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去世后,19世纪接近尾声,此时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氛围,跟《物种起源》出版时相比,已 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人已 经接受生物演化的事实,除了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里提供的很多证据之外,越来越多的化石发现,也进一步支持了演化论。奇怪的是,随着演化 论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受,达尔文 的影响似乎也在逐渐减小。尤其是他的自然选择学说,受到了新的挑战。
两条轨道没有相接
自然选择的对象——变异是如何产生的?它的遗传机制究竟 又是什么?这是达尔文一直没有搞清的问题,也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软肋”。
我们已经谈过,其实在1865年,孟德尔就用豌豆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发表了他的实验结果。只是当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似乎也没引起达尔文的注意。也有人说,达尔文即使看到,恐怕也理解不了,因为他缺乏数理统计知 识。
孟德尔虽有一本德文版《物种起源》,但他大概也没有领会到自己的发现会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有什么帮助。
孟德尔被重新发现(www.xing528.com)
达尔文弄不清遗传机制,只好相信“混融遗传”[1]。但苏格兰工程师詹金却不同意。他说,如果这样的话,就像混合黑油彩和白油彩,得到的是灰色油彩。灰色油彩之间再混合,也不会得到黑油彩或白油彩。个体变异也是如此,经过几个世代的杂交混融,会被不断稀释,不仅得不到积累,反而会彻底消失。
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狄弗里斯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遗传因子说。根据孟德尔实验,这种遗传因子不像可以混融的油彩,而是“时隐时现”的粒子。1911年以后,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建立了基因概念。他把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与性染色体对 应起来,这样一来基因就有了物质基础。
小小果蝇立大功
从摩尔根直到今天研究新基因产生的龙漫远教授,都用果蝇做实验。因为果蝇换代很快,一只雌果蝇孵出几小时后就能交配,10天左右就完成一个世代。另外,果蝇有一些很容易鉴别的特征,染色体数目也不大,因此比较容易观察它们的形态变化和基因组成,对遗传学研究贡献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