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多元化研究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多元化研究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单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格局的秩序重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强盛,综合国力的攀升,其价值的抒发和文化的伸张日益凸显。面向文明对话的新纪元,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需审时度势,在学术界展开充分的研讨,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的发展予以重新定位。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多元化研究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现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即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化。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防止全球单一文化即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一统天下,世界多元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范畴已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所谓世界多元文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及其交互作用,是人类文化的总称。自从人类出现文化以来,文化存在的形式基本上是按民族、地域的形式呈现的多元文化势态,世界多元文化是人类文化自古已存在的文化形式,只不过由于古代各民族的交流受到限制,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受到限制,但还是在不断融合着。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各民族间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互补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文化是在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无论是古希腊文化与古埃及文化之间、犹太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还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之间,都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融合倾向。多元文化融合不是主体性的丧失,而是更加充满生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是民族独立性的象征。人类学家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中强调:“研究原始民族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应该以这两条原则为指导:一条是在所有民族中以及现代文化形式中,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基本相同的;一条是一切文化现象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强调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并不存在唯一的、绝对正确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充分的社会价值,都应被视为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而得到普遍的认同、平等交流和互相尊重。

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人类精神文明息息相关的声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着变化。以“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单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格局的秩序重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强盛,综合国力的攀升,其价值的抒发和文化的伸张日益凸显。正如哈佛大学教授享廷顿所言,“中国正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成为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的核心国家。‘大中华’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更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文化和经济的现实,并开始变为一个政治的现实”。面向文明对话的新纪元,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需审时度势,在学术界展开充分的研讨,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的发展予以重新定位。(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声乐主流文化的出现,不是源于本土及民族声乐艺术内部的发展动力,而是来自外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意识形态对民族声乐的要求。随着学术上“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进一步瓦解及民族音乐学的兴起,经济上中西方的进一步接近,中国在文化形态上逐渐改变弱势地位。中国民族声乐要创立自己的学派,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之一元,必须具备独特的艺术品格、坚实的理论根基、悠久的艺术传统和完整的教学体系,才能迎接历史性的挑战。其首先必须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冷静而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二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当我们把眼光移向世界的时候,必须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进行评价、选择和取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唯有坚信世界多元文化的协调并存,紧紧依托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鲜明个性与深层神韵,在自己民族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才能以不断创新的独特风姿立足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华民族的特殊性,我们与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很大,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都不同,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尤其是语言差别更大,这些差别必然使歌唱艺术的风格特点、气质色彩有所不同。任何艺术形式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只由一种文化特质构成。世界上有多少种声乐艺术,其背后就包含着多少种文化内涵,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也是其文化价值所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复杂的地域、众多的民族、世界第一的人口,造就了我们多元的文化,也造就了多元的声乐艺术。在丰富的民歌宝藏中,每个民族按照自己的艺术特征,在音调、节奏、嗓音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各自的演唱技巧和风格,如蒙古族长调的“诺古拉”唱法、藏族民歌的“振谷”唱法、朝鲜族的“焉歌”唱法、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唱法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因素。但是,这种个性不是单独的技术所能支撑的,这些发声特点并不是从天而降,或者是某个音乐家突发奇想所致,它完全深深植根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这种文化的土壤中包含着当地人们的情感与生活方式、特有的地域环境以及宗教背景。比如,“信天游”唱法的形成与其产生的环境就密不可分,在山里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情人传达各种信息,久而久之,他们就发展出了“信天游”的唱法。歌唱者用这种发声方法和即兴式的装饰手段,在朴素的曲调中自由、淋漓尽致地表达欢乐、渴望、怀乡、爱情等发自内心的情感。正是由于理解了这种唱法及歌曲的产生背景和生存条件,我们才能对这种歌曲有所感悟,并有了去欣赏它的信心和能力,这种信心和能力是文化所赋予的。如果脱离文化意义的层面去谈声乐艺术,那么这种艺术将会变为一种缺乏精神内涵,丧失文化语境,毫无情感和韵味可言的苍白无力的人声。因此,只有恪守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和色彩气质,吸取外来音乐艺术的精华,才能保持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始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