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基础,它决定了人民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地形、地貌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制约和影响着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方式、方向大部取决于自然因素”[1],民歌的产生、发展也是一样。民歌的生态也就是自然生态的反映,自然地表露出地区的风貌和民俗特征。山川、气候塑造人的性格,对人的文化心理包括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交互作用。不同地区人的性格产生出不同的审美倾向,从而造成了审美的地区性差异。“包括民歌在内的民间音乐各种类型,几乎都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特征是交融于每件作品中的一种‘自然属性’。”[2]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南依秦岭,北抵蒙古高原。在这辽阔宽广的大地上,冬寒夏燥、风沙较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山川沟壑纵横交错,塬、峁、沟、梁起伏连绵。(图1)这里的人食粟,食牛羊肉,恶劣的环境使之性格刚毅粗犷、质朴豪放,音乐高亢苍凉。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看,高原属封闭地区,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城镇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产多半是个体方式,便于隔离和保存传统音乐风格。黄土高原从东到西,遍地是山歌:山西的山曲,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的花儿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就如“民间音乐的原始形式则紧紧地依附于封闭的内陆地区”。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也就间接地给音乐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音乐的体裁及表现音乐的旋法。信天游产生并流行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气候影响了陕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促成了民歌,尤其是山歌的流传。陕北是农牧结合地区,秦汉时曾设郡以治。三国时,形成农牧互补的生产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中最稳定的因素,它长期灌注着人们的气质与情愫。自然环境不断陶冶人的审美爱好,从而形成审美趣味,最后形成审美定势。从事农业耕作地域的民歌,由于在劳动中以群体为主,讲究协调,故形成节拍规整、节奏性强的风格;从事畜牧业的地区,由于人口流动性大,以个体的劳动方式为主,民歌的节奏自由,散板较多,旋律粗犷、奔放,以跳进为主。所以信天游就是在这两种生产形态的结合、互补中发展起来的。绥德、米脂的信天游,结构严谨、节奏平稳,其典型旋律进行是围绕主音作四度距离的上行或下行,构成双四度叠置,如《脚夫调》。而神木、府谷一带的信天游旋律自由、音域宽阔、大跳音程频繁出现,有的甚至连续跳进,如《你把哥哥心扰乱》。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信天游大都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和咏唱的依据,见景生情、情融于景,形成地域文化之美和自然景观之美的融合统一。诸如“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前沟里糜子后沟里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等佳句。“民歌以山川为境,山川以民歌为境。中国民歌所体现的是一幅幅自然本体、自然生命的图画,显示出无限生机,悠然意远而怡然自足。”[3]
例1:《脚夫调》
(www.xing528.com)
图2 采访陕北歌王王向荣
例2:《你把哥哥心扰乱》正如中国画上所显示的自然景观,山川空灵,天地浑然,气韵滚滚,是自然生命场、地理场、物理场所构筑的宇宙生命能量的相互力动,是天籁、地籁、人籁的和谐统一。当我们欣赏信天游,给我们的感受是少的舒阔,有一种荡胸涤腑的感受,这空灵的意境装进你的心胸,扩大为宇宙之境,使大自然与你融为一体,深刻体验到自己心胸的阔大与洁净,从而忘却一切,心灵得以自由与净化。(图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