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音特点与多元化发展

研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音特点与多元化发展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民族声乐的声音特点是以其“明亮、高亢、甜美、圆润、清脆”等特色而区别于西洋的“美声唱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国情的原因注定了音乐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相较于美声唱法表现出的声音宽厚、整体共鸣等声音特点,民族声乐由于受到民族语言、生活习惯、生理特点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立又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研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音特点与多元化发展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的声音特点是以其“明亮、高亢、甜美、圆润、清脆”等特色而区别于西洋的“美声唱法”。这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声音色彩,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所特有的音乐特征,这种特征是民族声乐区别于一切外来声乐艺术的重要标志,已成为民族声乐的“美声”标准。民族声乐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色彩特征,才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国情的原因注定了音乐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相较于美声唱法表现出的声音宽厚、整体共鸣等声音特点,民族声乐由于受到民族语言生活习惯、生理特点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立又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比较细腻,不仅要求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到位,而且要适合音乐的整体发展而进行押韵和归韵,这就决定了演唱者的共鸣腔相对靠上靠前,便于控制歌唱的语言与发声的良好融合,从声线、润腔、咬字再到演唱,都体现出灵活、细腻、明亮、悠远的声音特点。

(一)明亮靠前的声线

中国的汉字从字形到发音都属于方块字,每一个汉字的发音都是由字头、字中、字尾组成,头和尾的声母(即辅音)是用来咬字和归韵的,中间的韵母(即元音)是演唱时用来发声表现音色的。声母的咬字大多是在口腔的前部,运用唇、齿、舌尖的配合,加之不等的气息进行推动,快而有力地开始咬字,快而轻巧地进行归韵;中间的韵母是在大量气息的支持下保持声腔通畅并形成共鸣。但由于汉字的衔接需要经常进行声母和韵母的相互转换与衔接,气息的流动需要短而有力、通而收放自如的训练,都促成民族声乐演唱的位置相对靠前。

此外,中国人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都比较崇尚人与自然的结合,体现在声乐演唱中,人们将演唱时的真声和假声两种发声状态相结合发展起来。所谓的真声是指声带在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的音色,接近于日常说话的声音,发声时声带拉紧收拢,产生完全振动,声音真实有力充满弹性。而假声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嗓”,发声时与真声所表现出的音色完全不同,声带采取部分边缘震动,相对比较放松,能够产生超越声带整体震动所产生的音乐范围。因此,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既能表现出高亢嘹亮的音色,又能唱出清丽柔和的声音。

建立起中国民族声乐的明亮靠前的声线特征,除了以上谈到的几方面外,还与东方人种的生理特征有关。众所周知,人类嗓音的发声是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三方面的相互融合共同完成的。首先是呼吸器官运动产生气流作为动力,然后通过喉部的带动,声带闭合发声,最后由胸、口、鼻、头等共鸣腔体进行共鸣扩大,最终形成完整的发声过程。东方人的生理特点是声带发育相对较短,歌唱起来比较灵活自如,而且中国的民族声乐采用的是腔体的部分共鸣进行扩音,种种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声音质地相对明亮靠前的声音特点。

(二)韵味浓厚的润腔

润腔是民族声乐独特的一种表现形态,主要对声腔进行美化、装饰和润色,它不仅能使声腔圆润流畅,更重要的是能使声腔具有特殊的风格和韵味。润腔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为中国声乐所独有,它的产生与中国音乐、民族(汉族)语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戏曲和曲艺艺术中,经常会听到根据感情变化的需要、根据语言音调的起伏、根据演唱方法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润腔变化,这种并没有标注在谱面上的音乐修饰,表面看来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但却为演唱达到更加完美的表现效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中,良好地继承了这种对曲调进行装饰、烘托、渲染的润腔方法,用以补充曲调的直白与呆板,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的主题思想,完整地刻画形象,体现生动的韵味与格调。

