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融入世界音乐

中国文化融入世界音乐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研究音乐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扩大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提升国民素质,强大国家实力。世界音乐文化需要中国音乐营养的同时,中国音乐发展也需要世界文化的补给。众所周知,对于外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介绍在我国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的艺术音乐。[7]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宏观视角,即体现文化中的音乐和在音乐

中国文化融入世界音乐

音乐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文化风格的精华。对许多人来说,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1]20世纪80时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逐步建立,研究领域日渐扩大。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者的观察角度和研究视野,“在原先主要是汉族音乐理论的音乐类型和音乐形态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到所有民族所有的音乐类型,深入到与音乐本体相关的更深文化层面;其科学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又进一步得到比较清晰的提示和学科性规范。”[2]从注重民族民间音乐理论音乐本体形式的“曲理”“乐理”认识向为“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理论构建服务的“学理”认识方向转移;从民间音乐局部的曲调形态方面向自觉接受文化人类学诸学科理论及方法,在注重音乐本体研究的同时,开始注重诸多文化内容的考察与研究拓展。在继续深入研究国内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利用出国交流、深造之机也开始对国外音乐的采访、介绍,进而对国外的音乐事象展开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音乐提供了广泛的参考,也为国内音乐学术事业的逐步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例如,俞人豪、陈自明的《东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书中探讨了中国以外的亚洲,以及与西亚属于同一乐系的北非阿拉伯地区的音乐文化。按照音乐文化与风格的特点,划分成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北非四个大的区域。从每个地区中,又选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音乐进行重点论述,叙述对象以传统音乐为主,只在个别国家涉及现代专业音乐。陈自明的《拉丁美洲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针对拉丁美洲音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拉丁美洲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多种多样的民族音乐、拉丁美洲作曲家及部分音乐欣赏曲目,其中涉及大量中英文文献,为研究拉丁美洲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洛秦的《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运用音乐人类学的视角,把作者几年来在美国各地大街小巷采集的各种形式的街头音乐活动做了客观深入的人类学分析。罗艺峰、钟瑜的《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华南与马来民族音乐考察及比较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是建立在全观法和泛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既有对音乐形态、乐器构造的分析的音乐人类学的本体研究,又有对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尤其是我国华南各少数民族与马来民族音乐的比较研究。陈铭道的《黑皮肤的感觉——美国黑人文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发展、社会地位、种族冲突等方面,站在人类学、文化学角度对美国黑人音乐进行文化解读和剖析。以及他的《与上帝摔跤——犹太人及其音乐》(民族出版社,2005),等等。这些专著建立在作者自身的田野实践之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某一种音乐置于该国或该地的文化背景之中。不仅充分体现了“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3]而且也显示了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视域已从国内的各民族音乐考察研究向国外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领域拓展。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除了国内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之外,已经形成了一支以研究国外异域音乐文化为主的、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1 封面(www.xing528.com)

首先,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一书并不像以上著作专深,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民族音乐研究专著,而是一本基于国内读者的需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普及性读本。(图1)“在中国,长期以来由于主观、客观上的各种原因,我们对世界上的音乐文化知之不多,主要集中在欧美的艺术乐和中国本国的音乐方面,对南亚、东南亚、阿拉伯、拉丁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洋洲的音乐我们所知甚少。”[4]但正是这样的读本,它的受众面、影响面往往会更广、更深。我们研究音乐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扩大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提升国民素质,强大国家实力。世界音乐文化需要中国音乐营养的同时,中国音乐发展也需要世界文化的补给。作者作为一位国内知名的外国音乐研究专家,并没有始终站立于学术研究的高地之上翘首以望,而是脚踏实地地做一些当下急需的普及性基础工作,体现了作者学术研究的初衷,即研究音乐的目的在于推广普及音乐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国人的文化视野,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发展本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全方位的开放,面向多元的音乐世界是21世纪的大趋势,21世纪的中国音乐家、音乐爱好者应该在重视本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跳出狭窄的圈子,以新鲜的口味,喜悦的心情来品尝世界上绚丽多彩、营养丰富的各种音乐,从中汲取活力,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5]充分道出了作者撰写、出版该书的真实目的和良好愿望。

其次,作者出版本书基于音乐学界世界民族音乐学科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对于外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介绍在我国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的艺术音乐。对于“非欧”的音乐,尤其是传统音乐的了解甚少。“世界民族音乐(我这里特别是指对第三世界音乐的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处于草创时期。第三世界的音乐资料极为缺乏,人手不足,长此下去,与世界上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距离就更大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世界民族音乐,关注这藏着的声音!”[6]表明了作者对该学科发展的殷切期望。而该书则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书中并非是以上地区音乐资料的一般性搜集,而是建立在作者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的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之上。书中不惜运用大量的笔墨描述本地区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等,而对音乐的本体,诸如音乐的体裁、结构及其旋法特征和音乐风格的叙述和归纳也是相当细致和深刻。“要理解不同的音乐,需要从他们本身的特性来进行,也就是说,和我们研究文化一样,我们要把音乐当作一个整体来谈论,不能加入我们对音乐的不恰当的理解。”[7]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宏观视角,即体现文化中的音乐和在音乐中体现文化内涵的学术思想。该书立意高,视野广,文图生动鲜活,介绍具体深入,为本学科的发展增添了一部全面丰富的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