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国艺术界在界定民族声乐方面一直都存在着争论,关于“民族”和“声乐”这两方面内容是主要争论核心。
首先,何谓“民族”?民族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民族指的是在同一地域、同等经济生活条件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作为背景和基础,从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风俗习惯的群体,如汉族。广义的民族指的是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集合体,如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等,或者是处于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统称,如中华民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涉及我国民族声乐问题上,要沿用广义的“民族”含义。
其次,何谓“声乐”?声乐的英文单词是vocal music,直译过来就是“嗓音音乐”,顾名思义,所谓声乐,指的就是用声带演唱的表演形式。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
关于民族声乐的界定方面,绝大多数学者都忽略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界定。(www.xing528.com)
无论哪种文艺形式,都不可能与意识形态相脱离而存在,民族声乐也不例外。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不少民族声乐作品,尤其是近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更是如火如荼地发展。从近代李叔同的《春游》、沈心工的《黄河》等,到五四运动之后出现的《五四爱国纪念歌》乃至20世纪30年代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等都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
提起民族声乐作品,绝大多数人都会将汉族声乐作品与民族声乐作品混淆。实际上,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的范畴要比汉族声乐作品大得多,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政府的鼓励和大力扶植下,少数民族的艺术得到蓬勃发展,优秀声乐作品层出不穷,如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以少数民族音乐为基础创作的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但是用汉语演唱的作品,如《牧马之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这些都是作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作品而存在。
综上所述,所谓民族声乐,应该是以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以正面主流的中国文化为背景,以相应的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技术,带有积极的民族感情,唱演结合、声情并茂,同时可以体现正面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以民族唱法为基础,但不限于民族唱法,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的声乐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