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乐韵:王晓平音乐研究文集揭示艺术人生

西部乐韵:王晓平音乐研究文集揭示艺术人生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利用在兰州开会的间隙,专程拜访了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中国花腔歌曲的拓荒者——尚德义先生及其夫人元柏萱教授。尚德义先生是我国当代一位多产而引人注目的作曲家,写有各类大量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歌曲尤其在花腔创作和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

西部乐韵:王晓平音乐研究文集揭示艺术人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利用在兰州开会的间隙,专程拜访了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中国花腔歌曲的拓荒者——尚德义先生及其夫人元柏萱教授。这也是我多年的一个夙愿。近十年来,经常听一些音乐界的前辈和朋友们说,尚老及其夫人现常年居住在兰州,经常在西北地区采风,一对年过古稀的音乐家常年奔波于辽阔的大西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们这种艺术追求、探索精神和人格品质,使他们充满旺盛的精力,忘我的创作?走进尚先生阴暗的住所,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布置简洁,一台立式钢琴,谱架上摆着正在创作的器乐作品,一套普通的沙发,沙发旁的书桌上放满了谱例,元老师笑着说:“住在一层比较阴,见不着阳光,这两天我也感冒了,学校准备把我们调到二楼,不过我们还是比较适应这里的气候。”

尚德义生于1932年,祖籍辽宁,五岁时,因“七七事变”爆发,随父举家西迁兰州,1938—1949年在兰州度过了儿童和少年时代,自幼爱好音乐和美术,常戏游黄河,登皋兰山,倾情于“花儿”与秦腔音乐之中,195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1952年,因对音乐的痴迷,毅然转入音乐系主修作曲,1955年分配至东北师大任教,1956—195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1958年转入吉林艺术学院任教至今,长期主要从事作曲理论及教学工作,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和夫人被西北民族大学特聘为兼职教授,从1992年以来,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北地区考察,采风,讲学,创作,涉足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丝绸古道,天山南北,多次在甘肃省音协、西北师大、西北民大、省群艺馆进行学术交流,和甘肃省音乐界的朋友们一起研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业余及老年合唱团,这儿成了其重要的创作基地,现在和夫人为民大音乐舞蹈学院培养作曲双专业(创作、表演)和声乐人才,他们之所以留在这里,依尚德义先生所说:第一,他们的西北情结。他从小长在黄河边,儿时的记忆特别深刻,对这里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时时想起儿时的伙伴,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加起来他已在西北度过24年了!老伴从小也在这儿生活过三年。第二,尚德义先生于1992年多次来西北,深深地感到由于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外流严重,教育跟不上,经济就很难快速发展,这里太缺教师啊!所以夫妇二人回到了第二故乡,为培养音乐人才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而西北地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民情纯朴多样,这里又是他们挖掘和整理民族音乐艺术的宝库,对于搞艺术创作,尤其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他们来说又赋予了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灵感。当初尚德义先生的想法没有得到理解,儿女不理解,朋友不理解,同事不理解,一些发达地区音乐、师范院校高薪聘请他们,他们不去,并不是不向往舒适的生活,只想利用有生之年再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西北比起东、南发达地区更缺教师,更需要有人来为西北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事实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所有熟知他们的人。

尚德义先生是我国当代一位多产而引人注目的作曲家,写有各类大量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歌曲尤其在花腔创作和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他在1971年以前,一直从事器乐创作和教学,当时在尚德义先生身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聋哑儿童在部队下乡医疗队的精心治疗下,奇迹般地能开口说话,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年轻的尚德义,这是科学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更是人类真情的流露,于是他立即写了一首花腔女高音歌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王倬词),之所以选用花腔体裁,因为它不仅可以表现现实生活题材,而且它特有的极具艺术张力的唱腔比较适合表达聋哑孩子获得新生后,能开口说话的惊喜和兴奋的心情,由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孙家馨首唱,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从此尚先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声乐作品的创作中来。艺术歌曲作为西方声乐体裁,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不但具有精致的伴奏织体、清晰的曲式结构、丰富的调性转换、演唱中戏剧性的表现力等形式美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与较强文学性的歌词的高度统一,以达到品味纯正,诗情画意,意蕴深刻,格调高雅,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真、善、美。几十年来,尚德义先生坚持自己创作歌曲的同时自己谱写钢琴伴奏,在创作构思时,歌曲的结构、前奏、间奏、起、承、转、合、对比、发展都力求安排得当,给人以严谨,和谐的结构美,避免为形式而形式,为技巧而技巧,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此,他所选用的歌词要短小精悍,赋予诗意,要有激发音乐灵感的意境,要给音乐以驰骋的空间。三十多年来,他先后的创作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吕金藻词)、《春风圆舞曲》(吕金藻词)、《祖国永在我心中》(赵兰词)、《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志同词)、《火把节的欢乐》(卢云生词)等数十首艺术歌曲,这些歌曲大多被收入专业艺术院校、团体的声乐教材及曲库和全国性声乐大赛的主要演唱曲目和规定曲目,为创作西洋声乐体裁的民族化开辟了道路。

尚德义先生认为,艺术歌曲其体裁来源于西方,生长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下,但较高的艺术性值得我们借鉴,要让中国听众吸收和接纳,必须“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即形式与内容都要民族化,要具有中国音乐的风格,他在创作中特别重视这一点。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习惯是线形思维,故他在创作时将旋律美的创作放到突出的地位,对旋律音调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民族民间音乐中有许多花腔的因素,把花腔的技艺自然的运用到各地民歌音调中,声乐的发展空间拓宽了,表现力更加灵活自如,这就使得音乐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而且更具艺术性,把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神韵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之中,追求神似,给人以想象和憧憬。如哈萨克族风格的《七月的草原》(宋斌廷词)、蒙古族风格的《小鸟飞来了》(任卫新词)、彝族风格的《火把节的欢乐》以及东北风格的《今年梅花开》(东北民歌改编)等。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这些年来,尚德义走遍大西北,正是这里丰富的民族音乐赋予他以灵感和启迪,一次又一次的滋养、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近几年与著名词作家邵永强共同合作创作了女生合唱《牧笛》、混声四部合唱《大漠之夜》《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和中国合唱节金奖,以及其他艺术歌曲如《阳关柳》《大西北之恋》《牧场情歌》等都已飞向全国。通过几十年的音乐实践,尚德义先生认为,音乐作品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要具有美的品格,蕴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创作技法,既要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又要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他的作品力求内容上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讴歌生活,揭示生活,形式上精益求精,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感染,求真、求实、求美,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只有这样,音乐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尚德义先生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种歌曲能在大众中普及,以此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www.xing528.com)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已过中午1时,在我们一同吃饭时,尚先生还不忘拿上他自己录制的作品光盘,在吃饭时,不停地和元老师解说作品的创作背景、思路、技法和歌唱家演唱时的特点,真正体现了两位音乐家的艺术追求和高尚的情怀。

这些天来,他们可亲可敬的身影时常在我眼前浮现,在我的耳边也一直萦绕着那首早已传遍大江南北的《七月的草原》的优美旋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旋律中的切分节奏及连续跳跃的音符,表现出的一种愉悦、清新、刚健、活泼的心情和充满青春活力的音乐风格不正是这一对古稀老人的艺术人生和西部情结吗!

(原文发表于《丝绸之路·文论》2006年上半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