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至29日,南京迎来了“马友德从艺从教6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分为“马友德师生音乐会”(紫荆大剧院)和“马友德教学曁二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南艺传媒学院报告厅)。国内众多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汇聚一堂,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友德先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视角、多层次的归纳与总结;对于马友德教授的人品、学识、德行予以高度的评价。
马友德先生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从教60年来,治学严谨、德艺双馨,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二胡艺术人才,可谓桃李天下。他的学生陈耀星、朱昌耀、邓建栋、卞留念等多成为当今活跃于国内外舞台的著名二胡演奏家,也有相当一部分成为艺术院校教学领域的突出代表,在国内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二胡流派,被誉为“二胡界的马家军”。在研讨会上,目睹诸多专家给予马友德先生的高度评价。马友德先生却说,60年来,他把这一份职业看成一个光荣的历史使命,希望有一天民族音乐也能向钢琴、小提琴一样走向世界;二胡教学中应该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更需要“博采众长”,我的成绩来自大家!
在感慨马友德先生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默默耕耘半个多世纪的同时。我不禁想到了一件看似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
据说,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的阶段。然而这种大众化是建立在近十年的教育产业化以及扩招的基础之上的,其影响已在逐渐显现:学校越来越多然而模式却越来越单一;大学生越来越多然而质量却越来越差;学术成果越来越多然而学术垃圾也越来越多。近两年很多院校,尤其是一般院校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前景堪忧。“如何立校”成了当今高等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
(www.xing528.com)
图1 研讨会会场
话又说回来,一所艺术院校如何发展,笔者以为,就是特色!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师资!大学好与差,并不是表面的条件优劣,并不是大楼的多与少,而是主要是否有名师,是否有一批名师。就南京艺术学院而言,其实可挖的资源很多,就看领导是否具有战略家的眼光,是否真正挖掘出了自身的特色。南京艺术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不仅曾经拥有一大批的名师,而且民乐也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而笔者这里所说的民乐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即是一种有着丰厚江南文化底蕴人文化境的,是一种集民族音乐研究、民族音乐演奏与教学、民族音乐创作于一身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立体的音乐教育、研究、创作体系。如果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是抓住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们有之,谓之“别无我有”;别人不行的,我们可以,谓之“别弱我强”;别人是个体行为,我们确是个体组成的团队,谓之“别个我群”,别人是初出茅庐,我们已是参天大树,谓之“别小我大”。(图1)笔者以为,今天我们庆祝“马友德从艺从教60周年系列活动”,目的不在于这个活动的当下,而是在于及时总结,及时反思,缜密谋划,长远规划,着眼于音乐学的未来,音乐学院的未来,南京艺术学院的未来,中国民族音乐的未来!
以上言论,仅为一家之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