演唱中的润腔主要表现在极富韵味的语言行腔上,从演唱和语言两方面来进行润色。首先,各地区民族音乐发展的起源和现状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声乐发展都贯穿着“以字行腔”的思想内涵,在演唱中所追求的行腔和吐字,都是要在保证腔圆的基础上,使歌唱气息通畅,声音不间断地向前流动,形成平滑稳定的行腔方法,这是歌曲演唱中主要的表现手段,将歌曲所要表达的骨骼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除此之外,要使这副“骨架”变得有血有肉,就需要运用润腔来进行装饰和补充。润腔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断音润腔。在圆滑通畅的歌唱进行中,通过对歌唱气息的不断改变和对声带发声状态的控制,采用了顿、挫、截、断等润腔方法,使音乐的线条变得更有棱角、更有弹性,产生柔中带刚、圆中带方、连绵又跳跃的个性、装饰音润腔。装饰音是音乐表现手法中最常用到的,为了音乐能产生曲直变化,充满灵动性,同时为了配合中国汉字的“四声”变化,以及各民族的语言习惯而产生的歌唱发声位置的不同,经常采用依音、滑音、颤音等装饰音来进行润腔,配合气息的长短变化、歌唱位置的前后调整以及发声机能的合理调控,而产生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音色变化润腔法。在同一部作品中,为适应音乐形象的需要以及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等内容,在演唱中会采用调整歌唱音色的方法来进行润腔。这需要利用歌唱气息的深浅变化、发声位置的前后调整、歌唱机能的整体和部分运作等各方面的多方配合,形成穿顶音、提音、擎音、沉音、揉音、鼻音、嘘气音等不同的润腔方法,产生各不相同的音色变化,使音乐表现中充满了明暗变化和色彩交替。

声音造型润腔法。在歌唱中运用生活中常用到的情绪表现进行润腔,如抽气、泣声、哭声、俏音、笑声等,这些常见的情绪表达与歌唱气息和语言相结合,更好地对音乐中的喜怒哀乐等进行造型处理。

力度变化润腔法。力度的变化是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手法。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为了适应歌曲情绪多变的戏剧性唱段,通过对歌唱气息的控制、调整共鸣腔的工作,产生收放不同的力度的对比来渲染情绪,制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情境。(www.xing528.com)

节拍节奏润腔法。节奏节拍是成功塑造完整音乐艺术骨架的关键所在。为了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和艺术背景的需求,在不破坏整体音乐效果的基础上,适当拉长和缩短节拍节奏,表现出轻重缓急、层次鲜明的艺术效果,也是经常会用到的润腔方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博大精深,除了曲调和旋律等的特殊民族性,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其他的润腔方法,都充满了浓重的民族意味。作为民族声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和补充,异彩纷呈的润腔方法会带给世人色彩斑斓、具有创造性的音乐艺术美感。

(三)字正腔圆的咬字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衍生出了特有的汉字,汉字所特有的“五音、四呼、十三辙”等内容决定了其咬字位置、发声腔体,表现在歌唱中形成的演唱风格都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民族声乐旋律的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的走向大致吻合,历来讲究平低阴阳和咬字归韵,要求演唱者的咬字发音要非常清晰,唇、齿、舌尖的协调动作完成咬字,气息流动和腔体畅通为字腹的元音演唱提供条件,最后的字尾必须归结回到演唱的腔体,这样完成了声音、气息、吐字、腔体的一个完整的发声过程。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建立在口传文化的基础上,因此音乐美和语言美的结合也是应着听者的审美需求,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在演唱中清晰地传达语意和语境,就必须将中国汉字的语音表达发挥到极致,字头咬清楚,字腹演唱的圆润开阔,字尾归韵表达完整的歌词内容,并且随着音高的起伏变化,以及字音开口和闭口的相互转换,在不同的音区内要进行不同的歌唱处理。实践中要求歌唱的咬字要咬在共鸣位置上,但是咬字和共鸣位置又很难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在歌唱的语言和音乐都发生变化时,尽量保持喉头和共鸣腔体的稳定,咬字的机能和发声的机能相互协调、相互转换,在尽可能小的动作变化中完成音调的起伏变化,使动听的声音和优美的旋律在歌词的语音、语调、语势的有机协调中,达到完美的音乐效果。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体系中,字正腔圆是人们的第一审美感受。

