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即便是在此之前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速成”学习的市民,在垃圾桶面前也不免有所犹豫。“你是什么垃圾”,这句因为垃圾分类流行的戏谑问话,成为上海市民现实中的生活体验。
垃圾分类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其中也不免有疑惑的声音——为什么要强制推行垃圾分类?而这场运动为何以上海为起点?如此“严苛”的垃圾分类又能实际推行多久呢?
垃圾处理的窘境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宣传语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如若细究我们过去“放错”了多少资源,便要一时语塞了。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上海全市每两周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可堆出一座金茂大厦。根据2017—2019年的《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上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连续三年蝉联榜首。
垃圾的高排放量与大都市生活相联系。城市生活垃圾量随市民物质消费能力日渐增长,它们虽然是城市高速发展的见证者,但其归属问题也逐渐突显。目前,传统的填埋和焚烧仍是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由于难以通过分类实现垃圾减量,“一锅烩”的混合处理非但使处理效率低下,还存在对城市土地、用水和空气的环境污染,而垃圾利用转化率更是不足。面对源头垃圾产生量的持续增长,城市通常采用新建垃圾处理厂应对,然而愈加紧缺的城市用地和市民的邻避态度致使现有处理能力趋向饱和。
与此同时,一条灰色产业随着垃圾围城的困境悄然出现。饱受争议的垃圾异地处置是发达国家处置价值较低的固体垃圾的方式之一。类似的,中国城市之间也存在这一灰色产业。非正规渠道的垃圾外倒也引发国内大都市和周边省市的“垃圾战争”。
近年来,与上海地理位置毗邻的江苏省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上海市生活垃圾跨市倾倒事件。2016年,上海生活垃圾跨市“偷倒”苏州太湖西山岛一案激起苏州市民的愤慨,苏州市为此颁布条例禁止接受外来垃圾。就在该案审判后不久,江苏海门市也遭受上海垃圾非法外倒。江苏省常熟市和无锡市也先后遭遇上海垃圾“偷倒”。上海市因此决定,建筑垃圾一律不再外运。
频频曝光的“垃圾战争”揭露了大都市垃圾外运的灰色产业,同时也将大都市垃圾围城的窘境推置台前。人们发现,垃圾的过去、现状和未来,需要重新审视。
上海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
上海市的垃圾处理用地趋向饱和,面对数量仍在增加的生活垃圾,改善垃圾围城困境的视线不得不投向垃圾分类的前端。实际上,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可以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最初,垃圾分类的重点在于垃圾是否可用作农肥。
而后,这种关注垃圾回收利用价值的分类取向延续下来。计划经济时期,有相当数量的拾荒者走街串巷收集废纸、废布、废铜烂铁、碎玻璃,以及动物骨头、毛发等城市废旧物资,作为加工原材料卖给工厂,这也催生了城市内部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
1957年,上海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各废旧物资回收站构成全市废旧物资回收与利用的网络,负责收购和收集全市居民家庭、工商企业的各类废旧物质。市场经济发展后,废品回收行业的经营主体变成了N多渠道,既有街道民政、工商企业等第三产业以及社会团体开办的废品回收站,也有来自上海周边的农民构成的拾荒者群体。
随着上海城镇化的扩张,市场性的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容身之地越来越小,仅是关注垃圾再利用价值的分类方式的弊端也逐渐突显。环保取向的垃圾分类开始出现,人们对垃圾的关注点不仅仅是它的再利用可能,更是其作为废弃物污染生活环境的现状。因此,垃圾的划分标准不再局限于回收利用价值,对环境的危害风险也纳入其中。
1996年,上海试行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三分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倾倒收集。(www.xing528.com)
1999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0年,上海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八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垃圾分类方法以焚烧厂服务地区范围为标准,分为服务区内的可燃垃圾、废玻璃、有害垃圾和其他地区的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
2002年,上海建立生活垃圾称重计量系统。该年年底,上海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的小区数超过2000个,服务居民约150万户。四年内,开展分类收集的小区达3700余个,覆盖居民约300万户。全市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超过60%,焚烧厂服务区域覆盖率超过90%。
2007年,上海市对垃圾分类方式进一步调整,以期在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环节实现垃圾减量。干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四分法”初具雏形,各类垃圾收集方式也随之调整。该年年底,实施垃圾分类对垃圾减量的贡献率达到0.6%。
2009年,上海市民拥有了个人“绿色账户”,市民通过废电池、牛奶包装盒、损坏的电动玩具等垃圾分类回收获取积分并换取实用的物品。
自20世纪90年代的垃圾分类工作,上海市民对“垃圾需要分类”的认知逐渐清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一阶段的垃圾分类方法不断细化,不断设立试点,但其实际成效却不同程度地止步。
2018年,上海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推行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激励,垃圾分类奖惩并行。这不仅统一了全市垃圾分类的标准,也实现了参与主体的全面覆盖。
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全民行动。
作为国际都市,上海率先强制推行垃圾分类令人瞩目。垃圾围城的城市治理难题能否通过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缓解,垃圾分类将如何影响城市绿色发展?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继续推行,上海将在万众期待中给出答案。
撰文 邱慧思 冯婧
参考资料:
[1]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宣传指导手册[M].2018.
感谢杨迎宾和田培琼提供的上海垃圾分类历史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