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歌唱的共性,也是歌唱的基础,所以要在把握共性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的个性”,目前这种观点较普遍,且认为这是民族声乐发展的主要途径。但从其自身来看存在着不足,由于比较重视科学的发声,出现了共性突出而个性(民族性)不突出的问题。其次,“先共性后个性”抑制了民族声乐实践呈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歌唱的共性,也是歌唱的基础,所以要在把握共性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的个性”,目前这种观点较普遍,且认为这是民族声乐发展的主要途径。

“先科学后民族,先共性后个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首先,“科学的发声方法”这种提法,是20世纪初西洋声乐文化传入我国后产生的。西洋声乐演唱方法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能对人类嗓音发声这一客体(生理)运动做出科学的解释,并能运用科学知识使人类嗓音发声既符合嗓音生理健康,又能充分挖掘人类嗓音发音潜质。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所具有的科学性极大地推动着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声乐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其自身来看存在着不足,由于比较重视科学的发声,出现了共性突出而个性(民族性)不突出的问题。从民族声乐的发展角度看,出现了“一枝独秀”而不是“百花齐放”的单一化发展格局。其次,“先共性后个性”抑制了民族声乐实践呈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性。从方法论角度看,民族声乐的发展应该呈多样性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声乐演唱艺术为民族声乐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资源,也为民族声乐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先科学后民族,先共性后个性”的观点将科学的发声放在第一位,使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注重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评判标准,对于民族民间的某些有特殊风格的演唱不敢涉猎,如前面所提到的“蒙古族歌手在演唱长调拖腔时,喉头往往偏高,采用不同于vibrato的颤音方法造成马头琴的装饰效果;维吾尔族歌手习惯将嗓音作靠前靠后的急速交替,表现出诙谐风趣的音乐情调;藏族歌手为展示歌声的开阔深远而运用喉头压力使声音有较大幅度的摆动,造成某些喉部的装饰音;傣族歌手因语言的特点而使声音带有一些鼻音等”。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标准去看,“喉头偏高”“嗓音靠前靠后”“运用喉头压力使声音摆动”“声音带有鼻音”等肯定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在科学与不科学之间,自然要舍弃后者。然而,这些具有风格特色的演唱方法,本来可以成为形成民族声乐演唱个性的重要元素,却被舍弃了。其实,这不只是舍弃了演唱风格和个性,更进一步讲是舍弃了民族声乐多样性发展的途径。

作为民族声乐演唱专业人才,应该为其将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即建立科学发声的同时培养“民族性”意识。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通过纯发声训练来获得,而“民族性”意识的培养,则要通过大量学习传统(民族民间)声乐演唱才可能建立。目前,我们大部分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沿袭了这样一条教学思路,即“美声+民歌”,并采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认为它“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并且确实培养出不少优秀的演员。但如果我们再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本身演唱中的民族特性已十分鲜明,我们只不过教给他们一些科学方法而已。我们自己并没有一套全面实施教学目标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曲目。在民族声乐教育这个领域中,有计划、有系统、有把握地培养出自己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好像还鲜有所闻。我们做的往往是“锦上添花”“点拨”“点缀”等工作,而缺乏那种有计划、有系统、“全面培养”的工作,这样就无法保证优秀的民族歌唱演员源源不断地产生,无法使我国的民族声乐上升到更高的阶段。(www.xing528.com)

目前,民族声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正呈青黄不接的状况,一批老专家、资深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默默地探索着,辛勤地耕耘着。而一些年轻的教师在既无系统教材又无经验的情况下,不知如何上手,基本上只能是“当初老师怎么教的,现在我就怎么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恐怕也只是个偶然。我们的声乐艺术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我们所歌唱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情感。音乐虽然没有国界,但世界上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而风格就是民族的生命。构成风格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因素,包括民族性格、审美、感情、习惯、风俗、气质等;另一方面就是语言因素,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规律、结构不同,造成风格上的很大区别。声乐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这些历史悠久的多元化音乐风格和民族声乐共性风格二者完美的结合体。

近年来,学校民族声乐教育出现了随主流、共性风格发展过旺的局面,因此声乐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演唱个性风格的培养。民族唱法是丰富多彩的,并且是和演唱者的独特个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民族唱法方面,郭兰英的道路是特别值得重视的。第一,她以山西民间戏曲的唱法为根基,六岁开始学习山西中路梆子,能够演出《秦香莲》等一百多场传统戏,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剧种和民歌,因此具有极为深厚的民族民间歌唱方法的功底,形成了她独特的演唱风格和韵味。第二,她善于把传统的戏曲与民歌唱法灵活地融会于新歌剧与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演唱之中。她演唱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白毛女》《窦娥冤》《翻身道情》《南泥湾》《祖国颂》等,突出地体现了民族唱法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上的优势,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并具有她独特的热情如火、刚烈豪放的个性特征。而其他一些著名的民族唱法歌唱家也具有类似的特点,那就是深深地扎根于某一剧种或某一地区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如黄虹与云南民歌,才旦卓玛与藏族民歌和“囊玛”,郭颂与东北民歌和二人转,胡松华与蒙古民歌和歌舞,何纪光与湖南民歌和采茶戏等。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中,除了运用美声唱法进行科学发声训练外,要尽可能地吸收民族的东西,如开设地方戏曲、曲艺专修课。有人做过这样的推想,如果当今的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每人至少能掌握一两种扎实的戏曲或曲艺的功底,那么将非常有助于他们在演唱风格和韵味上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特点的充分表现,从而实现从“千人一声”到“千人异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