无论什么样的音乐表现手法,首先要让听众听清楚歌词,在语言和音乐的双重感受中体会音乐的美妙之处。声乐既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又是依据“依字行腔”的造型方法来歌唱,对“字”的表现也就在声乐美的艺术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字音美,实际是指语音美,要求字音纯正清晰,强调要依据语言的语音体系的结构规律去歌唱。“字正”是交代出清晰完整的语言形象的关键所在,而“腔圆”就是对于歌唱技法的高标准严要求。我们所说的“腔圆”就是“行腔美”,这是因为“腔圆”不能简单看作是唱腔的圆润流畅与甜美悠扬,它应该在改善音质、扩展音域、调节音响、丰富音色的基础上达到行腔的圆润完美。这为歌唱中气息的畅通、共鸣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使演唱者能够在语言表现美的基础上,进行歌唱音乐美的实践。因此,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互相影响,才能缔造出完整的民族音乐审美标准,中国民族声乐的音乐美在语言美的基础上放出光彩,语言美则是在音乐美的环绕中得到升华。

(四)声区统一的演唱

一般来说,声区是指人声歌唱时所呈现出的音色特质和共鸣色彩逐渐变化的音域范围。每个人的演唱声区都可以根据音高的不断变化而分成胸声区、混声区、头声区。胸声区通常指的是演唱者的低声区部分,主要依靠真声演唱,声带完全振动,闭合紧密,喉头位置较低,同时为了使低声区的演唱同样具有穿透效果,更多地采用了胸腔共鸣,胸腔开阔畅通,气息与声音的结合点较低,所表现的音乐效果真实、亲切、浑厚。混声区主要是指歌者演唱音域的中间部分,这个声区的演唱与生活中说话状态的自然声区接近,控制较为灵活自如,同时为了向高声区过渡,逐渐地开始了真声与假声的衔接与混合。真声部分的声带整体震动,声门挡气有力,声带拉紧有张力,假声部分的声带是边缘震动,不同于低声区的共鸣运用是从口腔、鼻腔共鸣为主,胸腔共鸣为辅逐渐向口腔、鼻腔、咽腔为主的共鸣过渡,所表现出的声音特质是明亮、高亢、质朴、丰满,向清脆、灵活、富有弹性过渡。随着声区的不断升高,在保持一部分真声的基础上,假声的运用逐渐占据了演唱的主要地位,音色变化不大,但是音域扩宽不少,共鸣的运用也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其他共鸣为辅,具有其他声区所无法比拟的流畅华彩、圆润甜美、清脆明亮的音乐特征。

由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所表现出的明亮靠前的声线特质,歌唱声线的整体特征决定了歌者演唱的各个声区的音色表达和处理也是相对统一的。中国民族声乐结合自身民族特色所建立的独特的润腔艺术,各有侧重地体现在不同的演唱声区中,为声乐艺术的直线发展增添了不少的亮点。为了更完美地呈现出中国民族声乐特有的语言美与音乐美的结合,各个声区的演唱结合音乐的高低起伏对歌词的语音、语调、语势进行不同的处理,以保证各个声区音乐表现的统一和完整。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经历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变迁与升华后,更加了解自身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为使其能够更加科学健康地继续发展下去,音乐工作者们积极总结国外先进声乐技术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渐摸索并推广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综合化、共性化、个性化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特征。现如今,这些音乐特征仍然在不断地演化和进步中,充分说明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并将之推广到世界,并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畅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