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家的实践已经证明,民族声乐通俗化是可行的,也是适应世界音乐发展趋势的。这种发展是可控的,而且拥有比较广阔的前景。
(一)民族声乐通俗化是民族声乐和通俗声乐发展的共同需求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民通唱法”的产生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水平的不断进步,体现了人们审美情趣和思想意识的提高。“民通唱法”提升了表演家对艺术的认识水平,也陶冶了听众的情操,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民族声乐通俗化趋势产生于音乐传播方式大发展和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也是大众审美需求和歌手自身文化修养发展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讲,“民通唱法”的产生和发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需的。
我们应该发现,民族声乐通俗化并不只是民族声乐发展的要求,也是通俗声乐发展的需求。随着通俗声乐的发展和成熟,通俗声乐艺术家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科学的发声技术是决定通俗声乐艺术生命力的关键因素,而且对提升通俗声乐的艺术表现力也有决定性作用。科学的发声,对腔体共鸣的使用和控制能够为通俗声乐艺术家带来更为良好的音色,这种音色也解放了歌唱者的身体,让演唱更为简单,增加了通俗声乐家的音乐寿命。因此说,“民通唱法”的产生并非单方面的努力,而是所有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民族声乐通俗化发展的方向(www.xing528.com)
民族声乐通俗化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并适应人们需求的变化。
无论“民通唱法”还是“跨界唱法”,都需要用歌声“传情达意”,要采用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手段,以民族声乐文化为根基,把握歌唱的情感,真情投入,并时刻牢记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原则,找到情感、技术、时代的最佳契合点。
民族声乐通俗化的唱法要尽快形成科学的音乐理论体系。由于“民通唱法”产生时间不久,对其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对于它的界定并不科学。人们在欣赏以“民通唱法”演绎的歌曲时,会产生疑问,这究竟是什么类型?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各种唱法进行科学梳理和发展,才能为更广泛的听众所接受。
民族声乐通俗化的发展要具备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具国际化。一种艺术形式要形成规模,扩大影响力,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其的接受能力。古典音乐通俗化之所以为世人所接受,就是因为一批艺术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懈努力和传播。在国际舞台上,莎拉·布莱曼就是古典音乐通俗化的代表人物,她游走在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用创新的手法来演绎经典,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古典音乐的魅力。同样,“民通唱法”的艺术家也要走出去,与世界上先进的音乐思想进行碰撞,取其精华,促进“民通唱法”等艺术形式的推广和普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