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太庙在夏朝时被称作“世室”,殷商时改称“重屋”,周又称作“明堂”,一直到秦汉才称为“太庙”。
北京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建于紫禁城的左前方即东南方,占地约14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缮,历时4年,乾隆退位前又将三进大殿及配殿全部扩建。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共有三重围墙,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其中三大殿又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也是整个太庙的主体,又称享殿,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前殿坐落在由汉白玉制作而成的3层须弥座上,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屋顶则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内金碧辉煌,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为金丝楠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中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称“寝殿”,是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屋顶为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中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每逢祭典前一天,都要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祀完毕之后再奉回原位。后殿又名祧庙,一开始并未设立,直到弘治四年(1491年)才修建,是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屋顶、面阔和进深皆与中殿相同。(www.xing528.com)
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显得肃静清幽,别有洞天。
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