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意大利作曲家、羽管琴演奏家斯卡拉蒂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他16岁的时候就担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Marquis de Fontes)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当公主嫁到西班牙时,他又奉命随同去了马德里,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于1757年7月23日逝世于马德里。斯卡拉蒂一生中共作有550余首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大多是单一乐章,二段式,前后两半部都要反复,篇幅短小,但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奏鸣曲其中也使用了一些创新的效果,最显著的是双手交叉法,双手八度及内音部的高度震音技巧。这些奏鸣曲旨在拓展链盘乐器的表现能力,其水准可与巴赫晚期作品相媲美。其键盘风格中最重要的并且最有特色的成分就是奏鸣曲的节奏。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大量出现葡萄牙、西班牙民间音乐和舞曲的影子,体现在节奏中是大量运用三拍子,550多首奏鸣曲有86首是采用的二拍子、四拍子,其余的四百多首全部都是以三拍子进行创作。节拍上他运用的是3/4拍、3/8拍、6/8拍等舞蹈性很强的拍子,旨在表现塔兰泰拉、凡丹戈舞、巴伐那舞、乡间舞等充满浓郁意大利和西班牙风情的民间音乐,并且体现出幽默喜悦、优雅高贵而又明亮欢快的气息。[3]
斯卡拉蒂是西方音乐历史上被较多关注的作曲家,从他的作品至今仍活跃在音乐会中便可得到证明。他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为古奏鸣曲式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单乐章古钢琴奏鸣曲折射出前古典时期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他的创作风格涉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民间音乐,以及某些舞曲和歌曲体裁,他在古钢琴演奏技术上的革新一直延续在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钢琴音乐作品中。
(二)演奏与教学分析
1.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K.430
这首曲子和声单纯,主题自始至终都是以单一素材构成,不像其他奏鸣曲是用多种素材的对比、连续构成。乐曲似乎具备了初期奏鸣曲的特征,运用轻快三拍子舞曲的节奏律动,以及旋律中间偶尔的大跳音程,表现出活泼欢快的舞蹈场面。颤音的运用更是增添了乐曲活跃的气氛,左手的八度大跳以及连续的八度音程加重了三拍子的强弱感觉,使音乐更加显得宽广而又舒展。二声部的结构,使人非常容易联想到一对男女青年在快乐的跳舞的场景。
2.斯卡拉蒂C大调奏鸣曲K.461
左手分解和弦律动描绘了水波荡漾的情景,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恰似小船在水中荡漾。
3.斯卡拉蒂奏鸣曲K.375
主题旋律自弱拍起以三拍子的方式,呈现出音乐舞蹈旋律的欢乐和激情。(www.xing528.com)
在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中,还出现了切分节奏的效果。体现在创作手法上的是,在一个声部保持原有拍子的正常节奏的情况下,另一个声部将两个八分音符同音以连线连接,使音乐节奏变为二拍子,这样在纵向上就形成了切分节奏,这种由忽略小节线的做法而产生的切分节奏的效果,使音乐更具动力性,更加立体、丰满,旋律更加活泼、跳跃,体现出新鲜感与紧张感。
4.斯卡拉蒂奏鸣曲K.521
在切分节奏型中,由于音符时值的改变,使原先的强弱规律发生了变化,强音位变为弱拍,而弱音位则变为强拍,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给平稳的音乐带来些许的动荡不安。
5.斯卡拉蒂奏鸣曲K.233
这首奏鸣曲就包含许多切分音的运用,是斯卡拉蒂奏鸣曲中节奏上最有创作力的作品之一。
6.斯卡拉蒂奏鸣曲K.502
其节奏模式是节拍的交替运用,在这首奏鸣曲中就有2/4拍、3/8拍的交替运用,由于二拍子和三拍子不同的律动规律使乐曲的节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节奏特点,这在当时来讲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并且为后人的音乐创作提供导航。
7.斯卡拉蒂a小调奏鸣曲K.54
这是一首可以窥见斯卡拉蒂大家风范的精妙作品。曲中使用的双手交叉、艰难的颤音,以及当时罕见的快速连续的八度技巧,使乐曲显得丰富多彩。这些演奏技术不仅丰富了钢琴的音响效果,更使得音响浑厚饱满。这些技巧要求演奏者协调好腕、肘、臂、肩各个部位,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好巴洛克时期这一既辉煌又高难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