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全国文艺工作者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各界文艺工作者畅所欲言,纷纷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最高专门领导机构—全国文联,郭沫若担任主席,茅盾和周扬担任副主席。
文联成立后,广大民族声乐工作者遵循党的政策方针,为民族声乐的传承、革新和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1949—1956年是我国民族声乐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讲究科学性、时代性、贴近群众的优良传统,还结合了来自国外,尤其是来自苏联的优秀的音乐理论,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如《歌唱祖国》《小鸽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此外,歌剧、地方戏曲也在文艺工作者的细心挖掘和重新整理下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如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吕剧《李二嫂改嫁》,评剧《刘巧儿》《小二黑结婚》,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这些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不仅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声乐改革的丰硕成果,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了进步思想,对社会稳定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57年,随着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开展,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这个时期仍然涌现出了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民族声乐作品,如《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www.xing528.com)
20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民族声乐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春天,涌现出了一大批歌唱美好生活、军民情谊、人民团结的声乐作品,其中以《我们走在大路上》《蝶恋花·答李淑一》《边疆处处赛江南》《西江月·井冈山》《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为代表。此外,民族声乐因为电影的普及也再次得到了发扬,如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曲《娘子军连歌》,电影《李双双》的插曲《月亮明光光》,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等一系列民族声乐作品被广泛传唱。与此同时,大型声乐作品如《长征组歌》等也纷纷涌现,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1966—1976年,民族声乐事业和中国的其他文艺事业一样遭到了磨难,但是在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如《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一系列优秀民族声乐作品。
1976年之后,尤其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民族声乐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相继涌现出了体现人民群众欢乐喜悦心情的《祝酒歌》等诸多优秀作品。此外,这一时期的影视民族声乐作品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灿烂景象,如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影《小花》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等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还有,纪录片《三峡传说》主题曲《乡恋》也因为歌词和曲调的创新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民族声乐开始渐渐以民族风格的抒情歌曲为主。这些歌曲的主题大多是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歌颂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的,代表作品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爱你,塞北的雪》《难忘今宵》《我的中国心》等,这些作品虽然有的抒发的是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抒发的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有的抒发的是对友谊的珍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避开了以前声乐作品的“大砍大杀”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柔美的抒情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