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怀念音乐家杨树声教授-记忆西部乐韵与王晓平音乐研究

怀念音乐家杨树声教授-记忆西部乐韵与王晓平音乐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0年来,在我国现代师范音乐教育的建设中作出毕生努力和重要贡献的著名音乐家有应尚能、陈洪、刘雪庵、老志诚……杨树声等。”而此时作为音乐系主任的杨树声教授也就成了我们天天能够遇见的老师之一了。笔者撰写小文之目的:一是表达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二是唤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今年适逢杨树声教授逝世五周年之期,缅怀故旧,悲不自胜。

怀念音乐家杨树声教授-记忆西部乐韵与王晓平音乐研究

杨树声,1918—2002,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声乐专家。1937年肄业于上海国立音专。抗战期间,先后在四川、贵州、江苏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实验巡回歌咏团副团长兼指挥。新中国成立以后,执教于华东师大,并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兼课。1956年8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举家从上海迁往兰州,任教于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1958年音乐系成立后至1983年担任系主任,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甘肃分会第一、二届副主席

图1 20世纪80年代留影

杨树声教授是我国西北现代师范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和杰出代表。(图1)在西北的43年中,他经历了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历的一切考验:创业的艰辛、生活之艰苦,历次运动中的磨难与打击等等,但潜心治学,精研声乐实践与教学,培养出一大批的音乐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活跃于舞台及课堂,为西北乃至全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来,在我国现代师范音乐教育的建设中作出毕生努力和重要贡献的著名音乐家有应尚能、陈洪、刘雪庵、老志诚……杨树声等。”[1]笔者从小生长在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大)的校园里,记忆中的童年时光美好、难忘。儿时经常能够碰到那些默默无闻耕耘在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中不乏国内著名的大家!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的奠基人李秉德,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等等。其中杨树声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

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高等院校渡过了停滞不前的荒唐岁月。我们家居住的那个“社会主义大院”也就此解散了。大院的广场中央瞬间新建竖起了音乐楼、美术楼格外醒目,分别矗立在“水塔山”[2]南北两面。自建好使用以来,音乐系和美术系的办公和教学也就搬到了这里,这里随之也热闹了起来。吹拉弹唱之声成了我们生活中“家常便饭”。年少的我们渐渐地和音乐系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成了朋友。他们中间有军人、有在职教师,有农民的孩子、有藏族学生,也有从新疆求学的。而此时作为音乐系主任的杨树声教授也就成了我们天天能够遇见的老师之一了。那时的他,衣着极其朴素,一身蓝布衣裳,手提黑色布包,慢条斯理、饱经风霜的身影显得从容、坚定,丝毫没有一些艺术家身上的张扬、高傲,倒更像一位老学究,整天骑个自行车,独来独往,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不时还小声哼上几句旋律或说几句“意大利语”。早上还未上班,就听到他在琴房练声,浑厚的声音“咪咪咪、吗吗吗”,饱满、通透。天色将黑,又见他一个人提个包,慢悠悠,不慌不忙地离开音乐楼。当时不理解,也不知道,这两点一线的距离锁定了他一生所钟爱和追求的艺术事业!相比较当今的一些艺术家,心气浮躁,忙忙碌碌,为了金钱,急功近利,甚至呼风唤雨,威风凛凛。而在这一辈老艺术家身上,看到的却是踏实、严谨、执着和精神。后来,由于父辈的交往,从小喜欢音乐的我,在家人的激励下学习声乐,父亲为此专请杨先生听我唱歌,给予指点。一天晚上,在他的鼓励下,我在他的琴房演唱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先生说道:“声音还不错,是一个典型的抒情男高音,但是如果想要学习声乐,就必须做好首要的准备工作,即爱好唱歌。”在得到先生的首肯下,自己鼓起勇气,坚定信心,扬起自己的艺术事业风帆!一晃二十余年过去了,虽然我在声乐领域没有取得骄人成绩,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圈定自己的目标,从师范院校音乐学本科读到了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毕业,并获得了音乐学博士;从一位在艺术道路上攀爬的学生成长为一名高校的专业教师。还有一次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同学苦于没有好的声乐老师指点和缺乏学习声乐的积极状态,想利用假期跟随我回兰向先生请教。在未和先生约定的情况下,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冒昧地敲开先生家门,说明来意时,先生却爽快地答应了。而后在他家的一个多小时里,就一首简单的新疆民歌《嘎哦丽泰》,从声音位置、气息共鸣、咬字吐字、行腔归韵到对歌曲的音乐处理和风格把握,先生的讲述和示范通俗易懂、清晰明了、演示到位!虽然我和杨树声先生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但是在我的艺术道路上,以及取得的成绩与杨先生等老一辈的鼓励是分不开的。从老一辈艺术家的身上,我看到了对艺术的执着以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理想和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的博大情怀。有时我在想:人这一辈子,有些人生活在浮光掠影中,有些人则生活得很实在;有些人在舞台上风光一辈子,有些人则深入到知识的海洋中,潜心做学问,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些人对得起自己,却有损于社会;有些人则宁可辜负自己,却拥有大爱无疆胸怀。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担负起社会的重托,这就是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一代(七十年代生)的人生宿命和理想观念吧。

