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类型:探索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类型:探索中国旅游文化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坛是指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类型:探索中国旅游文化

经过历史沧桑而遗留下来的建筑是品位最高、价值最大、最具有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资源。各种各样的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内涵,吸引着寻古探奇的旅游者。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宫殿建筑、坛庙建筑、民居建筑、城池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等类型。

(一)宫殿建筑

宫殿是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但在最初的时候,“宫”与“殿”并不是皇帝专用的建筑,或者说“宫”与“殿”最初并不是皇帝所居建筑的专称,而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居室一律可以称为“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宫”和“殿”才成了皇帝专用的建筑和建筑群名称。

一般来说,宫殿中用来举行典礼仪式或处理政务的地方,叫作“殿”,而用来生活起居的地方称为“宫”。比如,北京故宫,我们将“太和”“保和”“中和”三座举行大典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叫作“三大殿”,而将“乾清”“坤宁”“交泰”三座建筑称为“后三宫”。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的就是宫殿。从原始社会到西周,宫殿的萌芽经历了一个合首领居住、聚会、祭祀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混沌未分的阶段,发展为与祭祀功能分化,只用于君王和后妃朝会、居住。无论如何发展,各朝宫殿的布局却大同小异,都遵循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社、中轴对称的原则。

除了象征皇帝威仪和国家政权的宫殿,历朝还建有离宫苑囿,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种调剂和补充,如唐代的华清宫清代圆明园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商代时期,就出现了宫殿。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长乐、建章诸宫等。唐长安宫殿是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根据遗址做出的大明宫含元殿和麟德殿复原充分体现了当时宫殿艺术的成就。目前,我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古代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二里头宫殿遗址,较晚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二)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坛是指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垣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这是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南京紫金山六朝祭坛,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坛类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如太庙。太庙是历朝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是皇帝的家庙,其目的在于表现家族皇权继承的合法性。按照《考工记》的记载,“左祖右社”,太庙的位置应在宫殿建筑群的东侧。庶民百姓不准立庙祭祀先人,但是一些远离京城的强宗豪族则往往修建规模很大的宗祠来祭祀其祖先。

(2)奉祀圣贤的庙,如孔庙。

(3)祭祀山川、神灵的庙,如中岳嵩山中岳庙、东岳泰山的岱庙,以及各地的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

(三)民居建筑

中国的民居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它没有帝王建筑的富丽堂皇,没有坛庙建筑的宏伟壮观,然而它洋溢着的亲切、质朴的独特风情,同样值得我们为之喝彩,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其中以汉族院落式布局的住宅分布最广。这种院落式布局的民居一般以院为基本单位,其特点是以内向的房屋围成封闭的院落,仅大门对外,既满足古人对安静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又符合传统的礼法制度。民居中的院落兼有通道和室外活动中心的作用。由于气候的差异,院落式民居在北方和南方表现出各自的地域特性。北方民居庭院宽阔,如北京的四合院,房屋之间一般都有一定距离,庭院呈横长方形,以便冬季多吸纳阳光;南方的民居重在防晒通风,正房和厢房密接,屋顶相连,如井口般聚于庭院之上,俗称“四水归堂”,厅则多为敞厅,与被称为“天井”的庭院连为一体,只有居室设门窗。

除了院落式民居,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另外,还有土楼、碉房、窑洞、毡包等民居。比如,河南、陕西一带的窑洞式民居,闽东北的横长联排民居,闽粤交界地区的客家土楼,都各具特色。一些少数民族的民居,如傣族的干栏竹楼、藏族的石砌碉房等,都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产生的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

知识链接

中国的“比萨斜塔

在四川马尔康市的松岗乡,有个松岗碉群,分别位于梭磨河两岸。其中,两个碉楼位于直波村,被称为直波碉楼,如图5-6所示。站在公路边,可以明显看到山脚处的碉楼往山体方向倾斜。

碉楼外呈八角形,由下往上成锥体形状,由石块和黄泥砌筑而成。碉楼内部每层以小圆木铺垫,人以木梯上下,底层全封闭,二层处设门出入,第三层以上设藏式斗窗,可供采光、瞭望使用,周边住满了直波村的村民。

半个多世纪以来,直波碉楼已经倾斜2.3米,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2001年7月,直波碉群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5-6 直波碉楼

(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11/05/c-123914419.htm。)(www.xing528.com)

(四)城池建筑

城池,又称为城郭、城关,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包括城墙、城门、瓮城和护城河几部分,后来,为了加强城池的防御性,又多在城墙上加建角楼、敌楼。城池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是界定出城市的范围。城墙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城墙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土石或砖等材料为墙。城墙一般建立于城门之上,有单重和多重,以便守城将领登城瞭望敌情和指挥作战。城池的城门数量由行政层级或规模决定,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护城河就是在城池周围挖掘的一圈河道,是为了加强整个城池的防御性而建。护城河对于城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整个城市的防御性部分被称为“城池”,“池”指的就是护城河。

