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音乐研究,近几年已有学者进行过初步探讨。然而,这项基础研究国内还比较薄弱。区域音乐研究是一个基础性的综合性研究。它不同于以前的单一的、具体的研究,而是一项宏观的、复杂的研究。即使近几年有关文化区、音乐风格区划的研究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有一个共识不可否认,那就是如果对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对中国民间音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必须注重空间的区域性音乐研究。至于区域音乐研究采取什么样的理论与方法,如何借鉴相关人文学科,如文化地理学、社会学等还在初创阶段。但是这个问题已刻不容缓。尤其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逐步开展,当前的区域音乐研究亟待加强。纵观近几十年来的音乐研究,我们也应欣喜地看到:文化在发展,诸多的音乐前辈以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尤其是民族音乐学、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音乐学研究的路子越走越宽。笔者以为,当前音乐学领域,应该提倡允许运用任何方法来对音乐事象加以研究,不要一味地追求“音乐研究就是音乐本体研究”的思路,这就显得音乐界的思想狭隘。学术研究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不同的人涉足音乐,角度、方法都会有所区别。有的研究注重曲体的变化,有的研究注重整体的研究,有的研究从文化学的视角,有的研究具体到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乐种。音乐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音乐是由人类创造和发展的,他们是形式、内容、载体的关系。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如果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还局限在老思路、老方法,对于学科的发展必定无助。笔者以为,提倡乡土音乐教育,在学校开设乡土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议会大大促进区域音乐的研究。如今我们已有很丰富的地域音乐研究成果,进一步就是如何整合地方音乐研究内容,使之成为乡土教材或是普及读本。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这个概念首先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空间范围广大,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地形地势多样,水系众多,气候多变。(2)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众多。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民族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期的农耕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音乐具有很强的社会依赖性,相对于西方的艺术音乐来讲,它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地域、人口、战乱、灾荒等因素的影响。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实际上就是民众生活的反应和体现,它与民间风俗、民间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经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何况在中国还生活着数十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区、峡谷无处不在。不同民族,甚至相同民族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不同地域都存在极具特色的乡土音乐文化,形形色色的乡土音乐形式就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的大家庭。区域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的一个分支。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强调从音乐事象中体现文化内涵,或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事象。这种综合的、跨学科性质为进行区域音乐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与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交融,有助于人们通过社会观察音乐文化,或通过音乐分析体现文化内涵,理解社会现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果按照目前的分类可以划分为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以及民间音乐四种形式,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从音乐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历史发展,虽然他们对地域的依赖性不像民间音乐那样明显,但是民间音乐是其母源,也都多多少少也具有地域特色然而他们给予民间音乐不断发展的营养来源,他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民间音乐中的民歌、曲艺、戏曲、器乐都是他们的组成部分。所以区域音乐文化并不一定就是地域民间音乐,而是包含了所有传统音乐文化在内的。区域音乐文化整合首先是建立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之上继续拓展。如果有关某一个音乐品种研究是纵向的研究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区域音乐文化看成是从空间的角度横向的予以梳理和整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即“音乐是什么”发展到“音乐为什么是这样”的拓展。这就需要学科的基础和知识的积累。由于区域音乐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影响区域音乐发展的因素很多,这就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知识储备。笔者以为,影响区域音乐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背景、人口变迁、战争灾荒、行政区划、语言风俗尤为重要(图1)。(1)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水系、气候等;(2)人文历史背景,包括族群渊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风气的形成等;(3)人口变迁,移民史、人口组成等;(4)战争灾荒;(5)行政区划的更迭;(6)风俗习惯。
(www.xing528.com)
图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