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收视调查的源起与发展是媒体领域因应广告业需求的历史沿革。早在1914年,美国的广告商为了防止报社虚报发行数量,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报纸的发行数量。[41]电子媒体的受众调查与研究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首先出现在美国。1920年11月2日,西屋电气公司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开办的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成功地报道了哈定和柯克斯竞选总统的结果,在公众中产生极大的反响。当时,广告客商对广播效应持怀疑态度,不愿意花钱做广播广告。1928年,全国广播公司(NBC)委托哈佛大学教授丹尼·斯达奇在洛基山以东地区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听众数量调查,这次调查可以说是美国广播媒介的首次受众调查。美国最早的广播听众调查机构是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克拉克-胡泊公司(GHI)和广播分析合作公司(GAB)。在20世纪20~40年代广播收听率调查不断发展的基础上,1947年年底,当时一直致力于进行收听率调查的胡珀公司(Hooper)开始在纽约进行电视收视率调查,主要采用同步电话法,同时辅以日记法收集其他定性资料。由此,电视收视调查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一个新的行业正式诞生。
从受众理论来说,西方国家整体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受众理论和以受众为中心的受众理论。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受众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没有辨别力的受众、作为有差异性个体的受众、作为社会类别和有社会关系的受众以及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受众。以受众为中心的受众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作为使用者与消费者的受众、作为解码者的受众。[42]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社会效果和商业效果。两者有着相对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从大众传媒的社会效果来说,理论体系较为复杂,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大众传媒的社会效果研究主要由高校和相关学术机构来完成。相关理论体系主要有:魔弹论、有限的和有选择的影响论、利用与满足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化的理论、知识差距论和创新推广论等。[43]在这些不同的理论框架体系中,效果研究有着相应的路径和方法。大致而言,主要有三类:一是影响范式(paradigm)的研究,即使用定量研究来考察媒介对个人和对社会的影响。第二种是功能方法(functional APProach),强调受众使用大众传播的方法和人们从媒介消费中获得的好处。第三种是批判/文化方法(critical/cultural APProach),考察媒介显现物之下的潜在的权力关系并且强调受众成员在媒介内容中发现的多种意义和阐释。[44]
从大众传媒的商业效果来说,理论体系和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大众传媒的商业效果主要由专业市场调查或评估机构来实施。在商业效果的研究中,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市场。在20世纪初,出版商、广告商和企业家们开始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购买习惯和广告效果。到了20年代,独立的市场调查组织已承揽了大部分调查任务,可以为任何愿意付钱的用户承包服务。市场调查在取样技术上日趋完善,到了30年代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政治民意测验上,就像对消费者的测验一样。随着商业广播的发展,市场研究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因为广播业要用某种方法向广告商证实它的广告价值。在对迅速膨胀的广播听众进行基本统计的归纳时应用了市场调查技术:谁在听,什么时间,他们买了什么。在电话调查和后来的A·C·尼尔森的“听力计”(直接接到用户机器上)的科学取样基础上得出来的节目收听率日益支配着广告的费用和节目内容本身。尼尔森本人以食品和药品零售商服务为起点开始了自己作为市场研究者的生涯。来自广播网、广播广告客户、私人电台、广告代理商及人才公司的赞助支持着各种各样的调查机构。[45]正是在市场的推动之下,效果研究的设备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提升。(www.xing528.com)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媒体的效果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最初使用的方法是最原始的电话回忆法,即调查人员从全国电话簿中随机抽取的电话号码,作为调查的样本,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打电话过去,要求被调查对象回忆听过的广播节目。可想而知,这种要求听众回忆的方法得出的收听率可信度不高。1942年,美国尼尔森公司开始了收听率调查业务。尼尔森公司不通过电话开展调查,而是在随机抽取的听众家中的收音机上安装一种叫作音响记录测量仪的装置。这种装置有一支铁笔,可以与收音机的旋钮同步在卷筒纸带上刻画痕迹。听众定期将纸带寄回尼尔森公司,公司根据刻画的痕迹可以分析出收音机的开机时间有多长,收听的都是哪些电台。
20世纪50年代,音响记录测量仪开始用于电视收视率调查。被选作样本的家庭的每一台电视机都与音响记录测量仪连接,这些家庭每星期将记录仪的胶带寄回尼尔森公司。尼尔森公司根据从音响记录测量仪获得的数据定期出版两份报告,即关于广播电视网收视的尼尔森电视指数(NTI)和关于地方电视市场收视的尼尔森电视台指数(NSI)。1955年,尼尔森公司推出了日记法,作为记录测量仪的补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尼尔森公司在若干个地方市场推出了同步储存测量仪(SIA)。这种仪器可以将数据通过电话线直接送到尼尔森公司的计算机,尼尔森公司可以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就公布收视率。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的AGB电视调查公司推出了另一种新的测量仪器——个人收视记录仪,与尼尔森公司竞争。[46]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电视收视率测量方法发生了彻底的改革。测量公司不再采用简单的收视日志和被动测量仪(passive meters),转而采用人体测量仪(people meter)。[47]进入21世纪后,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开始大力发展在地人体测量仪(Local People Meter)调查体系。如果电话调查是第一代收视率调查方法,日记卡是第二代方法,人体测量仪是第三代方法,数字电视海量样本测量技术则是第四代方法。数字电视海量样本测量方法是基于数字电视技术,其中包括RPD等核心技术,通过大幅度扩大样本数量来提升收视数据的准确性。而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时收视率(Real Time TV Ratings)已经成为现实。实时收视率是通过收视率测量仪采集收视数据,然后发送到收集服务器,再通过云运算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完后的收视报告发送到客户端。其计算方式是先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当天的收视总户数和总收视人口,然后对新收到的每分钟数据进行计算,在短时间内将结果直接发布,输入客户端服务器。另外,尼尔森公司还研发出了新一代收视测量仪,并将其命名为“GTAM”,也称为滚动字符人体测量仪。用于对网络视频、视频点播等收视情况进行测量,尼尔森公司新一代收视测量仪的核心技术是对视频植入节目水印以及日期、时间和节目信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