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与多元化发展研究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与多元化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民族声乐通俗化小荷初露民族声乐通俗化趋势所产生的唱法主要体现为“民通唱法”,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04年1月20日,在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的颁奖体系中,首次提出了“民通唱法”这一概念。“民通唱法”是民族声乐通俗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与多元化发展研究

我国民族声乐社会文化进步和大众审美要求下,在维持其高雅性的基础上尝试着通俗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只是大家常常听到的“跨界”“新民歌”“民通”等唱法上的改变,而是将民族声乐通过多元化的作品,以最亲民和贴切的表现形式以及唱法上的融合,呈现给大众的雅俗共赏音乐形式。传统意义上讲,国内声乐表演艺术界主要的唱法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种唱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而不断融合,这种融合趋势就是本书探讨的民族声乐通俗化的主要体现。与这种融合相对应产生的唱法主要为“民歌通俗唱法”(简称“民通唱法”),另外还有“跨界”“新民歌”“美通唱法”等。

(一)民族声乐通俗化小荷初露

民族声乐通俗化趋势所产生的唱法主要体现为“民通唱法”,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04年1月20日,在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的颁奖体系中,首次提出了“民通唱法”这一概念。“民通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约定俗成的唱法相并列,单独成为一种唱法的评选标准,于文华、周冰倩成为首届“民通最佳歌手”提名人。随着这次评选,“民通唱法”这一概念开始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民通唱法”现象,剖析这一唱法出现的社会背景,同时有很多歌坛的艺术家投身于这一唱法的实践中来,产生了一批受听众好评的作品。

(二)“民通唱法”产生的背景

“民通唱法”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与现代文化审美、风俗习惯、人文精神有关。“民通唱法”是民族声乐通俗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民族声乐的产生是与当时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的,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创作基础,借鉴和融合了传统戏曲、曲艺和民歌的特点,同时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演绎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声乐艺术。民族唱法适应了现代文化体系的需求,并为欣赏者所接受,从而成为一种科学的、成体系的演唱方式。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人们对突破传统束缚、追求内心自我的渴望,通俗音乐逐渐走进人们的艺术欣赏视野。通俗音乐由于其旋律简单、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的特性,迅速占领了青年人的欣赏市场,并带给人们新的艺术形式,成为流行文化的代名词。文化的多元化注定了不同唱法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碰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并非是单一的欣赏,还需要美的熏陶。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都为细分市场听众所接受,并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成果,但它们并不能满足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听众对更丰富的艺术形态的需要。现今的时代是文化融合的时代,“民通唱法”产生于这样的时代,是民族声乐通俗化的产物,也是文化融合的表现。(www.xing528.com)

(三)“民通唱法”的界定

由于“民通唱法”产生的时间比较短,音乐界对其概念尚未形成科学的界定。但大家都比较认可“民通唱法”是民族唱法借鉴融合通俗唱法的艺术特色,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声乐演唱艺术风格。“民通唱法”指以民族唱法为主的通俗化演唱,即民族唱法是本体,借鉴融合了通俗唱法的特色,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新声乐艺术形式。

(四)“民通唱法”的发展现状

“民通唱法”产生于新时代背景下,是声乐艺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国内乐坛涌现出很多以“民通唱法”为特色的歌手,他们在把握民族风格的同时,较好地融合了通俗唱法的特色,成为乐坛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对“民通唱法”的评价,音乐界并不统一,有评论家认为“民通唱法”没有遵循中国民族声乐的特色,刻意向通俗靠拢的同时,失去了原有民族唱法的精髓,破坏了民族声乐原有的传统美,是一种“四不像”的畸形艺术形式;有的评论家则认为“民通唱法”迎合了新时代的特色,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精神,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艺术形式。“民通唱法”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并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