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生物类群,由共同谱系(血缘)的纽带联系在一起,那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生物共同谱系之下,不同类群是如何产生的。
生存斗争是背后的推手
“在第二章与第四章讨论‘变异’与‘自然选择’时,我已试图表明,正是那些分布范围广、十分分散并且常见的物种,才是属于较大的属里的优势物种,也是变异最大 的物种。”
达尔文还认为,正是这些优势物种所产生的变种或雏形种,最终变成了新的、不同的物种。根据遗传原理,它们倾向于产生其他新的优势物种。结果,现在那些大的、通常含有很多优势物种的类群,倾向于继续无限地增大。
由于生存斗争,每一物种的后代,都力争在大自然中,占据尽可能多、尽可能不同的地盘,它们的形体特征也不断地分化。因而在啮齿类中,既有打洞的老鼠,也有爬树的松鼠,还有生活在水中的河狸。
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www.xing528.com)
“凡是数量正在增加、性状正在分异的类型,不断地趋于排除以及消灭那些分异较少、改进不大的旧类型。因此,通过自然选择,从一个祖先传衍下来的变异了的后代,在类群之下又分裂成从属的类群。”
因此, 自然选择解释了为什么生物隶属于层层相嵌的类群,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类群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和习性。
生物共祖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所有的现生以及灭绝的类型,都能归入一个庞大的系统里,也就是说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每一个纲里的成员,通过最复杂的、辐射形的谱系线连在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网。生物分类的目的,就是要理清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因此,根据达尔文的演化理论, 自然系统像家谱一样,在排列上是依据谱系血统的,而 共同祖先的后代之间的亲近程度,是由属、科、 目等来表达的。我们不再需要一个未知的造物主,来分别一一创造出各类生物。恰恰相反,在下面将要讨论的各方面证据面前,特创论更加显 得漏洞百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