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学术领域,伍国栋先生是一位精耕细作、笔耕不辍的研究家。学生时代系统的音乐训练和深厚的国学功底,[21]使得他从事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如鱼得水,著述丰硕。通读先生的著作和文章,不仅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而且思路宽广,分析精辟透彻,具有很强的学理色彩。常言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慢功夫,更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架构,就不可能游走于学术之间;如果没有长期的实践积累,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没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首先,在该书中我们理解到一位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认识,体悟到一位老人对音乐学术的执着追求!该书为了使读者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著述从目录中便体现出了较高的学术性质,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包括目录,即文本目录,也就是全书基本框架;图版目录,这里包括了最新的考古成果以及历史文献中的图片、壁画、书影等;图表目录,包括在论述过程中,依据文献记载和研究所形成的分析表格等;谱例目录,根据不同时期所留传下来的代表性谱例,包括公尺谱、简谱、五线谱以及不同乐曲的比较谱例等。详细直观。其次,该书参考文献不仅囊括了著述、论文,而且对于图鉴、百科、大系、大成、曲集逐一分类并详细列出目录。对于历史典籍的选择和参考尽量考虑有代表性的著述和版本。全面客观。最后,在本书附录是两个部分:一是“苏南三社”调查记;二是江南丝竹大事年谱(1901—2006),既充分体现该著作重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同时,也为以后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江南丝竹研究史料,可谓用心良苦。
在音乐教学领域,伍国栋先生是一位教学相长、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他在教学中始终倡导:音乐学成果最终要以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写文章既要客观,又要讲究规范。笔者清晰记得,读博的第一节课先生即安排了“学术立命,以德为先”的讨论议题。把学术与艺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把秉承学术衣钵,探索真善美的本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奋斗目标,都需要树立良好的品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故所谓“学如其人,文如其人”。三年的读博时光,他经常督促学生多读书,广读书,善思考,慎写作,严谨治学。师生们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学术沙龙,清贫乐道,乐此不疲。著述中专列一节《江南丝竹研究历史与现状》,对始于20世纪初至今的“丝竹乐”,尤其是江南丝竹进行了学术梳理,涉及曲目研究、乐种概述、形式、形态与技法、乐社和演奏家等百余篇相关文献尽可能逐一列出、评述,尤其是对重要成果予以客观系统地评价,表现了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普遍尊重和重点关注。客观地评价建立在平等公正的学术基本立场之上,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探寻传统文化的真谛。所以,学者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且应具有反思精神。体现了作者一贯的研究写作风格,即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这一广垠浩邈、千古恒久的“母源”音乐文化来说,笔者更是一位学子。学子撰文,千古之事,何不悠悠而兢兢业业![22]真可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3]
伍国栋先生提倡撰写音乐学的文章也要讲究“信达雅”[24]。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这看似只有在翻译学中出现,其实作为一个音乐学者,对待音乐历史,常常就会涉及历史典籍与文献,忠实、准确的翻译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才能为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著述中说:李芳园在题解此曲标题时说,每一绝板,以八计,故俗名《老八板》。[25]须知所谓一个“绝板”,就是一个乐句,“每一绝板,以八计”,就是每个乐句都同为八板。全曲李氏注为六个“绝板”,第一和第二“绝板”,为上下句结构,曲之主体;第三、四、五“绝板”,李氏分别在注出“一绝”基础上,又分别各注“变调”“又变”“三变”,这即表明此三句,是由前两个主体乐句变化而来的乐句;最后第六个“绝板”,李氏在注为“一绝”之后,又注“收音”,显然是表明此“一绝”是全曲的结束句。[26]此句行文诠释清晰,表达流畅,通俗易懂。在此基础上,文章具有文采,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学术研究不是发明创造,而是探寻真理,对于真理的追寻,就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学术求真,人品求善,艺术求美,从科学走向艺术,从艺术走向学术,就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过程。
总之,《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一书设计新颖,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谱表丰富。作为丝竹乐“乐种”性质的全方位、系统性的整合(即历史和现状的、人文和形态的、社会和音乐的、案头和田野的)研究成果出版,为当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增添了浓重的学术色彩。伍国栋先生年近七旬,从教五十年,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三十年,身体力行,孜孜以求,著述迭出,仅2010年除了该书出版发行之外,另一本编著教材[27]业已面世,并为全国各大艺术、师范院校选用,真可谓“厚积而薄发”。如今他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继续奔波于全国各地讲学,为教学和科研辛勤耕耘,为中国音乐学术事业鞠躬尽力。在此,我们祝贺《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出版发行,祝愿先生身体健康,学术生命常青!
(原文发表于《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
【注释】
[1]该书第302页。
[2]该书第125页。
[3]该书第304页。
[4]该书第306页。
[5]该书第28页。
[6]该书第24页。
[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365.
[8]该书第91页。
[9]该书第69页。
[10]该书第83页。
[11]该书第124页。(www.xing528.com)
[12]该书第198页。
[13]该书第245页。
[14]该书第246页。
[15]该书第191页。
[16]该书第238页。
[17]运用西方曲式结构理论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18]该书第156页。
[19]该书第160-161页。
[20]该书第299页。
[21]伍国栋先生曾于“文革前”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该校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建立较早,且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之一。先生主修二胡,对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切体悟。毕业后留校任教,“文革”期间,因家庭原因,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
[2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自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4]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学术标准。
[25]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初学入门琵琶谱.今译本.何明威,王天键,译谱.北京:华乐出版社,1997:110.
[26]该书第197页。
[27]伍国栋.中国民族音乐.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