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耕经济便开始出现。与农耕经济形式相适应,人类聚居采取了村落形式。村落文化就是人类由游牧、采集、狩猎生活走向定居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表现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显示了自己的一系列特征。开发特色古村落旅游,不仅可以使旅游者深刻理解农耕文化的特定内涵,而且还可以使旅游者深刻理解不同区域里古村落的各自地理、民族、历史风貌。
古村落是由一定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组成的,是一种明显不同于其周围基质的人文景观空间,具有独特的景观效应。在建筑外观上,从屋顶、屋身到基座,古村落的民居都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各地降水量的大小会影响到房屋的建筑形式。一般情况下,降雨量多的地区,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在干旱的地区,则采用小坡度屋顶建筑,并可利用屋顶晾晒粮食。再如,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完全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直接相关。山区建筑多采用石料砌墙,建筑门楼,甚至用板岩铺设屋顶;山区建筑往往依山就势,傍山而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成立体建筑景观。植被也影响到村落建筑的选取。草原地区主要用草(小叶樟)做屋顶铺盖材料;林区用树木捆扎叫作“马架子”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人们多用竹木作为建筑材料,傣族竹楼是云南民族风情旅游的重要景观。这些房屋都是利用不同自然资源建成的,显示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在这些古村落民居的内部建筑结构和艺术装饰上,其建筑用材、巧妙的力学、采光、防火等建筑技术,以及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精美的艺术作品,都成为古村落旅游观赏资源最主要的依据。
古村落保留的价值不仅是古老建筑本身,而且是赋存其中的文化内涵。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上,古民居建筑的技术观赏性和艺术观赏性都是一种外在形式,最终要归结到对古村落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上来。古村落民居生动地反映了耕读文化和宗族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比如,楠溪江古村落的民居最能表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自然、潇洒脱俗的价值取向;民居物质建筑主题始终表现为“耕”可致富,“读”可荣身,从而体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耕读文化。以苍坡村为例,它是按“文房四宝”的思想布局而建的。村中有长方形的水池,是为砚;池边有长石条,是为墨;石条外有条笔直的砖街,是为笔;整个村是方的,是为纸。这样文房四宝齐全,构思巧妙,寓意为文人辈出,反映出读书致仕、光宗耀祖、名垂史册的心理。(www.xing528.com)
正是由于“耕读世家”的数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宗族。各宗族都建宗祠、修族谱、定族规,形成一村一姓的宗族社会,这样又形成了宗族文化。宗族文化的核心表现是宗祠建筑文化。宗祠是宗族的象征,起着团结宗族、维护封建秩序的人伦秩序的作用,因而在古村落民居布局中十分重视宗祠等公共活动中心的位置。楠溪江古村落许多村内都设有大小不等的若干宗祠,其中最重要的一座为大宗祠,为纪念建村的始祖而建,其余均为各房派宗祠。宗祠是礼制建筑,因而格局严谨,程式化程度很高,而且大多被围于高墙之中,不像民居建筑那样灵活。民居内的雕刻和绘画,也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雕刻上的花鸟、植物、人物、戏曲、神话、寓言和故事,都内涵丰富,韵味深长,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展现出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
古村落以“古”“幽”为突出特色,它一方面来自古建筑本身,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幽静的自然环境对它的烘托,古村落幽静的环境与古老的建筑景观一起构成了其特有的“意境文化”,渗透出独特的古韵氛围。我国古代人对居住地的选择,实质上是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感知和评价,他们十分讲究人与环境的协调共荣,认为人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生存,人只能适应,择优利用自然环境建造居宅是他们的中心指导思想,我国大多古村落都符合这一择地思想,自然环境都十分优美。可见,凝结于古村落生态景观中的核心内容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和风水观念。例如,坦下村民居背山面溪,村后临山有成片森林,绿草如茵,山石如画;村前入口处视野开阔,一片田园风光;石筑寨墙上的凉亭风姿诱人,该村落民居使人感到和谐含蓄的美。再如,芙蓉村的如意街,利用水面组织村民公共活动空间,远山、农舍、书院、亭桥的倒影荡漾在池水中,构出优美的耕读环境。这里的流水不仅有实用和美学意义,还有风水学上的深层意义,它有唤醒村民的环境意识、重温文化空间,从而使族风村俗世代相传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