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早期创办和经营华语电视是为了谋求商业利益,当时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在当地电视频道上租用时段播出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租赁来的节目,并没有从事严格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活动,因此美国华语电视的肇始阶段可以被称作“经销商”阶段。美国华语电视得以发展的基础则是移民数量的增长和电视及传输技术的进步。随着美国华语电视受众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制作水准的提升,它们从“运营商”阶段逐步进入了“生产商”的阶段。而随着美国华语电视影响力的扩大,他们也不再单纯着眼于经济利益,而是更加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传媒体系的组成部分。
海外华语电视在诞生初期的20年中,也就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主要扮演电视节目“经销商”的角色。相比华文报纸,美国华语电视的出现晚了近一个世纪。而且,相比其他少数族裔的电视也起步较晚。例如,相比使用西班牙语的族群所创办的电视,华语电视发展较晚。西班牙语裔人数众多、消费力强大,很早就有属于西班牙语裔的电视频道和电视台,而且还不止一个。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出现了华语电视,但在有线电视的众多频道中,一直都没有一个全部都是中文节目的频道。在各地方的无线电视台里,更没有一个中文频道,也没有任何华人拥有无线电视台。由于无线频率资源有限,无线电视台的售价昂贵,政府控制着无线电视频道,对拥有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因此长久以来,大多数华语电视台没有有线频道,也没有任何无线台,仅是播出电视节目的公司。其运作模式大多是把托播的广告与播出的节目合并在一起,制作成一个录像带,拿到地方上的无线台或是在有线电视台的某一个频道播出。1972年,刘恕在美国纽约与人合资成立“大家传播公司”,向纽约一家超高频无线电视台购买时段,然后从台湾购买电视节目。由于营运困难,不到半年即停止营业。随后,刘恕又通过集资成立了“华语传播公司”(Sino Communications Group,Inc.),并在1973年播出华语节目。所播放的节目以租赁的形式从台湾电视获得;该公司自备四分之三吋规格的卡式录影带,寄交台湾电视机构,由他们将所租购的节目录好,再寄回“华语传播公司”播出。而播出的方式则是该公司向纽约市一家名为曼哈顿电子提词器(Tele Prompter Manhattan)的有线电视公司所购买的时段。Tele Prompter Manhattan公司在全美的有线电视系统中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拥有订户逾100万户。当时订户每月缴付费用9美元,即可收到经由专用电线传输的24个电视频道,其中包括纽约市以及邻近的康涅狄克州各电视台的节目。而“华语传播公司”所用的J号频道,也就在这24个频道之内,其播出华语节目的时间,为每天晚间8点到10点。“华语传播公司”将录影带和广告整理好送交Tele Prompter Manhattan公司依照预定的次序播放。当时,刘恕每天要缴付购买Tele Prompter Manhattan时段的费用是45美元,从港台等地租用节目的费用是120美元,再加上节目运费、人工费、房屋租费等项,每天总支出大概是300美元左右。据刘恕本人表示:当时公司的运营情况还可以,能略有盈余。[2]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人创办的华语电视公司大多采取和刘恕相似的节目运作方式和商业盈利模式,例如马福全1972年创办的“中华海外传播公司”(Chinese Overseas Mass Communication Company Ltd.)就是租用洛杉矶22号频道电视台的时段,每周一次播出从台湾的台视订购的电视节目。另外,陈立鸥、钟启文,吴丰堃、吴丰义兄弟,黄伟成、黄约翰父子等先后成立的华语电视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经营模式。
早期华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因应了当时海外华人移民数量增长的趋势以及他们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就美国而言,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排华法的废除和1965年移民法案的通过以及后来一系列宽松的移民立法,美国华人移民的人数以十倍的速度增长:从1960年的24万人到1990年的160多万人,再到2000年的将近300万人(包括45万混血儿)。据美国移民局统计,从1961至2000年的近40年间,美国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共接收了130多万移民。2000年,美国华裔人口的70%为美国境外出生的第一代移民。目前,华人人口约五分之一为美国本土出生的第二代;而父母和本人均在美国出生的第三代占不到十分之一。[3]同一时期,有线电视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就美国而言,从1960年的70万订户到1970年的450万订户再到2000年的7310万订户,期间增长的幅度相当可观。
