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乐韵-王晓平音乐研究文集:探索音乐传播与文化产业

西部乐韵-王晓平音乐研究文集:探索音乐传播与文化产业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出版界的思考》(杜晓十)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在文化产业上是一个弱国,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相关的体系保障还不健全。《文化产业与音乐的著作权》(谢涛)通过案例分析,就日本在文化产业的运行、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作了详细介绍。众多文化产业的兴起必然带动作为人类精神产品之一的音乐商品化的发展,而音乐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将促进文化产业的日益繁荣。

西部乐韵-王晓平音乐研究文集:探索音乐传播与文化产业

音乐除了拥有文化产品的特质之外,还有商品特质,音乐产品尤其是大众流行音乐产品更多地成为以商业利益为主而产制与分销的商品。”[6]但是,盗版、侵权的发生不仅因为暴利的驱使,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大众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网络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音乐传播环境,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音乐发生关系。在我国,音乐作品是受助著作权保护的主要作品种类之一,然而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和我国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音乐著作权的保护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科技与版权夹缝中的音乐产业——从P2P技术所带来的音乐侵权问题谈起》(姚杰)以P2P网络传输技术为例,认为音乐产业的前提在于传播科技的发展,而版权问题又是传播科技中音乐产业遇到的根本问题,作者从音乐传播科技发展的历史趋势、音乐艺术功能的社会共享性、音乐版权产业的利益博弈行为等综合角度出发,提出国家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版权法的建设,积极引导传统唱片业与新生技术之间相互整合,构建一种和谐的利益分配关系。

《盗之道,非常道——对中国音乐传播活动中侵权现象的思考》(冯玲)以“音乐传播产生权利”为基点,运用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视域,试图在音乐传播活动背景下,来探寻音乐作品使用中的各种侵权现象及其原因,从而提出了在传播中加强音乐著作权保护的意义。最后认为,良好的音乐传播环境的形成依赖于行业的自律、消费者购买观念的转变和抵制盗版觉悟的加强、创作者自我维权意识的提高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文化传播从业人员张正军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公司在运营方面的困境,建议:(1)音乐传播要与商业紧密地结合,希望各位专家把好的理论导入到市场中来,以便规范文化市场运营,建立起健全的市场法律保护机制;(2)建立良好的音乐传播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素质,讲诚信、不浮躁、强实际能力。

《音乐出版界的思考》(杜晓十)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在文化产业上是一个弱国,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相关的体系保障还不健全。通过介绍人民音乐出版社近几年的发展,比较了国外专业音乐出版社的出版与经营状况,结合这几年和国外出版界的横向合作情况,提出了加强数字化出版的设想。

《文化产业与音乐的著作权》(谢涛)通过案例分析,就日本在文化产业的运行、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作了详细介绍。认为日本的文化产业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在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下,他们不仅从艺术创作到所属公司再到所属的行业协会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还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支撑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运行保障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分析及其发展》(黄德俊)从流行音乐产业的概念及特征出发,利用产业理论对流行音乐产业的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梳理,尝试运用SWOT方法分析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弱势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流行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途径提出了五点建议:(1)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运作;(2)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3)加强资本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对数字音乐市场研究;(4)发展创意文化,提高产品质量;(5)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文化产业的职业经纪人就文化事业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原创音乐在网络交易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尤其是涉及著作权的问题;唱片公司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中国演艺业的宏观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等有关问题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7]

由于音乐所具有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当今社会,音乐传播环境深处于一个商业化、产业化的大众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成了左右一切的经济杠杆。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兴盛。众多文化产业的兴起必然带动作为人类精神产品之一的音乐商品化的发展,而音乐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将促进文化产业的日益繁荣。近几年来,侵权案例时有发生,打击盗版屡禁不止,通过市场、互联网进行侵权盗版的现象比较普遍,在音乐领域盗版行为尤为严重,它不仅侵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文化产业传播秩序,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所以建立一个合理、规范的文化市场体制,完善文化法制建设,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上专家的发言为我们在这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会议期间承办单位还专门为代表们集中展示了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学生们的有关艺术作品,其中有话剧、MV以及讲座《大型演唱会的策划与制作》。通过两天集中的研讨和交流,代表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积极推动了音乐传播和音乐传播学的纵深发展。本次会议对于学科属性及定位的探讨,尽管个别问题(学科属性)还不统一,但是增强了大家对本学科整体的认识。针对诸多的音乐传播现象,观察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有所提高。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文化事业、关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得到与会代表的共识。其次,会议代表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对一些新的音乐传播现象,如“粉丝经济”“3G音乐手机”等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表现出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潜力和蕴含的活力。纵观此次会议,笔者以为还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参与的广泛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虽然出席本次会议有部分文化产业的职业经纪人,有利于音乐传播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但是,对于一个学科来讲,参会单位比较集中,缺少师范性或综合性大学的参与,缺少政府文化部门的参与,缺少全国性的参与,不利于该学科的全面建设。(2)音乐传播学科的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音乐传播学既然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结缘的交叉学科,那么音乐传播的一些基本问题就必须清楚,如音乐与传播的关系,音乐传播的目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为什么会传播、传播的特性,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学之间的关系,建立音乐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与学科体系,音乐传播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音乐传播事业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等。(3)尽快建立完善的音乐传播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艺术管理与音乐传播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认识却不尽相同。学生认识模糊,社会认可率不高,似乎艺术管理的人才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懂。从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都不尽相同,更缺乏专业教材。要汲取好的经验,构建招生——教学——就业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合理的音乐传播教育体系,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会后,承办单位将从所收到的会议论文中,精选若干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继续编辑出版《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这次会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www.xing528.com)

(原文发表于《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注释】

[1]赵志安.音乐传播学科认识导论∥曾遂今.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40.

[2]曾遂今.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

[3]相关的论文还有《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几点思考》(蔡莉)、《网络音乐传播中的“潜音乐教育”》(王艳锋)、《对艺术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构建的设想》(蔡美娟)、《传媒对受众乐感的影响与培养》(段雪雯)。

[4]与此相关的论文还有《从〈民歌·世界〉看电视媒体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传播》(方顺利)、《明清移民与陕南民间音乐的流布》(王晓平)、《侗族大歌电视化传播的优势》(何莲)、《建设和谐的中国电视音乐文化》(党岱)、《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与接受》(张燚)等。

[5]《〈音乐编辑学〉提纲》(黄大岗);《解读西蒙·弗里斯〈表演的仪式:论大众音乐的价值〉》(韦杰);《从第五媒体看音乐传播新方式》(于婉俊);《音乐手机传媒——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音乐媒介诠释》(潘海啸);《唱片封面设计的视觉构成要素》(姜萌);《现代媒体环境下衍生的开放式音乐认知》(王爽)。

[6]赵志安.音乐传播学科认识导论∥曾遂今.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1.

[7]《论现代媒体对中国钢琴音乐消费市场的影响》(李明静);《音乐传播与“粉丝经济”》(王毖翀)和《浅析中国婚庆演出市场》(赵良云);《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曲妍)《鸟人艺术——解析唱片公司的生存突破》;“Adrian C.North and David J.Hargreaves:Musical Communication in Commercial Contexts(商业环境下的音乐传播)”(姚慧译);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