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战略需要,制定了国际传播理念,并据此创办或改组了相关政府机构。
(一)公共情报委员会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就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公共情报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下设无线电服务处、外国新闻局和外国影片处,这是美国第一次正式地、大规模地、有组织地展开国际政治传播活动。[4]公共情报委员会是由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成立的,并任命他的报界朋友乔治·克里尔负责掌管。威尔逊说,克里尔的任务是一项“有关推销的大事业,是世界广告领域的最大冒险”。克里尔组织了旅游团,炮制了一批《美国福音》小手册,设立了一个政府运营的新闻机构,甚至还给影视界派发战时稀缺资源以确保电影中美国的正面形象。由此,公共情报委员会在美国国会和民众中引发大量质疑,战争结束后这个部门就被撤掉了。[5]
(二)国务院公共关系司和美国国家事务办公室
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深信“美国的安全依靠的是与其他国家民众沟通的能力以及赢得他国民众支持的能力。”1938年,美国国务院成立了文化关系司;两年后增设由纳尔逊·洛克菲勒领导的美国国家事务办公室,该机构在拉丁美洲积极促进美国信息和文化的推广。[6]
(三)战时新闻办公室
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成立战时新闻办公室,另外还建立了战略情报局,其功能之一是传播假情报。战时新闻办公室甚至掌控了好莱坞,对电影内容提出各种增加和删减的建议,拒绝给某些作品发放反映许可证,把电影产品塑造成了有效的宣传工具。好莱坞的高级管理层在爱国主义热情和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也非常乐意合作。早在冷战前,理查德·佩尔就说:“美国公司高层、广告商和好莱坞制作室的负责人不但向全世界推销他们的产品,同时还推销美国文化、价值观以及成功的秘诀。”由此可见,美国战时软实力资源一部分来自政府,另一部分则是独立产生的。[7]
(四)美国新闻署(www.xing528.com)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新闻署(USIA)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核心作用。1953年,美国新闻署由艾森豪威尔总统正式成立,这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机构。在肯尼迪总统“只做不说”的策略下,著名节目主持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副总裁爱德华·R.默罗(Edward R.Murrow)出任美国新闻署署长(1961-1964)。默罗鼓励学者和外交官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大大推动了美国新闻署工作的开展。[8]在卡特总统任内,它与国务院教育及文化事务局合并为国际交流署(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gency)。1982年,里根总统又将其重新命名为美国新闻署。1999年,美国新闻署被撤销,其职能被纳入国务院,从而更接近政策中心;而美国之音和其他特种电台则被纳入一个新的两党实体——美国广播理事会。20世纪60年代中期,黄金时期的美国新闻署拥有超过1.2万名雇员,1994年其雇员人数下降到只有约9000人,而在移交到国务院时这个部门仅剩下6715人。[9]
美国新闻署总部设有四个功能局:广播局(负责美国政府电子大众传媒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如下设“美国之音”、“环球影视”等机构)、文教事务局(负责美国政府的人际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如富布莱特项目)、政策规划局(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组织举办各级各类的国际性展览或博览会)和行政管理局(负责后勤和安全保障)以及五个地区(欧洲、东亚及太平洋、非洲、拉美、北非近东及南亚)事务办公室。新闻署在华盛顿总部的工作人员近5000人,在海外近150个国家设有200个左右的工作站、宣传网点(美驻外使、领馆的新闻文化处),人员总计近万人。[10]除了人员众多,美国新闻署的预算也非常可观。1953年以后,美国新闻署的年度预算一直远远超过1亿美元,并随通货膨胀率而调整。到1990年,美国新闻署的运作经费将近7亿美元。[11]新闻署被并入美国国务院后,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名为“国际公共信息小组”(IPIG)的国际传播协调机构,在国务院主管公共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卿被任命为主管,其他骨干成员来自国务院、国际开发署、国家情报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12]
(五)广播理事会
美国另外一个管理国际传播的重要机构是广播理事会(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它是根据《1994年国际广播法》成立的,负责掌管美国联邦政府或政府资助的所有非军事国际传播事务。该理事会由9个委员组成,其中8个委员由美国总统提名并提交美国国会批准,另外一个成员是现任的国务卿。该理事会管辖美国之音、自由之声电视台、萨瓦电台(Sawa)、法达电台(Farda)、自由欧洲电台(RFE)、自由亚洲电台(RFA)、马蒂电台、马蒂电视台和中东广播网(MBN)等,这些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65种语言向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例如,美国中东广播网开办了美国自由电视台(Alhurra),并在2004年开播了“自由伊拉克频道”(Alhurra-Iraq)。广播理事会还在多个国家的媒体中进行植入式播出,既拓展播出渠道,又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例如,在巴基斯坦,该理事会早在2004年5月就在巴基斯坦FM101调频网(FM 101 Network)中开办了名为“你的世界”乌尔都语广播节目(Aap Ki Dunyaa)。该节目每天在早晨和晚间播出两次,覆盖巴基斯坦主要城市。节目内容包括新闻、南亚问题报道、电话连线访谈、圆桌讨论以及南亚与西方音乐节目等。[13]2013年,美国广播理事会在俄罗斯、缅甸和刚果等国家设立了新的机构,继续扩大国际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覆盖范围。2014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议案,决定设立“国际通信署”(USICA),以加强美国的“对外传播能力”。法令规定政府将给予国有新闻渠道更多资助,并详细规定了美国之音(VOA)作为国家喉舌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及其报道限制。[14]根据该法案,广播理事会(BBG)一分为二,即拆分为美国国际通信署和自由新闻网(FNN)。前者负责“公共外交”,后者负责“封闭社会里的新闻自由”。原来由9位理事组成 的广播理事会依然存在,但职责降为“顾问”。国际通信署和自由新闻网将各自拥有单独的总裁和理事会。国际通信署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部门,自由新闻网则属于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私有组织,其地位更接近于“民主基金会”。
(六)美国国务院
除了广播理事会,美国国务院也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事务,尤其在美国新闻署并入国务院后,其促进国际传播与外交事务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强,并开始对国际政治传播进行全面筹划、指导、协调和监控。2014年,美国在尼日利亚资助创办了一个24小时卫星电视频道,主要是为了压制尼日利亚军事组织的电视传播。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该频道由美国国务院提供资金支持,总金额约为600万美元。该频道的节目在尼日利亚完成制作和播出,但与该频道相关的整个项目由一个名为“Equal Access International”的机构负责,它是美国国务院的项目承包商。除了开办电视频道,美国国务院还通过“Equal Access International”在尼日利亚开展记者培训工作。可见,国务院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