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征是一种广义的说法,运用在现代民族声乐中,可以理解为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独到之处,具有别人不具备的特长和风格,根据时期的不同,也都会有不同的表达。艺术特征可以作为区分各个国家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志。当然,谈到民族声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演唱,动态的表演能够使人直观立体地感受到其独到的艺术特点,也成为现如今世界各国以众多的声乐大奖赛作为各国民族声乐不断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除了动态的交流,同样不能忽略的就是静态的比较,所谓的静态比较就是对于音乐技术理论的记载和研究,任何艺术的表现和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引导。因此,以下在针对中西民族声乐融合的理论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展开。
(一)技术的融合
对于声乐演唱技术方面,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并且全面肯定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一部分引领先机的音乐工作者,大胆走出国门认真研修西洋美声唱法的成功经验,他们看到了美声唱法在技术上的巨大优势,歌唱声音圆润并有很强的穿透力、演唱腔体通透并且松弛灵活、运用气息稳定而且悠长有力,如果能够将这些技术上的精髓运用到中国的民族声乐中,无疑是对其发展的一种巨大推动。音乐工作者们带着满腔热情将所学的西方声乐技术,毫无保留地灌注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之中,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的艺术现状,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错误所在,并摸索到了更加正确的发展之路,那就是要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讲融合。
早在“土洋之争”的时候,中国民族声乐界就提出了“两个结合”,即中外声乐文化的结合、民族气派与地方色彩的结合,对民族声乐现代唱法的发展起到了辨明方向、指明道路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具有先见性和科学性的艺术见解。
中西方声乐艺术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歌唱的声音上。众所周知,美声唱法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性的演唱方法,在深刻分析了人体生理上结构的特点之后,配合经过长期训练的深沉的歌唱气息,带动声带在腔体里发生震动,简单地说就是美声唱法在人的身体上找到了共鸣腔,并确定了声音震动发生的“高位置”。这样,一方面歌唱的声音十分具有穿透力;另一方面演唱者的声带振动也会在气息的保护下减少摩擦,以延长歌唱寿命。对比之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声音,则是在戏曲和曲艺中吸收了较多的演唱技巧。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丹田气”与美声唱法的歌唱气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会表现出较为深沉稳定的气息状态,而在演唱共鸣上,民族声乐追求的是较为细腻明亮的声音,力求通过这种音色效果将声音传到更远。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最缺乏的就是对于共鸣的运用,在演唱上很少用到胸腔共鸣、头腔共鸣。
在全面了解了中西声乐技术的特点之后,这种融合就是要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了。美声唱法的发展也是经历了时代的发展,经过了重重的考验,结合西方特有的文化发展历史、风俗习惯、人文信仰等各方面的元素而逐渐形成的,而且由于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人们在生活习惯、地域环境及生理构造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鉴于这些客观性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中西声乐艺术的差异。东方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演唱音色是比较明亮细腻的,而且声音灵活多变,这些无不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曲艺艺术的精髓。我们就在发扬这一民族优势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气息的科学性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歌唱共鸣”的发展,这一方面我们学习到了原本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术中所缺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懂得了如何保护声带,科学的运用演唱技能,以此来完善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我们保证了气息和共鸣的支持,在歌唱音色上体现本民族固有的声音特色,以此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音色细腻与宽厚、通透与集中,而且游刃有余,不仅区别于美声唱法,也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
中西方的声乐艺术在表演上最大的差异来源于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主要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世世代代的传承表现出的是内敛、细腻、礼貌、谦逊等特点,十分注重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民族声乐在歌唱表演中的造型、服装、形体动态及演唱音色等各种元素都可以完整地体现出含蓄内敛的文化气质,人们会非常理智地按照一定的套路去进行表现,这种传承与效仿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而西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人们不愿意趋同,更多的是希望在共性之中求个性。同样的声乐作品,无论是歌唱家还是普通的爱好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能进行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这是展示自身智慧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在西洋美声的艺术舞台上绝不会看到一大批的“帕瓦罗蒂”式、“苔芭尔迪”式的歌唱家,每个歌唱家对于作品的独特理解也为我们呈现出大量的不同版本的经典作品。(www.xing528.com)
(二)观念的融合
以上谈到的动态表演的技术融合,得到了静态理论研究的大力支持,当然这两方面的影响和支持一定是相互的。音乐工作者们是在出国学习看到了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优势及自身的不足之后,开始大胆探索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发展,中西方声乐艺术在演唱表演等方面的不足为其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接受并认同西方声乐艺术发展的科学性,这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关键;其次,要分析总结自身发展的特点并确定须改进的方向;最后,将中西方声乐艺术比较研究之后,在创作、演唱、欣赏等各方面找到契合点进行融合发展,这里所谈的静态理论研究包含了创作和欣赏两方面。
中国民族声乐自古的创作模式较为原始,是在田间地头的生活劳作过程中即兴创作的,而这与意大利民歌的产生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发展到近代,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无论是宫廷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开始逐渐转向了学院派的创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系统发展和管理,另一方面为其创作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当然,中西方音乐的巨大差异还是文化思想的表现。中国的传统音乐以文化作为积淀,从戏曲和曲艺中吸取精华,以五声调式的创作为主,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音乐特色和民族性格;而西洋音乐是以简单的文化性格见长,运用大小调式为创作基础,明暗交替,艺术情感鲜明。现如今我们看到,中国的民族声乐创作已经积极吸纳了西洋的大小调式来进行填充,使其发展既保留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本色气质,又让人们看到了与世界接轨的用心创作,看到了更多样、更多变、更多元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流行音乐元素开始变成创作者们的新宠,黑人音乐、乡村音乐、俄罗斯民间音乐以及宗教音乐等都被大胆地运用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创作之中。从旋律表现到配器效果,人们会在音乐作品中看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全方位地满足了现代人的欣赏审美,为稳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中西方文化性格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情趣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响。这种审美当然影响着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创作是为欣赏服务的,欣赏产生的要求决定了创作的方向,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在彼此相互的影响和作用中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情趣逐渐懂得释放真实的感受,在原本细腻含蓄的音乐性格中,加入了很多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不再是简单的歌颂与描绘,更多地开始了对理想、对未来的憧憬和大胆的想象,在表演形式上也出现了很多新花样,将美声、民族、通俗等各种音乐形式融会贯通,表现在同一个作品中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满足了创作者的积极创想,使不同层面的欣赏者有机会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声乐艺术品类。观念的融合不能强行塞入,而是要从各方面宣传与感染,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更加直接、更加全面的艺术震撼,从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完善和改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