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而言,电视声画并茂的特点使其比报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的重要方式。例如,在1979年秋,98%的美国家庭有电视机,平均每天有7小时在开着。[4]而在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时代之前,有线电视无疑是他们收看电视的主要选择。这样,很多通过租用有线电视播出华语节目的电视公司就应运而生。
从严格意义上说,美国华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办的海外华语电视还不能称作“电视台”,因为这些电视公司既无节目制作能力,也没有自己的传播渠道;既不具备专业人才,也没有配备相关的设备。它们只是扮演着电视节目“经销商”的角色,即从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引进电视节目,然后租用当地电视频道播出。在这个阶段,美国华语电视根据所经销的节目来源划分,可以分为特点较为鲜明的两个时期。
(一)台湾节目一元化时期(1970~1979年)(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华人数量和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华语电视就随之出现。在这期间,马福全夫妇创办了“中华海外传播公司”,陈立欧于1974年1月27日租用旧金山20频道的时段播出的《华语电视剧场》,吴丰堃、吴丰义于1974年4月投资组织的海华传播公司,原香港丽的电视台总经理钟启文与友人于1975年在洛杉矶合组玉树公司以及黄伟成的“天祥”,和前台北中华广播电台董事长黄约翰经营的“中华”,等等。虽然数量众多,但都规模有限。这个阶段,刘恕在华语电视经营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尝试,表现也较为突出。1972年,他在纽约与友人合资成立“大家传播公司”,购买台湾三家电视公司的节目,在从纽约一家超高频无线电视台购买的时段中播放。但也由于营运困难,不到半年即停播。他接着又集资组织了“华语传播公司”,向纽约市一家名叫曼哈顿电子提词者(Tele Prompter Manhattan)的有线电视公司购买时段,于1973年起开始播出购自台湾和香港的华语节目,每周播出14个小时。曼哈顿电子提词者(Tele Prompter Manhattan)公司在全美的有线电视系统中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拥有订户超过100万家。每家订户每月仅缴付订费9美元,就可以收到包括“华语传播公司”所在J号频道的24个电视频道。
这一时期美国华语电视主要以租借当地电视台时段的形式播出,内容以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为主。美国华语电视的节目来源地几乎都是中国台湾,形成台湾节目一元化的格局。在这十年中,台湾“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电视台外销的节目时长合计超过了2万小时。如以类别分,最多的为电视连续剧,其次为单元剧和综艺节目,再次为特别节目与新闻集锦等。[5]
(二)节目来源多元化时期(1980~1989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华语电视的规模和节目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些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不再是单一来自中国台湾,大陆和香港也开始成为美国华语电视的节目来源。
1980年,宏声电视在纽约创办,该台与中央电视台签订了购片合同,播出从中央电视台购置的电视节目。1982年,张济民创办了华声电视。1983年,世华电视在纽约、旧金山以及芝加哥设台播送节目。1984年,洛杉矶开办了每周播放一次中国大陆节目的敦煌电视;同年,美国苹果电视和美国翡翠台开播。随后几年,分别成立了华美电视、华语电视广播公司、美国亚洲电视、洛杉矶LA18台和旧金山KTSF26台。
在这个阶段,虽然美国华语电视的节目来源趋向多元,但是中国台湾电视节目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特别是1980年,台湾“台视”、“中视”及“华视”三家电视台集资在旧金山成立“国际视听传播公司”,出售三台制作的节目,由三台轮流派任总经理经营。[6]“国际视听传播公司”还经营“联合华语电视”,在美国各大城市转播台湾的新闻与专题节目,每周播出时间为半小时。从1981年开始,“联合华语电视”先后在旧金山(26频道)、洛杉矶(18频道)、纽约、新泽西地区(25频道)、夏威夷地区(13频道)、华盛顿地区(56频道)、芝加哥、密尔互基地区(26频道)、休斯敦地区(48频道)进行全方位转播。[7]1983年,台湾欣欣传播公司接手联合华语电视。半年后,节目播出时间增加为1周1个小时,播出内容除了新闻之外,还有台湾电视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