长城是中国古代宏伟的防御工程,是都邑四周城墙的极度扩大。它与一般的城不同,整体不形成封闭式城圈,长度可达数千里或上万里,故又称为万里长城。

(五)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宗教建筑,有汉式的佛寺、佛塔和石窟,喇嘛教的宫室式木建筑、碉房式的砧石式建筑,伊斯兰教阿拉伯式建筑和道教的宫观庵庙。所有的这些宗教建筑由于其不同的教义和使用要求,而表现为不同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式样。

(1)佛寺是中国古代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宗教建筑。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其佛像、佛寺由梵相、西域式逐渐变为汉相、汉式。其中,曾经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在初唐演变为以佛殿为中心、佛塔分左右建在佛殿前的布局;大约唐中期时,主庭院中只剩下佛殿,主院落外的东西侧分建塔院;中唐以后,佛寺采用了四合院的形式,成为沿用至清的通式。院落式布局的佛寺建筑,分为宗教活动及生活用房两个部分。坐落于中轴线上的主院落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僧众的生活用房则集中在寺院的后半部分。

(2)道教是中国的土生宗教,唐、宋时期大盛,其建筑称观或宫,也为院落式布局。因历代帝王对佛、道二教基本并行不废,故而道观的规模和布置与佛寺之间颇有相似之处。道教的打醮仪式需要露天活动,因此,殿前多建有大的月台。

(3)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其活动场所称为清真寺。现存的南方建于宋元时期的清真寺和新疆建于明清时期的清真寺都保持了较多的中亚和阿拉伯风格。我国的清真寺在明代以后,多采取中国传统的木构架殿宇和院落式布局,但是寺内的一些建筑、陈设和装饰则具有阿拉伯的建筑风格。

(4)塔与佛教有关,所以在古代被称作“佛塔”。佛塔起源于印度,用来储藏佛舍利,其形状为一个半圆形的坟冢,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塔形。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塔刹和宝顶组成。根据塔的造型来分,有阁楼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花式等;根据建塔的材料来分,有木塔、石塔、砖塔、琉璃塔等。在各种塔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为阁楼式和密檐式,而材料则以砖、木居多。

(六)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人们相信人死后可以过上与活着时一样的生活,所谓“人死而灵魂不灭”,所以,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百姓对墓葬都十分重视。普通百姓乃至官僚贵族的坟称为“墓”,而帝王的坟则称为“陵”或“陵寝”,也可称作“帝王陵”或“帝后陵”。中国历代帝王往往不惜人力、物力修造巨大的陵墓。这种视死如视生的观念,也使得陵墓建筑大多仿照人生前所居房屋、宫室的布局和造型等。中国古代的多数帝陵在平面布局上,以建筑群组在平面上展开和创造空间环境为特点,大多四周造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并将陵山置于陵园的最后,其前建陵门,陵门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设华表、石兽、石人和碑碣,陵园内苍松翠柏,林木森森,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都是古代帝王陵墓的典型代表。

(七)桥梁建筑

桥是路的延伸,是最能激发人类想象力的建筑。桥也称“桥梁”,它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建筑与设施,主要作用是交通,同时兼具一定的艺术性。

在人类学会造桥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现象的影响,产生了很多天然桥梁,如崇山峻岭中两座高山之间的一线天堑、小河边自然倒卧在河面上的树干等,人类从这些天然的“桥”中得到启示,并在实践中不断仿效它们,由最初的一块简易木板或一个小石蹬,逐渐发展、创造出了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桥梁。

中国古代的桥梁具有多种类型,从结构上划分,有梁桥、悬臂桥、索桥、拱桥、浮桥等,其细分种类则是不可胜数。现已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桥梁有秦至唐代的渭桥遗址;隋代工匠李春设计的敞肩型石拱桥——赵州桥(见图5-7),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造桥技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木构叠梁拱桥,构架组织有序,本身就具备了艺术之美。还有一些桥梁虽然建造于施工条件极其危险的环境中,但却体现出了设计者的智慧,如清代大渡河之上长达104米的泸定铁索桥。

图5-7 赵州桥

(八)园林建筑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它凝聚着人类向往自然、美化自然,与自然交流的体验及智慧,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向往,对山林野趣的理解和诠释,对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构建和构造。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就出现了离宫苑囿和私家园林,经过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宋以后的园林建筑日趋精巧,至明、清达到高峰,其丰富多彩的类型、样式、高超的造园艺术,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象令世界瞩目,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园林建筑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其中,皇家园林从商周时期的“灵囿”算起,长期以来一枝独秀,且多分布于北方,面积广阔、壮丽辉煌。明清时期,被誉为“城市山林”的私家园林才蓬勃发展起来,且多盛行于江南,淡雅幽邃,与北方皇家园林风格迥异。

现存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等。现存的私家园林有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