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简称秦陵,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脚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如图5-13所示。史书上说,秦始皇用72万人,历时39年,耗费三分之一的国家赋税为自己修建了一座陵墓。
图5-13 秦始皇陵外观
秦始皇陵修建于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一直到秦始皇死时都尚未竣工,他的儿子胡亥继位,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陵墓的设计者为当时的丞相李斯,少府令章邯担任监工。秦始皇陵的修建,一般认为分为三个施工阶段。
(1)初期阶段。从秦王政元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的26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秦始皇陵的规模和基本格局。
(2)中期阶段。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此阶段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
(3)最后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这一阶段主要是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因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
整个陵园仿造秦始皇生前所居住的咸阳宫而建,可分为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垣之外的地区四部分。
地宫是陵园的核心区,呈方形,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是以它为中心,它也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
其次是内城,也是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之所以说它是重点建设区,是因为内城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分。内城北半部的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西区则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便殿由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组成,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250米。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了内城南部为重点区,北部为附属区。这些建筑都属于宫廷的范畴。
接着是外城,即内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南、北两区目前尚未发现遗迹、遗物。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它象征了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
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有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建筑,北边发现有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属于最次级边缘的地位。
纵观秦始皇陵园的总体布局,与其他陵园相比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一是布局上体现“一冢独尊”的特点。以往我们发现的陵墓都是几座大墓并列,而其却只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充分显示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这一区别也正好体现了秦国尊君卑臣的传统思想。
二是封冢位置区别于其他国君陵墓。一般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的南半部。(www.xing528.com)
三是防盗系统格外严密。历来帝皇陵寝都有防盗系统,但秦陵显得格外严密,不仅有暗弩射杀盗墓者,还有各种陷阱埋伏其中,甚至有传说陵寝内部满是水银,水银蒸发的气体中含剧毒,正所谓“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秦始皇陵发现了很多随葬品,最著名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了。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自1974年以来,考古学家在陵园东面先后发掘了三处兵马俑坑。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其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一号坑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发现于1974年3月。坑深5米,面积约为13260平方米,坑内有8000余陶俑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的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里拿着弓弩类远射兵器,像前锋部队;其后是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等长兵器;车马武士相间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地下军阵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二号坑发现于1976年,其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面积6000多平方米。二号坑布阵复杂,兵种齐全,有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队,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而成。共有陶俑、陶马共1300余件,战车80多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号坑发现于1976年,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它与一、二号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像似统帅三军的指挥部,三号坑也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坑内出土了陶俑68个,驷马战车1辆。从三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它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其内还出土了两辆大型彩绘铜马车,每辆一车四马,车上各有一个御官俑。铜马车造型逼真,装饰华美,络头和挽具以金银为构件,制作非常精巧,被定为国宝。
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7年,秦始皇陵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知识链接
秦俑的面部神态
秦俑艺术的鲜明特征,是写实的艺术风格和神与形的统一。秦俑的制作者抓住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和面貌特征,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典型人物,突破了千人一面这一群雕的难关。分析已出土陶俑的面部特征,可归纳为目、国、用、甲、田、由、申、风等八种基本脸型,秦俑的面型丰富多彩,可以说是千人千面,不仅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充分反映了作者观察生活深入细致的能力,如图5-14所示。仔细观察秦俑的脸型,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别:宽额、厚唇、阔腮、单眼皮的士兵,一般是来自关中的秦兵;圆脸、尖下巴、嘴唇较薄,显得机敏的则是从巴蜀来的士卒。秦俑中,双眼皮者为数极少,绝大多数是较厚的单眼皮,这与秦军多为关中人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图5-14 兵马俑
(资料来源: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4347.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