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德海、曲云国乐大师联袂金秋音乐会

刘德海、曲云国乐大师联袂金秋音乐会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00余年之后的今天,也就是2006年10月13日晚,古都西安虽已是秋风瑟瑟,然而在陕西师范大学终南音乐厅内却是热闹非凡,陕西省文化艺术界的众多名流云集这里,怀着崇高的敬意,共同听赏刘德海、曲云国乐大师联袂音乐会。她创作、表演的筝曲《香山射鼓》荣获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优秀作品奖及全国民族器乐“山城杯”大赛优秀作品奖。音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刘德海、曲云国乐大师联袂金秋音乐会

隋唐时期,民族和睦,经济繁荣,音乐文化异常发达,传统音乐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都城长安更是世界文化的名城,筝艺和琵琶音乐名手林立,各显其能,名扬四方,如贺怀智、段善本等名家,史书中有“及下拨,声如雷,其妙如神”“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历史记载。1000余年之后的今天,也就是2006年10月13日晚,古都西安虽已是秋风瑟瑟,然而在陕西师范大学终南音乐厅内却是热闹非凡,陕西省文化艺术界的众多名流云集这里,怀着崇高的敬意,共同听赏刘德海、曲云国乐大师联袂音乐会。两位乐界大师,一个年逾花甲,一个年逾古稀,怀着对国乐的忠诚,肩负着传承、弘扬民族音乐的责任,依然活跃于校园舞台,行为高尚,精神可嘉,着实令人钦佩和汗颜。而此次两人又把演出的地点定在曾经是国乐繁荣之地的西安(即古长安),则是有一番意图的,即追寻隋唐之遗音,弘扬国乐之精髓。由于两位是音乐界传统筝乐和琵琶音乐的代表人物,为了展示国乐在近10年的发展,体现传统音乐在继承中发展的永恒真理,音乐会还特邀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现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孙卓为客席,使得音乐会更具民族性、专业性和时代特色。

刘德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琵琶大师,他的琵琶艺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热情奔放,独特新颖,富有哲理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奏严谨、完整,技术纯熟,音色宽厚,擅长表现多种的音乐风格;他集演奏、创作、理论、教学于一身,秉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观、发展观,具有独特深邃的理解;他曾比喻“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正是这种精神,使刘德海先生不仅在琵琶演奏技艺发展和创新上成为划时代的人物,也使他创作的大量琵琶作品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影响了民族器乐相关专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几代人,这是当代民族音乐界所不多见的。他曾在西安市长安区生活过一年多,和当地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比较熟悉当地的民间音乐,他把西安比喻为“陕西是他的第二故乡”。

曲云,我国著名的筝演奏家,秦筝流派的代表人物,曾在香港、北京等地举办音乐会,出版音乐唱片多部。她曾长期在陕西民间艺术团工作中,深入学习民间音乐,并得到曹正先生、李石根先生等著名学者的长期指导,从实践到理论都有着扎实的功底和积累。她曾随仿唐乐舞团演出筝独奏,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她创作、表演的筝曲《香山射鼓》荣获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优秀作品奖及全国民族器乐“山城杯”大赛优秀作品奖。曲云现在从事筝的演奏、教学和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更就筝在西安鼓乐中兴衰的历史、乐谱之探讨,发表过极有价值和贡献的系列论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誉为“学者型的演奏家”。曲云不断潜心学习各家各派的筝曲,博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技艺,开阔视野。在不断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尤其在香港举办的曲云古筝独奏会及秦筝2000年音乐会的表演和讲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她的表演儒雅大方,端庄洒脱,曹正先生评价道:“曲入云霄,名副其实”。

孙卓,青年古筝演奏家,从小聪明刻苦,悟性极高,深受其母曲云的亲传和教诲,1997年5月获全国古筝比赛青年组一等奖,2001年8月获得古筝国际比赛专业组第三名,200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古筝演奏硕士,2004年留学于英国,先后在伦敦亚洲中心、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举办音乐会及个人独奏音乐会,被誉为“才华横溢的青年演奏家”。她的演奏技术娴熟,富于光彩,在继承传统筝曲的基础之上,既不失传统筝曲的意蕴,又有现代筝派技法的细致多变,对筝乐又有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为筝乐,下半场为琵琶音乐。为了体现各自的特色,尤其是体现筝乐陕西流派的音乐风格,从选曲上做了精心的安排。其一,作曲与演奏的融合。筝曲《香山射鼓》《赚·梅花引》琵琶曲《乡土风情篇》是曲云、刘德海二位大师自己创作的作品。其中《香山射鼓》《赚·梅花引》的素材来源于西安鼓乐,是秦筝流派的代表曲目,也是曲云多年来学习、研究西安鼓乐的成果,从形式到内容,旋法到技巧皆“缘古籍而寻声,参文物而觅古”。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音乐风格。《乡土风情篇》的产生历时两年,是刘德海先生对琵琶音乐技术的一种新的发展、由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大指反正弹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琵琶的新的音乐语言——滚动音响,形象地表现了气韵生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和崇高的艺术境界。按先生自己的话说:“是对自己琵琶音乐六七十年的感悟制作。”其二,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渔舟唱晚》(筝齐奏)、《汉宫秋月》(筝独奏)、《大浪淘沙》(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琵琶独奏)都是各自的传统名曲,两位大师恪守传统技法,于传统技术中体现意境,追求音乐的韵味,既有宏大气势之躯,又有细腻婉转、高远空旷、虚无缥缈之意蕴;《林泉》《乡韵》是现代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新作品,青年古筝演奏家孙卓在演奏过程中,对中国筝乐的独特理解,富于了更加多样的表现手法,尤其在不同音区力度、速度的运用,使得音乐的技术性增强了,音乐的语汇更加丰富,音乐在起伏中错落有致、清晰明快,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音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从整台音乐会的场面来看,国乐作为我们的“母语”,虽然面对当今音乐多元化的趋势,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两位大师的高尚行动和崇高精神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www.xing528.com)

首先,他们是国乐的传播者。刘德海先生艺术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许多政界、学术界的领导人和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聆听他的演奏后给予较高的评价,许多外国元首倾听他的高超琴艺而感慨国乐之深邃。他曾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出。曲云的《香山射鼓》享誉国内外乐坛,并有多种版本出版,与她的其他作品《赚·梅花引》《连理枝》《柳含烟》,等等,已被多家海内外唱片公司制成专辑。在国内外的演出和学术交流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博得极大的好评。孙卓近几年也逐渐成熟,尤其在欧洲各国的艺术节上崭露头角等也大大推动了国乐向海外的传播。

其次,他们是国乐的实践者。刘德海、曲云教授分别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长期的实践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琵琶、古筝的专门人才。作为民族音乐演奏家、教育家,几十年来,刘德海、曲云先生一贯坚持德艺双馨的教育思想并实施于教学之中。更由于他赋予了学生最慈祥的爱,才使一批批学生成长为优秀民族音乐人才而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音乐会中曲云教授与其学生的合奏《渔舟唱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还把筝歌这一古老的演唱形式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费孝通先生曾用“文化自觉”来形容中国文化在新的世纪所要承担的使命,“文化自觉”就是要求我们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展望世界,对于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地位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文化的来源和发展,适应新的历史来调整自身的文化,从而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求得新生。这里包含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成型的遗迹,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另一个是存活的现实,可以称之为文化传统。因此,最好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就是要发展传统音乐。我们在这场音乐会中就充分听到、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辩证关系,即传统音乐必须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必须在发展中谋求生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动中来,使民族音乐这棵大树更加茂盛。

(原文发表于《音乐周报》2007年1月1日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