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电视研究:解析观众人口特征

美国电视研究:解析观众人口特征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电视业而言,人口特征的首要指标是群体规模,也就是电视家庭总数。但在2012年,美国电视家庭总数出现了大幅下降,总数少于2010年,仅为1.147亿。2013年年底,美国电视用户总数继续下降至10077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电视的多元化也是人口族裔多元化的直接体现。就美国人口总体特征而言,其总人口约为3.21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1.6%。在美国,“Y一代”是指“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的子女们。

对于电视业而言,人口特征的首要指标是群体规模,也就是电视家庭总数。美国电视家庭总数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从2007年到2011年一直处于增长之中,这五年的电视家庭总数分别为1.114亿、1.128亿、1.145亿、1.149亿和1.159亿。但在2012年,美国电视家庭总数出现了大幅下降,总数少于2010年,仅为1.147亿。2013年年底,美国电视用户总数继续下降至10077万。电视家庭总数意味着电视市场的规模,其变化直接影响电视市场的发展前景。

种族也是人口结构重要的研究维度。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电视的多元化也是人口族裔多元化的直接体现。以报纸为例,在1880年到1900年的20年里,美国人口中一共增加了大约900万在外国出生的人,相当于1880年之前40年的移民人数总和。其结果是,1890年纽约市的报纸的读者对象有80%是在外国出生的或其父母是外国人,[3]当时许多报纸受此影响而改变了编排和报道风格。从电视研究来说,种族情况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根据2013年8月公布的研究报告,西班牙语是美国英语之外的第二大语言,共有3760万5岁以上人口在家庭中使用该语言。其次是中文和印度语,共有2800万人口在家庭中使用中文,2200万人在家庭中使用印地语、乌尔都语等。法语位居第四,共有2100万人在家庭中讲法语。[4]不同族裔在电视收视行为和节目内容需求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尼尔森公司2013年数据,美国人每周平均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为41小时,其中34小时用于收看直播电视节目,其中非洲裔美国人收看电视的时间最长,每周达到55小时,而且这55小时是收看传统电视的时间,拉美裔美国人每周收看电视的时间是35小时,亚裔收看电视的时间最短,每周仅有27小时。[5](www.xing528.com)

人口特征是分析电视观众内容需求和收视行为的基础,2005年前后,美国几大电视网观众的年龄中位数(median age)分别是:CW是34.1岁,福克斯(FOX)是37.3岁,美国广播公司(ABC)是45.8岁,全国广播公司(NBC)是49.1岁。观众年龄最长的要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观众的年龄中位数是51.8岁。[6]根据美国政府部门2015年数据,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7.8岁。就美国人口总体特征而言,其总人口约为3.21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1.6%。就人口年龄结构而言,0~14岁的人口比例为19.0%,15~24岁为13.7%,25~54岁为39.8%,55~64岁为12.7%,65岁以上为14.8%。目前,各国媒体研究都十分看重青年群体的特点,因为他们将决定着未来媒体走向。在美国,“Y一代”是指“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的子女们。“Y一代”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通常也被叫作“千禧一代”或“iPad一代”,有时也被叫作“彼得·潘一代”。而“Z一代”又称为“网络一代”或“数字一代”,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们。在英国趋势预测专家萨旺特·辛格(Sarwant Singh)看来,“Y一代”和“Z一代”是最重要的两代人,他们能够适应变化,最愿意尝试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且更看重实时地、按需获取信息和服务,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根据弗诺斯特沙利文公司(Frost Sullivan)在美国和欧洲对3600名“Y一代”的调查,这个群体呈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7]在人生态度和信仰方面,舒适、地位和富有是最重要的,紧随其后的是环境和可持续性。②他们对新技术有很高的关注度,是数字设备的追随者。③他们对个性化感兴趣,而且收入越高,个性化的意愿越强。④在影响和自我表达方面,朋友、电视和社交媒体是他们购买新产品时最具影响力的三个要素。⑤他们要求较高,但缺乏耐心,即有“速度与激情”的特点,他们需要最即时的信息、讨论和回复,对用语音设备控制设备的需要越来越强烈。⑥他们具有个人主义特征,那些符合他们个人价值观的产品更有吸引力。⑦他们具有很强的价格意识,有着自己的预算,更喜欢在网上搜索产品价格,并在网上进行比价,对社交媒体的营销手段更感兴趣。⑧他们很看重合作关系。为此,包括电视业在内的传媒业从内容、渠道、终端、服务等方面都在加大变革力度,力求抢得先机,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