的不再分化,教义的陈陈相因,地位的江河日下,教团的腐化堕落以及人们对于道教的失去信任。至今,道教仍在民间派系众多,具有广泛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