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了中国。对于这种与中国传统歌唱方法大不相同的唱法,从进入中国那一天起,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至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声乐发展史上著名的“土洋之争”,一方主张歌唱应当以西洋唱法为主,另一方则认为应该以传统的民族唱法为主。直到1956年,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才决定了“土洋并存”的方针。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的声乐工作者开始对西洋美声唱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认识到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自的不足和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两种演唱方法的融合。
从技术上进行分析,两者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西洋美声唱法强调气息的重要作用,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稳定住喉头的位置,根据演唱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共鸣方式,演唱出来的效果音乐优美、醇厚。中国的民族唱法,则充分吸收了戏曲中的很多演唱技巧,相比之下,更加注重声音的细腻和明亮,力求通过这种音色效果让声音传得更远。两者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美声唱法需要学习民族唱法中对声音效果的完美追求,民族唱法需要学习美声唱法中自己所较少重视的呼吸和共鸣。在认清了两种演唱方法的实质之后,在中西融合的理念指导下,武秀芝、沈湘、郭淑珍、金铁霖等多位声乐教育家开始了具体的实证。在声乐教育者和声乐理论家的共同努力下,这种中西融合的歌唱方法已经形成。(www.xing528.com)
新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追求声音的清澈和明亮以及音色的圆润和柔合,有着较为深厚的气息支持,喉头位置相对固定,同时利用充分的头腔共鸣,使声音传得更远。这种融合后的歌唱方法,所发出的音色表现力十分丰富,适应了民族声乐作品中多种情感类型的表现。近年来,舞台上活跃的多位演唱家,如阎维文、张也、王宏伟等,他们都是融合中西歌唱教学方法的受益者。如今,融合性的演唱方法已然成为民族声乐中的主流演唱方法,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这种歌唱方法的融合性,成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首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