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法融合与多元发展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法融合与多元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唱法对原生态唱法的充分认可,也充分说明了两者之间的融合。(二)对原生态唱法的借鉴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融合,较之与西洋唱法的融合,更具有可能性和操作性。因为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毕竟都是中国唱法,虽然民族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生理基因和审美习惯等。这种跨越国家和民族的融合,使中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有了更多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并且加深了彼此了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有着丰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生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开始和汉族人民居住在一起,于是民族间音乐的交融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一)对原生态唱法的肯定

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上,首次加入了原生态唱法,这也是原生态唱法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通过这次比赛,这种民间的、民族的、通俗的、原始的唱法得以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审美习惯遭受了一阵猛烈的冲击之后,观众开始主动了解、接受和喜欢上了这种唱法。所谓原生态唱法,演唱者多来自祖国边远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环境的封闭和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但是他们的演唱亲切自然,声音澄澈通透,特别富有艺术个性的感染力,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这种由少数民族歌手所采用的演唱方法,被初步定名为原生态唱法,成为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并列的一种新唱法,体现出了这种歌唱方法的价值和大众的肯定,更说明了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渊源和民族唱法对原生态唱法的充分认可。其最大价值在于扩大了民族唱法中“民族”二字的外延,如果说之前民族唱法中的“民族”很高程度上指的是汉族,那么原生态唱法的出现,则更多代表了少数民族。民族唱法对原生态唱法的充分认可,也充分说明了两者之间的融合。

(二)对原生态唱法的借鉴

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融合,较之与西洋唱法的融合,更具有可能性和操作性。因为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毕竟都是中国唱法,虽然民族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生理基因和审美习惯等。当少数民族的歌手们穿着民族服装,无拘无束地唱出他们的歌曲后,几乎使所有人都惊叹了,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澄澈的声音,还有如此投入的情感,还有如此洒脱的演唱方式。

近年来,民族声乐在中西融合的理念指导下,歌唱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也可以从容地驾驭。也许是过于看重技术,一些演唱者的歌唱技巧虽已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但是最后的艺术效果总感觉稍逊一筹,使人觉得不够彻底,不够自然。而原生态的歌唱,是最原始的歌唱形式和最自然的歌唱状态,也是最佳的歌唱状态,他们唱出的是心中最为真实的情感,不用任何修饰,就可以打动人心。这给民族声乐演唱以极大的启发,开始纠正以往过于注重技术的倾向,很多演唱者开始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认真了解每一首作品,挖掘每一首歌的情感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也体现出了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www.xing528.com)

(三)与时代的充分融合

民族声乐和时代的融合,就是指民族声乐作品对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革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今天,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或者说,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是和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的。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先驱音乐家,开始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并逐步予以借鉴,创作了大量的声乐歌曲,开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新纪元;抗战时期,聂耳、田汉、冼星海等人民音乐家,以音乐为武器,创作的每首歌曲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为革命事业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在创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如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和素材,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充分利用以及将表达民族精神作为创作的最高标准等,都被新一代的创作者所继承。20世纪80年代,乔羽、阎肃、晓光、施光南、王立平、谷建芬、徐沛东等一大批音乐家,结合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现实,创作出大量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海啊故乡》《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唱出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憧憬。20世纪90年代,《爱我中华》《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三首歌曲影响最为广泛,可谓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民族声乐作品继续保持着高产量和高质量,出现了大批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如《西部三部曲》《父亲》《大江南》《天路》等,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社会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声乐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声乐,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晴雨表”,这种互相促进和辩证统一的时代性特征,是中国民族声乐最为本质的体现。

(四)多元声乐文化的融合

声乐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声乐创作、声乐审美、声乐传播、声乐教育、声乐表演等多个范畴。中国的声乐文化,其实质就是民族声乐文化,是指在声乐艺术的创作、实践、表演和审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符合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观的传统特质,这种特征不但被其他少数民族所接受,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独立对外的民族形象。

当前全世界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趋势,民族声乐艺术自然不会置身事外,在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之后,对其他声乐文化进行认真的审视,发现与对方的异同,进而有选择地进行融合,丰富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具体到民族声乐来说,就是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继承过往的优良传统,积极地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声乐文化,面对外来的音乐文化,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借鉴。例如,西方国家的乡村音乐、爵士音乐,都和民族声乐有相似之处,对于当前民族声乐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有着充分的指导意义。这种跨越国家和民族的融合,使中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有了更多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并且加深了彼此了解。同样,我们完全可以用中国民族声乐的形式,对外国的作品进行全新的演绎,这不但是对民族声乐本身的丰富,而且能够给世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现代的中国民族声乐形象,为民族声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