杨先生已经过世十年了。笔者撰写小文之目的:一是表达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二是唤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钱仁康先生于2007年4月8日在《缅怀杨树声教授》一文中说道:我的同乡好友和同窗、同事杨树声学长,是我国音乐界的一代宗师,毕业从事高等音乐学府的声乐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提倡“面罩唱法”,开风气之先。今年适逢杨树声教授逝世五周年之期,缅怀故旧,悲不自胜。爰写离合体诗歌(嵌“树声教授”四字)一首,以寄怀念之思:树德务滋见功效,声闻九皋倡“面罩”。教书育人呕心血,授业解惑重师道。[3]1983年,杨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样认为,声乐是门不成熟的学科,也许不是很复杂,但难度确实很大,要靠艰苦的实践和钻研,声乐教学也是如此。能不能教得更有经验和水平,全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就是这样一个规律。希望我们广大声乐教学工作者多从这方面努力。”[4]这是杨先生一生艺术追求的总结,也是对声乐工作者的鞭策与指导。笔者以为,杨树声教授一生勤于钻研、精修声乐教学与实践,生前撰写的几篇声乐教学论文,《从学习贝吉的声乐教学说起》,系统的整理和介绍贝吉的面罩唱法,融入了杨树声先生一生对声乐教学的研究,特别是最后十年的教学体会,文章披阅十载,七易其稿,部分内容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全文刊载于《西北音乐文化》2007年第3期。《谈声乐教学中的模仿》一文是杨先生遗稿,积多年教学实践,特别是总结了1999年至2000年两年的心得与体会。另外,《克莉罗娃的声乐教学》,发表于《音乐艺术》1991年第1期;《面罩唱法是不科学的声乐教授法吗——评美国斯坦利抨击面罩唱法文中的错误》,发表于《音乐研究》,1997年第4期;《对学生声乐实践的指导》【德】玛尔凯西,杨树声译,发表于《音乐艺术》1991年第4期等。这些都是我国声乐界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值得后学精心研究。

20世纪是中国音乐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世纪。老一辈音乐工作者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倡西学,洋为中用,并伴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经历着一次次的政治、文化的洗礼。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也一次次从碰撞到吸收,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民族化的长期思想革新和漫长的艺术实践过程。笔者以为,尤其在新的世纪里,学术界对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音乐教学思想,尤其是专业教学思想应予以重点研究,及时总结前人之成果,继承、创新,推动音乐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杨树声教授一生经历坎坷却有坚定的信念与追求,不仅学识渊博、学养深厚,且德高望重、德艺双馨。音乐学科发展迅猛,如果把学术研究的目光局限在中国音乐近现代发展道路上,聚焦在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身上,我们不仅获得的是真实的,而且是活生生的史实。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事业责任心,为其树碑立传、传世后人,名副其实,功德无量!今年是杨树声教授逝世十周年,以上小文,权作是对先生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敬仰吧!

(图片来源:《这方水土当敬仰您的灵魂——杨树声先生逝世五周年暨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www.xing528.com)

(原文发表于《人民音乐》2013年第7期)

【注释】

[1]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北京:华文出版社,1991:17.

[2]旧时西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由于在一座小山上矗立着一个高约三四十米的水塔,故名“水塔山”。

[3]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这方水土当敬仰您的灵魂——杨树声先生逝世五周年暨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2007:155.

[4]同上第1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