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时期——东汉末年
据文献记载,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创始人是张道陵。据载,张道陵晚年辞官隐居于四川鹤鸣山,自称得到太上老君的亲授,并封其为天师,创立了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主,尊道家经典《道德经》为道教经典。自宋元以后,历代统治者均奉张氏子孙为张天师,五斗米道的名称也逐渐被后来的天师道所代替。东汉末年,河北张角等人创立了太平道,奉《太平经》为经典。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也随之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此后,太平道一直在统治阶级的严格监控下于民间秘密传播,影响越来越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几位著名的道士如葛洪、寇谦之、陶弘景对道教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葛洪,号抱朴子,喜好研究道教经典。他把神仙道教与封建伦理纲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思想。在他的改造下,道教逐渐上层化,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寇谦之是北魏著名道士,对早期道教的思想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成为与当时宗法社会相适应的上层道教。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士,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并撰写了《真灵位业图》,这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首次对庞杂混乱的神仙谱系进行编排和梳理,促进了道教理论和神仙信仰的完善。
(三)鼎盛时期——隋唐宋元时期(www.xing528.com)
唐宋时期,道教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唐高祖李渊自认老子为始祖,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士子考试加试《老子》。在唐朝皇室的大力推崇下,道教信徒增多,宫观林立,内丹术兴起,科仪渐次完备,道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到了宋代,道教借助统治者的支持,队伍迅速膨胀,传播日益广泛,但同时也造成了信徒成分的良莠不齐,社会上许多闲杂人员混入教团,对道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衰落时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道教在失宠于上层统治阶级以后,逐步走向衰落。特别在清代,统治阶级出于政治需要,对藏传佛教格外重视。从此以后,道教开始深入民间,成为百姓的大众信仰,并植根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