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说:“我曾用‘文化自觉’来形容中国文化在新的世纪所要承担的使命,‘文化自觉’就是要求我们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展望世界,对于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地位有‘自知之明’。”[1]也就是说,要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源和发展,适应新的历史来调整自身的文化,从而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求得新生。这里包含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成型的遗迹,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另一个是存活的现实,可以称之为文化传统。因此,最好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就是要发展传统音乐,这是文化自觉最重要的一条。另外,文化自觉除了针对自身之外,也涉及对其他文化的充分理解,比如,西方文明发展到现在,就提出了互动认知的方式。在这一方面,其实我们中国早已有古训在,比如《左传》中的“和而不同”就是这样。互动的根源,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从主客二分就到了互动认知,进而,还可能成就物我合一。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艺术都不具有真正的可比性,不同的音乐,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能够延续今日,就有其存在价值,我们应给与一定的尊重。尽管比赛所要求的共性美与艺术所追求的个性美存在差距,但目前我们所举办的比赛大都是以相互学习、以和谐为目的。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留存下了丰富的音乐品种,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关键的是我们是否真正的认识了?我们是否把其中的优秀因子继承和发展了?我们的民族艺术精神是否发扬光大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的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2]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我国现存的众多乐种、歌种、曲种、剧种就是传统音乐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表。
原生态唱法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的土洋之争,到80年代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形成,直至如今的五种唱法的分类,唱法越来越多,体现出了我国音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声乐表演事业的欣欣向荣。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国声乐艺术在经历了学习、吸收、融合、发展的过程后形成的。仅从民族唱法来说,目前通过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因素成为主流,而中国传统的民歌演唱、戏曲曲艺的演唱艺术还未充分挖掘出来而处于边缘地带。如今世界的多元化趋向促使着我们再一次地把目光聚焦在自身的文化当中,加深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普遍真理。那些纯朴、自然、浑天而成的音乐里面蕴含着人类纯真的情感和灵性。因此五种唱法,尤其把原生态唱法单列出来,有着深刻地寓意在里面。此次比赛取消了往届专业与业余之分,在原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组合与原生态唱法,扩大了参赛面,增加了比赛的紧张感,使比赛色彩丰富、更加好看,客观地体现出我国音乐界,尤其是声乐演唱水平、音乐研究的发展,对与以往在唱法上的分歧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求大同存小异,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至于对中西唱法如何交融,如何借鉴吸收,民族唱法如何发展,原生态唱法如何界定、如何继承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会随着我们音乐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的。此次大赛五种唱法,风格各异,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展现当代音乐生活,提高观众认识,尤其是民族歌唱文化与西洋歌唱文化的认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第九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开始,评委们就提出了民族唱法应该多样化,反对用规范的唱法来抹杀歌手的演唱个性。这个呼声在第十届青歌赛时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但一些人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如今在全社会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原生态唱法作为我们民族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应运而生,备受关注。所以,我国各个民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或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基本识别的标记,是维系中华民族存在的生命线,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深挖民族音乐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继承中谋求发展,于发展中谋求生存。五种唱法的划分,尤其是原生态唱法的提出,我们应该看到关注原生态音乐这件事情背后的文化含义,我们在借鉴国外各种文化式样的同时,首先应该保持好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评价体系,让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永远。原生态歌手在央视的亮相使其似乎一夜之间成了一种时尚文化,原生态唱法和原生态歌手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原生态音乐对于民族音乐的价值,很多观众甚至惊呼“我们身边的音乐如此美妙丰富”!说明我们对自身的音乐文化的认识还很肤浅,不了解自己的音乐文化,更谈不上如何去发展它,文化自觉如何体现?此次大赛中,专家、评委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呼吁通过媒体加大传统音乐的宣传,在传承中保护我们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让年轻人加入挖掘、保护、传承的队伍中。因此,对待原生态音乐,我们既应该像有些学者所提倡的像种子一样地保护,也应该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传承是必然。过去我们很多团体和院校不够重视传统音乐文化,而本届青歌赛将起到“引导”和“催化”作用,激发各地重视和挖掘以原生态音乐为核心的传统音乐文化。这是一个文化宣言,吹响了振兴传统音乐的号角。
在这里借用著名音乐学家田青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在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我们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高度,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护住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根。”[3]
(原文发表于《人民音乐·评论》2006年第7期)(www.xing528.com)
【注释】
[1]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
[2]曹本冶口述、陈婷婷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曹本冶教授关于UNESCO专家小组会议的电话采访纪要.音乐艺术.2006(1):82.
[3]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议.文艺研究,2006(6):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