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安鼓乐曾一度成为音乐界的学术热点,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议题逐渐深化,研究方法趋向多样,诸多专家学者投入极大精力,仔细考证,细心梳理,广泛调查,深入学习,激烈辩论,推动了以西安鼓乐为核心的陕西区域音乐文化研究。《长安鼓乐研究论文选集》[1]《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2]以及《西安鼓乐研究综述》[3]等已做了详细的归纳与梳理。由于西安鼓乐本身所具备的史学、音乐学、民俗学价值,更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环境开放与宽松,西安鼓乐的相关议题,学界前辈展开了热烈讨论,参与面之广,涉及问题众多,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良好局面,推动了学界对西安鼓乐的深入实践。
进入新世纪,学术界对于西安鼓乐的关注程度有增无减。近十年(2006—2016)期间,有关西安鼓乐研究的著述、文章共计85部(篇),其中著述10部如下:(1)邓萌主编:《西安鼓乐优秀论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本书共收录了23篇关于西安鼓乐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李石根《宋俗字谱与工尺谱的比较研究》、许德宝、雷达《论西安鼓乐保护》、李明忠《西安俗派鼓乐与隋唐燕乐大曲》等,内容涉及田野工作、文献考察、乐律学研究、历史学、曲体学、乐器学、文化学等领域。(2)褚厉:《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该书运用曲式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而系统地分析、总结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其中包括曲式结构形态、曲式结构原则和音乐发展手法等,并探讨其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涵,为该乐种的历史变迁及社会背景、文化含义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确实的依据。(3)赵庚辰传谱,马西平译著:《西安鼓乐:西安鼓乐古曲谱集》(四调八拍坐乐全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该曲谱集是对西安鼓乐东仓乐社传谱(赵庚辰传谱)进行了完整的翻译,用古谱、五线谱、简谱三种谱式将这传统乐社经典曲目予以整理。(4)李石根:《西安鼓乐全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全书五卷,约400万字,分为两大部分八编以及附录,其中包括731首(套)鼓乐曲,70多万字的研究论文,数百帧极富历史价值的照片和古谱影印件。涉及第西安鼓乐概述;西安鼓乐资料汇编;西安鼓乐俗字谱研究;散论;西安鼓乐译谱总编;有永丰会社抄本影印件等。(5)冯亚兰辑译:《长安白道峪教衍和尚藏谱辑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本书是对西安鼓乐僧派传人教衍和尚藏谱的译介和研究。乐谱经作者译谱和整理后,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第一,部分曲名与唐教坊曲名相同。第二,乐曲风格多样。第三,有的乐曲记有年号。第四,有的乐曲标记有乐调名。第五,有的乐曲有“弦头”“改品入尾”等标记,应该是弹弦乐的演奏技法,显示了宫廷乐人或文人作品已有了演奏技艺的高级要求。(6)王晓如:《西安鼓乐史的整理与研究》,三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本书由九个部分组成,分别从西安鼓乐名称、生存环境、乐器考古、演奏乐器、乐谱谱式、曲牌曲目、传统乐社、理论研究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论述了西安鼓乐发展过程与现状,展示了西安鼓乐全貌与发展前景。(7)冯亚兰、焦杰:《西安鼓乐歌章》,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该书包括了26首古代诗词(歌章)与9首念词,还原了古代诗词的最初演唱形式,西安鼓乐(长安古乐)乐谱中有一种曲体题材为“歌章”,有歌词的唱曲与无歌词的器乐曲都称之为“歌章”。有歌词如“雨霖铃”“诉衷情”“望江南”“遐方怨”“忆秦娥”“望长安”等,这些都保存在西安鼓乐(长安古乐)中的古代诗词乐曲中。(8)焦杰:西安鼓乐释读手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本书重点对西安鼓乐四调和所含三种音阶进行了全面研究,用图解式的方法来解读乐、律、谱、器与现今的五线谱、简谱、民间工尺谱与俗字谱(读音、唱名)乐器音位的关系。(9)刘森、王振、田孝梨编著:《南集贤西邨乐社曲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这是一本村中世代相传的鼓乐曲谱,是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保存传承了四十六代的“俗字谱”曲谱。将民间音乐生活中少见的、珍贵的曲谱重新影印或抄写出版,其本身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尤其是将保存于西村的手抄本《刘调坐乐全套》出版发行,为当代传播传统音乐提供了新的渠道。(10)王晓平、赵晨泉:《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西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第1版。由于学界前辈在鼓乐曲体结构、乐谱分析等形态方面用力较勤,成果丰硕,因此,该书便把着力点放在“把西安鼓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予以关照”,运用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结合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已有学术成果的进行学术梳理,始终紧密围绕着乐种研究、保护和发展实践,进行客观评述。
近十年来,西安鼓乐研究重要文章有:褚历,《西安鼓乐中坐乐全套的曲式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褚历,《西安鼓乐的变奏手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冯亚兰,《探本穷源——论长安古乐之“古”》,《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2期。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孙婧,《西安鼓乐的文化性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程天健,《西安鼓乐研究综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冯光钰,《西安鼓乐的传承保护及生态还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项阳,《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许德宝、雷达;《论西安鼓乐保护》,《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方建军,《西安鼓乐〈雨霖铃〉记谱分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王晓如,《西安鼓乐生存环境探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张振涛,《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一辈子——〈西安鼓乐全书〉述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丁静、文茹,《庙会民俗中的西安鼓乐的考察及功能分析》,《人民音乐》,2010年09期。程天健,《西安鼓乐记谱法及其读谱研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2期。文茹,《西安鼓乐“西五台庙会”的民俗传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焦杰,《西安鼓乐七音十簧笙的局限及全簧笙运用的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3期。叶明春,《论西安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3期。程天健、王晓平,《生命为鼓乐燃烧——李石根先生学术寻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3期。冯亚兰,《关于准确、合理、科学地记译西安鼓乐俗字谱的意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年03期。王晓平、赵晨泉,《传统香火在民间延续——西安鼓乐民间艺人田孝梨访谈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03期。夏滟洲,《西安鼓乐研究成果及问题综述》,《音乐天地》,2016年01期等。[4](www.xing528.com)
此外,由于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发展与建设成果,国内各大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也以西安鼓乐为选题展开调查与研究,相继产生的一批硕士学位论文也颇引人关注。[5]这些论文虽还有待深入,但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为鼓乐研究增添了新鲜的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