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音乐教育在区域文化视野中的构建

乡土音乐教育在区域文化视野中的构建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亟待解决?首先,拓宽、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图2以陕西省的空间结构为例划分的区域音乐构成。图3显示构成区域音乐文化的内容。加之一百余年来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成分比重较少,使得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衡。实施乡土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

乡土音乐教育在区域文化视野中的构建

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音乐从产生、发展至今,始终并行发展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即雅乐与俗乐。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形态都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大的背景之下。两种文化就像发源于青藏高原长江黄河,脱胎于一个母体,而又各自成长、壮大,八千年历史积淀,使得民族的血液里充满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西学东渐,我们在大量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虽自然发展,然而已明显落后于西学在中国发展的步伐。回首过去一百余年的学科发展,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如音乐中西问题、传统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新时期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等。近几年来,音乐学界就此曾有广泛深入的讨论。然而讨论过后,如何提高国民认识和如何实施民族音乐文化振兴则是一个我们面临的首要困难和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首先,拓宽、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只有先占有文化,然后才能创造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如何继承发扬母语文化,得益于我们对于母语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建立在对母语文化全面整理和高度提炼之上的。近现代学术意义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理与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虽然已有六七十年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也由于其他原因断断续续,且主要从民族民间音乐的角度进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方位的研究逐步展开,经过20多年来积累,成果丰硕,领域不断拓宽,并且形成了若干个研究的分支体系。但是面对浩若烟海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些又显得极其单薄。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在飞速地发展,人民生活在快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也越来越旺盛。如何使国民深入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如何使人民自觉不自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这首要先要看音乐学科、学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前的几代研究工作者从传统音乐的品种划分归类、每一个歌舞种、曲种、剧种、乐种研究都有了一个深入的研究,有些成果甚至还达到了相当的学术水平。如果仅从音乐的结构与织体、音乐品种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研究为音乐创作服务这一个层面加以分析、概括与认识,是必然的,但不是全面的。笔者以为,这是从纵向的角度,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区域音乐研究就很有必要,且是当务之急。民族音乐,尤其是乡土音乐的地域风格形成因素很多,如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口变迁、战争灾荒、行政区划、风俗习惯等,这就使得中国的民间音乐形成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地域文化区域。我们如果无视中国民间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就会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认识以偏概全,认识就会不全面。如果开展乡土音乐教育就只能介绍一个品种,体验一种风格,没有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就容易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所以对于地方音乐加以区域性的总结,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和视角,在已有音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研究,集中编辑一系列乡土音乐教材势在必行。至于如何编写,从什么角度考察乡土音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笔者以为,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某个角度来说,地方的行政中心往往和文化中心、经济中心重叠在一起,所以现阶段也可以行政区作为单位,编写地方音乐课程。如各省都可以统一编写本省的民间音乐概论。有些省市已有相应的教材成果,例如已经出版的《山东民间器乐概论》等,有些省市在这一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以下是对陕西省乡土音乐教材编写的初步思路和内容建构。图2以陕西省的空间结构为例划分的区域音乐构成。图3显示构成区域音乐文化的内容。

图2 陕西民间音乐区域构成图

图3 区域音乐内容构成图(www.xing528.com)

其次,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新审视。高校本身具有传承知识的功能,其责任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要想振兴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就应首先从高校的音乐教育入手。地方高等院校首先应承担起乡土音乐教育的责任。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最好、最直接地传承我国民族音乐的方式就是保护、弘扬当地的乡土音乐。大学具有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可以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加之一百余年来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成分比重较少,使得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以下问题:(1)几乎没有涉及本地乡土音乐教育的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仅有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少数几门课,且属于副科,甚至可有可无。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这种表面化的、知识性的,与其是说传承民族文化,不如说是乡土音乐文化遗存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2)音乐教育的师资不合格。由于几十年的重西轻中、重技巧轻文化的恶习影响了一代一代的音乐学子,使得大量不合格的师资进入到高等音乐教育行列中来,小课课时不够,兼带民族音乐概论或是中国音乐史,照本宣科,其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当地的乡土音乐,而是根本没有听过它,对其不了解。如果当我们把这种乡土音乐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唱腔、唱段结合知识性的传授,会引发了学生们的极大热情,这给了我们很多的欣慰,这说明在地方院校中建立乡土音乐的群众基础是可行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定位于为地方培养音乐教师。这种特殊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其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相当的持续性,它能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集中传授,将知识以网络的形式,迅速传播开去。因此,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基础上增加相应的乡土音乐内容,进行乡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播性教学,很容易形成气候。所以,利用地方高校的音乐系科进行乡土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完全可以非常有效地规模化进行。

就整个人类而言,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承继者。就其每一代人而言,人们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历代先民创造的中国音乐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承接过去祖先遗留下来的条件下来继续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民族音乐。实施乡土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这是一项神圣的使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本文为首届北京传统音乐节“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与区域音乐文化建设”论坛主讲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